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雄冼夫人保境安民

司马氏统一中原,西晋初岭南仍设交、广两州。东晋时期南迁,继起的宋、齐、梁、陈称为“南朝”,由于国境日渐减缩,地方州郡的建置非常混乱。

这个时候,岭南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巾帼英雄冼夫人。

冼夫人是我国古代岭南地区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她一心为国、赤诚爱民的崇高精神,使动乱的南北朝时期的岭南一隅得以偏安,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文化普遍提高。

冼夫人名英,幼名百合,512年出生于南北朝时期高凉郡南越俚人冼氏首领家庭中。

冼夫人“幼贤明,多筹略”,而且“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还经常规劝亲族为善,以解仇息兵,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百姓拥护爱戴,以至海南1000多黎族人都来归附她。

535年,洗夫人24岁,北燕王裔罗州刺史“闻其志行”聘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妇。

冼夫人婚后,为了帮助因为是“他乡羁旅”而在本地“号令不行”的夫家推行政令,便“诫约本宗”以服从政令,又常协助丈夫断决案件,秉公无私,从此使到“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冼夫人成了俚汉融合的楷模,她走的道路与赵佗的汉人越化殊途同归。

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暗通河南王侯景谋反,冼夫人洞察其奸变,并突出奇兵大败李迁仕。于平叛中,她结识梁都督陈霸先,她认为陈霸先是个能平息世乱的人,大为赞赏。

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拿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夫人为“保护侯夫人”。

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凭着自己的威望,劝服、团结各处,使社会安定了下来。

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将冼夫人儿子冯仆骗去,欲诱迫他同反。冼夫人不以儿子之安危为念而负国家,立即布兵拒境,并与陈朝遣讨军队全力击溃叛军。陈朝嘉其功,册封她为“石龙郡太夫人”。

589年,隋灭陈,岭南数郡共举冼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并力劝独立,以保境安民。

隋大军到了岭南边境,因畏惧冼夫人,逡巡遥望,不敢进犯,于是遣使者示以陈后主降书和她所赠陈后主信物“扶南犀杖”。

冼夫人在确知陈亡后,召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然后才归顺了隋朝。朝廷感其顾全局、识大义,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

590年,番禺王仲宣反,“诸州跟叛”,形势紧逼,冼夫人出兵平叛,而“所到之处,闻风归顺”。

平息叛乱后,将近70岁的冼夫人又骑着骏马,张着锦伞,带着骑兵,护卫隋朝派员巡抚诸州,所到之处,各地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

隋文帝对冼夫人大为惊异,表其功,册封为“谯国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马权和很多赐物,并赦免因平叛中违反军纪而被她下令逮捕下狱的孙子。

每逢年节,冼夫人都将分别藏放的梁陈隋三朝赐物陈列出来训示子孙,要他们像她一样忠国爱民。

隋朝建国以后,改广州为番州,除了倚重冼夫人坐镇岭南地区以外,更由朝廷派赵钠为番州总管,综辖地方政务。

赵讷贪虐害民,岭南诸部多有亡叛。冼夫人遣长史张融上书朝廷,予以揭发,使赵讷得到制裁。文帝降敕委托冼夫人招慰亡叛。冼夫人不顾年高,亲载诏书10余州,宣述圣旨,抚慰当地民众。

冼夫人以边陲番族历事三朝,为人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使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是我国岭南女性的杰出代表。

[旁注]

俚人 是我国古代生存在粤西、桂东、桂南等地的一个民族。古称“百越夷蛮”,其先民是先秦代时的西瓯、骆越人及汉代的乌浒、南越人。宋代之后俚人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俚人的后裔有僮人等。

黎族 是岭南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代末期,至宋代才固定下来。黎族是壮侗民族后裔。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太守 秦代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置不改。至隋代初期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则专称“知府”。

刺史 古代职官,公元前106年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13部或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册封 我国古代皇帝授勋封爵举行仪式时宣读的册文。皇帝以勋封爵号授给异姓王、宗族、后妃等,都经过一种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给封爵位号的册文,连同印玺一齐授给被封人,称为“册封”。

诏书 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号称“皇帝”,自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阅读链接]

高州冼太庙是高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冼太庙。明代初期,高州府治南迁茂名城后,冼太庙也随之南迁,并于1535年建于东门之外,称“高州冼太庙”。

高州冼太庙主体建筑为三间四进,砖木结构,红墙绿瓦,斗拱飞檐,装饰华丽,运用彩绘、堆塑、雕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貌。

彩绘主要是壁画。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每幅内容表现一个主题,连续彩绘于各殿墙檐的顶边,蒸水计达近百幅。在中殿墙檐壁画中,明清两代交叠绘制,形成特殊的多层绘画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