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韵味的西关大屋

要了解广州文化首选西关,那是岭南文化的缩影;西关大屋又是西关建筑文化的精髓。

西关,在明代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

特别是乾嘉年间,当时云集西关的富商在商业繁华的十三行的“西关角”一带兴建了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被称为“西关大屋”。它吸取了中原园林建筑和家居特色,结合了岭南气候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西关大屋高大明亮,厅团结合,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

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长辈房、天井、二厅、二房。

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

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设矮脚吊扇门、趟栊门、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条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

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门厅中设天宫和土地神仕,其后有中门4扇,平时不开,只有乘轿贵客来访才开,以示隆重迎接。仅留左右两门出入,使路人看不见门内情景。轿厅是供乘轿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轿之所。

大厅是大屋的主体建筑,面积最大,屋脊最高。整座大厅红栋、黑桷、白瓦,宽敞宏大。为使大厅更加明亮,屋顶错落装以明瓦,即玻璃瓦。

正厅后面是头房,是长辈们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采光。头房后依次是二厅、二房。二房又称“尾房”,是中轴线上最后的房间。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仅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

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建成于1902年,是一座环形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四周为楼房,中间是花园,楼房精致典雅,花园花木茂盛,整体结构别具浓郁的岭南建筑韵味。

正门在三连直街,南向;后门在逢源大街,北向。口额石刻清末书法家苏若湖所书“小画舫斋”4字。小画舫斋整座建筑为白花岗石脚、水磨“东莞青砖”精砌墙壁,平滑洁亮。

正门进门是一座玲珑剔透的木雕通花套石刻红花玻璃大屏风。屏风后面是门厅,前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长廊中建有一座名叫“诗境亭”的半边亭。西边是“船厅”,呈画舫形,小画舫斋因此得名。

“船厅”约200平方米,两层木结构,一面临水,附有码头和游船;一面向着遍置花木石山的园林,有九里香、白玉兰、荔枝树及米仔兰、茉莉花等。

它是主人会客宴请及收藏欣赏古董字画的地方,当年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就曾题匾“白荷红荔泮塘西”于厅内。

园内还有幽雅的楼房和亭台,夏天凉风阵阵,花香扑鼻,别是一番情趣。四周是精美的人工建筑,有客厅、祖先庙、船厅、花厅、书厅、画厅等,内多陈列名人诗词字画,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旁注]

十三行 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是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名义上虽称“十三”,其实并无定数。1856年,十三行毁于广州西关大火。

陶塑 是陶质的雕塑艺术品,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种艺术形式便已出现,盛行于秦汉时期。它的出现为我国雕塑史和陶艺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西安秦代兵马俑是陶塑的主要代表。

七夕 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

天井 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相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不同于院子。

阮元(1764年~1849年),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阅读链接]

小画舫斋主人黄景棠,字诏平,广东新宁人,其父黄福是知名侨商。他在新加坡度过童年,青年时回国。27岁拔贡,后有候选道官衔,但未任实职,主要致力于工商业,是清末广州商界参与政治活动的活跃人物。

1905年广州总商会成立时任坐办,1907年与一些有新思想的商人组织粤商自治会,后主办《七十二行商报》。在收回路权、澳门勘界、争回东沙岛主权等斗争中表现突出。

1911年,在鼓动商人反对铁路收归国有斗争中,黄景棠被官府威胁恐吓,被迫远赴南洋,后才重返广州。黄景棠能诗,著有《倚剑楼诗草》,是研究清代晚期广东社会有价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