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创造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精力。除了学好学校规定的功课外,在这个小天地里可以展开自己的一切兴趣。例如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小时候就有自己的一间小屋,每天放学后,就一头钻进这间父亲赠送给他的小屋。在这间小屋里,父亲还为他准备了各种工具。瓦特的课余时间,就在这间小屋里锯啊、钻啊、刨啊、剪啊,模仿制作罗盘、象限仪、望远镜等各种模型。这样,瓦特不仅从课余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知识, 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还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得更有成效。这为瓦特在成年后许多创造发明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青少年时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瓦特就没有成年时期的伟大创造。

还有大科学家法布尔,这位名扬世界的法国杰出昆虫专家,在幼年喜欢捉虫子玩,每捉到一只虫子就仔细观察。日子一长这孩提时代捉虫游戏,却成了法布尔青少年时期的爱好,成为他课余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到后来, 何止于喜欢小虫,对小昆虫也着了迷。成年的法布尔千方百计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森林里,这森林,也就成为他自己的小天地。只要一进入森林,他就不畏寒暑,废寝忘食,痴心地观察每一只小昆虫的行动,有时把小昆虫捉住放在自己的手掌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外型和结构。他数年如一日, 广阔的森林成了法布尔青少年时代的乐园、天然的实验室。在这乐园里,法布尔发现了许多前辈们所未发现的昆虫,给昆虫的家族又找到了新的亲缘。有一次,他在与一位同学交谈时说:“无论哪一种昆虫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和有趣的生活史,可以为它写一本动人的传记。”正是法布尔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对各种昆虫作了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在大自然中去仔细的寻找和搜索,最后发现许多新的昆虫及它们的生活规律。他后来终身研究昆虫,写了洋洋大观的 10 大卷《昆虫记》,并创造性地用一则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记载着各种昆虫的生活史,更有趣的连昆虫的恋爱、建筑住宅、生儿育女的生活秘史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展现给读者。法布尔在青年时代确立终生从事昆虫研究,这不能不说法布尔得益于少年时期的课余活动,为后来的 10 卷《昆虫记》谱写了最初的篇章。

再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他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会修水利、管财政,还会打仗、写诗,还懂得考古、搞科学研究。总之, 他样样精通,什么事到他手里,都难不倒他,而且做得十分出色。沈括的才智超群,是个神童、天才吗?不,他与常人一样。但是沈括的才智与他童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有关。沈括的父亲是个地方官。小小的地方官常常要受到调遣,沈括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虽然不能安居乐业,倒也饱览了各地风光, 熟悉了各地风土人情。再说沈括的个性好动,他不喜欢成天关在书房里读书、写字、做文章,他喜欢走出书房到外面去游玩。他爱看这看那,他爱听这听那,他爱问这问那,有时他还动手摸这摸那,一切事物在沈括眼里都那么好奇:他看渔民们驾着小舟赶鸬鹚下河捕鱼;他又听渔民们讲怎样从海里捕上一条比船还要大的鳄鱼;他问农民为什么高山桃花比山麓的桃花开得晚;他在陕北看到当地居民们用罐子收集从地底下冒出来的石油,用来点灯。沈括也参加收集,并亲自动手燃烧石油收集烟炱制成墨。沈括少年时代就是这样一个热爱课余生活的人。他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听,什么都要问,什么都

想参加,什么都想动。把这些看来的、听来的、问来的、动手做过的,都一一记下,成为一则一则材料,后来经过核实整理都收集在《梦溪笔谈》这部书里了。因此它的内容丰富极了。《梦溪笔谈》一书单单论述自然的就涉及到天文、地理、地质、物理、数学、化学、气象、生物和医学等各个方面, 其中还有许多是沈括在实践中的创见。如果沈括成天关在书房里读书写字能积累这么渊博的知识吗?能有所创见吗?当然如果沈括不重视读书,没有文化作基础,他从实践中得来的如此丰富的实践知识就无法把它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反过来说,如果沈括不注重、不热爱多方面的课余活动,他就得不到宝贵的实践真知。书读得再多、再好,也还是在前人的经验、理论上兜圈子,难有新创见。因此《梦溪笔谈》是沈括青少年时期课余活动和事业尝试的结晶。

提起现代数学家苏步青,人人皆知,学生就更熟悉了。苏步青是当代数学界权威,他终生与 A、B、C、D 和 1、2、3、4⋯⋯打交道,并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数学家史话》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部中国现代数学史,从 20 年代的奠基时期到 80 年代的奋进时期都有苏步青的辛勤汗水。”苏步青在数学上的广阔前程和卓越的贡献,与他青年时期在数学领域里遨游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他是由万道习题铺下成功之路的。苏步青在求学时,格外喜爱数学,在几年时间里,课余竟做了几万道数学题, 他可称得上在数学世界里“周游列国”了,这为他以后研究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在日本接受考试时,一小时内准确无误地做完了规定三小时做完的习题,这使日本监考官大为惊讶。就是那几万道习题的功底,使他能自如地驾驭数学领域里的各种难题。

打开科学史册,古今中外凡有所作为的科学家,在他们成功的事业中, 都能追溯到他们青少年时期爱好课余活动,积极参加各种课余活动,从课余活动中获得丰富知识,锻炼才干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