循序渐进与欲速不达

学习中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屡见不鲜。有许多同学虽有学习的良好主观愿望,却未能获得理想的客观效果。此中因由很值得探究。

说到良好的主观愿望,人们不禁会想起“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源于古希腊神话,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希腊塞普路斯国王,在梦中见到了一位非常俊美的姑娘,久久不能忘怀。后来,这位国王请一雕塑家按照他的描述,用象牙雕出了这位美丽的姑娘。皮格马利翁国王爱不释手,每天生活在雕像的身旁。爱神阿佛洛狄忒见国王如此痴情,就给雕像活力,于是这位姑娘便有了生命。有人根据这种效应现象写了一出题为《卖花女》的话剧,说的是:有一位学者坚信,无论是谁,只要你设法让他相信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以这种形象塑造自己,最后就会成为那样的人。这位学者跟朋友打赌,说他可以把一个从未受过教育的卖花姑娘培养成公主一样的贵人。三个月后, 他一手培养的卖花女冒充希腊公主,在宫廷舞会上果然以假乱真了。这说明: 如果人们的主观愿望十分强烈,并用全身心去热爱与追求,就可能把原来难以实现的幻想变成客观现实。

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发下,有个叫罗森塔尔的美国心理学教授,进一步作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些所谓“聪明”的实验鼠交一位实验人训练,而另外把一些所谓“不聪明”的实验鼠交另一个去训练。过了一段时间,那些所谓“聪明”的老鼠,果然比那些“不聪明”的老鼠显得灵巧。其实事先他并没有对老鼠进行过考察,只是故意对实验人讲了对老鼠的不同评论而已。但因为实验人对训练对象事先有不同观念,在训练时也就有了不同的想法、做法,训练效果也就有了不同。他还在一个学校里对学生进行“发展预测”, 把名义上称之为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一位老师。过了几个月,名单上的学生果然优于其他学生。其实,这些名单是随便开出,未经预测的。这表明,当你对自己的工作或是学习抱有好感和信心时,就可能取得好成绩。反之,如果主观上没有信心也就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习中的确常常出现。有一个小男孩,喜欢在地上翻滚、跳跃,还跟别人说他要当体操名星。一天,这个男孩在草地练得正欢,被他爸爸的一个在体校当体操教练的朋友看见了。这个教练无意中说出一句话:“好一块体操料子,将来准能当体操明星。”这男孩听了之后, 顿时信心大增,一定要到业余体校练体操去。经过两年训练,这男孩终于在省运动会上得了奖,成了省里的体操明星。可见,对自己的学习、训练充满信心,是能获得好效果的。再如一个女同学,嗓子挺好,很爱唱歌,她以为自己唱歌有发展前途。班主任老师也将她看作音乐才能的好苗子,并期待她发展才干,成为班上文艺活动的骨干力量。于是经常鼓励她,请音乐老师给她“吃小灶”。她自己更是信心百倍地刻苦训练。这样热切的主观愿望和多方的帮助,终于使这位女同学迅速增长了才干,不仅成为了全校的音乐“尖子”,而且在市里的中学生文艺会演中夺得了一等奖。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 也有不少这样的同学,他们大都是自己主观愿望热切,“自我感觉良好”, 又由于科任教师的喜好、期待和指导,而使自己成为了本科课程学习的尖子。

但是,我们不能把皮格马利翁效应推向极端。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如果违背客观规律性,不顾具体条件的限制和脱离学习者自己的实际,那么,不管你主观愿望如何良好而强烈,也是不可能收到相应效果的,

甚至主观愿望愈强烈,客观效果愈糟糕。这也是司空见惯的。在所谓家庭教育的“钢琴热”中,有不少家长节衣缩食购买钢琴,自以为练钢琴能开发智力,期待着自己的宝贝孩子从小成为人才,成为钢琴家,于是强迫孩子天天练琴。结果呢?这些被迫学习弹钢琴的孩子,愈弹琴愈心烦,甚至见到钢琴就头疼。这不仅练不成琴,连正常的学习生活也给耽误了。这种不顾儿童本人的天性和主客观条件的强迫学习的做法,是违背学习规律的,只能落个“揠苗助长”的后果。

由此看来,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并非都是一致的。在一定条件和规范下, “皮格马利翁效应”能体现它本来的涵义;如失去一定的条件和规范,将事情推向极端,那么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将走向“欲速则不达”的歧路上去。所以,我们不能沉醉在这一效应中,而应当着重探索在学习中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内在辩证关系,以防止“欲速则不达”的现象的出现。

遵循人的认识过程的规律,对于实现学习中的主客观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列宁说:“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人的学习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应用到实践中去。同学们的学习虽然主要的不是去发现新的知识,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去学习与掌握现成的知识,但也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和某些基本原则。如“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按照科学知识的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条件,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后。”“循序而有常”。他既反对杂乱无章,企图一步登天的做法, 也反对贪图“捷径”,不求甚解的学风。许多古代学者大都有此看法。《学记》在论及学制部分时,规定了一至九年每一段的逐步的具体要求。荀子说: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孟子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教学要“言近而指远者, 善言也。”总之,循序渐进的规律,就是指求知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 由具体到抽象,从而逐步地“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即到达理想的胜境。

学习之所以要循序渐进,除了这是前人无数经验之总结外,还因为这是事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即事物都有它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只有逐步地去进行学习,才能真正学到手。这表明,循序渐进本身并不是主观随意提出来的,而是由规律性所决定的。

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同学们在学习中自然要量力而行,逐渐积累。科学内容有其系统,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也有其过程。因此,学习时,要考虑自己的接受能力,不宜求之过急,贪多嚼不烂,而要注意学习的阶段性。“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不躐等”,在一定时候学一定内容,不能错过学习良机,又不能勉强“超前”,脱离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如此,才能摆脱“欲速则不达”的弊病,逐渐而牢固地将一点一滴积累成知识的长河。再者,打好扎实基础也是不能忽视的,切忌好高鹜远。这正如古人所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总之,学习,总要有充足的信心,强烈的愿望,抱着定能成功的必胜信念,同时又能遵循事物内在规律和学习原则,力避“揠苗助长”之类的“欲速则不达”的做法,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使学习的主观愿望与客

观情况相依相存,从而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