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与遗忘

记忆是大脑皮层中带有信息的暂时联系形成、巩固与复现的过程,它反映过去对大脑皮层发生过作用,并以暂时联系的形式保存着客观事物。与记忆相反,遗忘是在识记(主要是熟记)之后,表现为不能认知与再现,或错误地认知与再现。遗忘的生理基础是暂时性联系的抑制。遗忘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暂时遗忘,指已经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暂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能恢复。如碰到一个熟人,他的名字一时想不起来,后来冷静了或受到什么启发,又想起来了。又如,考生初入考场,由于紧张一时答不出内容来,一冷静下来又回忆起来了。二是永久性遗忘,是记忆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表现认知或再现。

遗忘的反面是保持。它是信息的储存,也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过程。在这过程中,主体要对输入的信息加工、编码,旧经验要对新知识主动整合, 使识记材料在量与质上,都发生变化(即产生泛化与分化,夸大与缩小,完整与简略等)。

要达到保持和避免遗忘的目的,当然要先了解遗忘的规律。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对遗忘现象作过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遗忘过程不均衡,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发展也较慢了。这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表示的遗忘规律。还有不重要的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强烈的记忆意图会产生注意力集中的结果,对个人不重要和没有意图的事物,则会降低注意力,容易遗忘。日常生活琐事,记忆起来的人不会很多。抽象内容要比形象内容,无意义材料要比有意义材料容易遗忘。有人做过实验,经过 400 天后被试者对有意义的材料仍保持记忆 60%,而无意义材料只保持记忆 30%。熟练的动作、记熟的材料不易遗忘。

实验还表明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让儿童将听过的有趣和没趣的话回想起来。结果有趣的话,大多数都能记得,没趣的话大多数都遗忘了。可见,愉快的事令人记忆清楚,不愉快的事容易遗忘。

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应有针对性进行有效的及时复习。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极有道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每年用三个月复习读过的书,其余时间用来读新书,终于到达能背诵“十三经”的地步。这表明, 复习是获得新知识的前提,它可以促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系统化,可以将较短时的记忆材料顺利转为较长时的记忆系统中去。这里说的“及时”,是指“趁热打铁”,是赶上识记遗忘尚未高速度进行的时候,因此,复习宁可提早,不可延迟,也就是说不能让遗忘加快进行时才去复习,才去“修补已经倒坍了的建筑物”。当然,复习还得注意经常性,真正做到“学而时习之”。复习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复习间隔要恰当,高年级间隔长些,低年级同学短些。要有短暂的休息安排,实验表明,分散复习化集中复习好。让第一组学生一次紧接着一次地反复阅读一首诗,直到逐句逐句地记住为止。第二组学生把复习分散在几天中进行,每天读两遍,直到完全读熟为止。结果,第一组学生平均需读 18 次,第二组学生平均只读 7 次。显然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好。每次复习的内容应适当,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分量少,难度小的材料可集中复习,分量重难度大的内容可分散复习;要利用最佳的学习时间,早上复习机械难记的外语单词和课文,临睡前把一天内学习过的内容

在脑子里过一遍,都有利于记忆的巩固。尽量不要把性质相近的课程放在一起复习以防干扰,如不能将文学和历史安排在相连接的时间内进行识记或复习,其间最好间隔一项性质比较不同的科目,例如数学或物理学。这是因为识记和复习的某些科目的性质相同,在大脑皮层中所进行的暂时联系就越相近,其相互干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困难学习和简易学习也要适当搭配,以免劳逸不均。

除了及时进行复习外,为了防止遗忘,还得同时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如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便能有效预防遗忘,正如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所说: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没有记忆。”还可以相应采用一些防遗忘的办法。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默记住的外语单词如不再接触,不要多久就会忘记。可是学会了骑车、游泳,即使十几年不再接触,也不会忘记。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属于两类不同的记忆。前者是大脑对视觉符号的记忆,称之为“视觉符号记忆”,而后者是由专管运动的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称之为“运动记忆”。视觉符号记忆遗忘较快,而运动记忆可以维持很长时间。为此,我们可以多采取运动记忆的方法,如念外语单词,便应当充分强化口腔肌肉运动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多朗读,这就可以将视觉符号记忆转换为运动记忆,从而提高保持率,降低遗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