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多样的岭南曲艺

岭南曲艺形式多样,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有木鱼、龙舟、南音、粤讴、潮州歌册、竹板歌、说书、相声等。

木鱼,又称木鱼歌、摸渔歌或沐浴歌,是上继唐代变文、而后宝卷、弹词,与广东粤语地区的民间文学、民间歌谣相互融合,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第一个粤语说唱曲种,一般为盲人所唱。

它广泛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粤语地区,至清代以后极为兴盛。早期的作品有《观音出世》、《目连救母》等。

木鱼的演唱形式颇为独特,表演时演唱者靠敲击一段剖空的硬质木头来掌握节拍。唱词基本是七字句,通俗易懂。木鱼的内容大都是历史故事或民间故事,也有一些佛教故事。

龙舟也称“龙舟歌”,用广州方言演唱,演唱者手执木雕小龙舟,胸前挂小锣小鼓,边敲边唱。唱词基本是6字一句,句法与木鱼比较接近。

唱词的韵,可以是8韵,也可变化成16韵,若不够最多可有36韵。最常用的韵为占、则、平、稳、悲、欢、喜、乐等,可加可退。

龙舟以小锣小鼓作伴奏,打鼓和锣也有技巧:打的是一长三短鼓,五大一小锣;有单打、双打、短点、长点之分,收放自如。

龙舟唱腔有虾吼、玉喉、猫喉、豆沙喉等。在唱词的过程当中,艺人则会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即兴创作一些似曲非曲、似调非调的说词。

从篇幅看,龙舟几乎都是短篇。龙舟的内容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较有影响的作品《八仙贺寿》、《仙姬送子》、《昭君和番》等。

南音是在龙舟、木鱼的基础上,吸收吴声等曲种的音调发展而成。南音与龙舟、木鱼的最大不同是后者多在民间下层传唱,而前者则多在上层的文人雅士中见赏,所以虽都以广州方言来表现,但南音书面语较多,比龙舟和木鱼“文雅”。

南音的内容多是吟风弄月和消遣应酬之作,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客途秋恨》和《叹五更》。

粤讴出现于清代嘉庆年间,相传是由冯询和招子庸在木鱼、南音的说唱形式基础上创制而成。粤讴也是一种粤语方言文学形式,主要流行于粤语方言区。

粤讴除了使用粤语方言外,创作上还有篇幅和句法长短随意及有韵而不限制格律等特点。演唱时用琵琶伴奏,后改用扬琴,但也可不用伴奏。一般唱前先奏引子,唱完一节奏过门。以4句为一节,每节中间有“过序”,全歌唱完奏煞板。音乐贯串始终,结构上非常完备。

“潮州歌册”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长篇叙事韵文,俗称“笑歌册”。它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

唐代,潮州民间艺人根据佛教教义中的故事编写成新的“变文”,说唱时配一弹拨乐器,自唱自弹,称为“弹词”。由于弹词抄本多有错漏。

明清时期,民间艺人将弹词重新整理后,用木板刻字印刷,装订成册,并广泛流传于民间。人们又称“弹词刻本”为“歌册”。

经过长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成为一种用潮州方言说唱,而且音韵整齐,通俗顺口,故事情节完整,艺术魅力强,深受潮州地区人民群众欢迎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它发源于潮州,流传于周边地区。

潮州歌册一般曲文多为七字句,4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流行于潮州方言区。

潮州歌册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也有一些反映地方题材。以改编的为多,创作相对较少。比较流行的有《苏六娘》、《英台仔》、《张古董》、《吴忠恕》、《过番歌》、《隋唐演义》、《包公出世》及《正德君游江南》等。

潮州歌册的演唱非常简单,不需任何乐器伴奏,调子也比较平直,一般不必经过专门训练就能掌握。演唱潮州歌册并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自娱活动。

竹板歌,又称“五句板”,属客家民间曲艺,是兴宁最早流行的主要曲艺品种,流行于梅州全市和河源、韶关等地区客语市县。

竹板歌,以叙事见长,有短、中、长篇之分。竹板歌说唱,包括唱词、曲调、表演道具、表演形式等4个方面。

唱词每首为5句,每句7个字,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句押韵,习惯运用尾驳尾合韵,多用于演唱故事传本。有其独特的曲调,并在流传中逐步形成平板、哭板、欢板、拖板、吊腔等基本唱腔,或快或慢或高或低,全由说唱艺人灵活运用。

表演道具是4块竹板,表演者敲击竹板作为伴奏节拍。表演形式由单人表演,发展至双人多人表演,由独唱发展至对唱、小组唱、表演唱、弹唱等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粤东的潮曲清唱,海陆丰的白字歌、汕尾的十音、尺艺等,以及乐昌的渔鼓、莲花闹,湛江的侄木鱼,吴川的木鱼,雷州姑娘歌,信宜的牛娘调等。

[旁注]

变文 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弹词 是一种说唱艺术,弹词本身是韵文跟散文的综合体,包括说白和唱词两部分。弹唱之前,必须先有一段开场的“开篇”,接下来进入“本书”,“本书”再分说白跟唱词两部分,唱词多是7字句形式,也有10字句,演唱形式可分“单挡”和“双挡”。

目连救母 佛教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期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在我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

龙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9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在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

广州方言 又称为“粤方言”、“粤语”、“白话”和“广府话”,是古南越族语言与汉语言混糅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语言,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之一。在广州方言中,有着许多独特的词语,具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

潮州方言 即潮州话、潮汕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次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有很大区别。

[阅读链接]

关于龙舟歌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其一,清代乾隆年间,顺德龙江有个落难的子弟,平时能说会道,为了糊口,在木鱼的基础改革腔调,胸前挂个小锣鼓,手提木雕的龙舟,边敲边唱卖艺度日。群众觉得这种唱法非常独特而且很有味道,腔调明快悦耳,通俗易懂,便钟情其中。于是,不少人争相仿效,龙舟歌便渐渐流传开来。

也有另一种说法,指龙舟歌由广东天地会等反清团体始创。1683年,反清志士以通俗的歌谣作为团结群众“反清复明”的媒介。天地会活动初期,就编了六七百首那样的歌,他们在水网地带往来演唱,并以龙舟作为标记,后来称为“龙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