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辈出的岭南诗坛

岭南诗派,是我国诗坛上著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诗派,也称作“广东诗派”或“粤东诗派”。

一般认为岭南最早的诗人是杨孚,他所著的《南裔异物赞》是用四言诗写成的。杨诗颇有《诗经》风韵,比兴言志已相当圆熟。

如《鹧鸪》诗写道:

鸟象雌鸡,自鸣鹧鸪。

其志怀南,不思北徂。

汉诗多为四言诗,杨孚的创作也接受了这种形式。南朝梁、陈时期,曲江侯安都、“岭南奇才”刘删等也以能诗著称,但诗作极少流传下来。

唐代岭南最著名的诗人是张九龄,《曲江集》收有他的诗作230多首,《全唐诗》录为3卷。《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其一写道: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的诗“直接汉魏,骨峻神疏,思深力遒”,为后代所推崇。作为唐代初期诗坛的革新者,张九龄用他的创作实践力排梁陈宫廷诗的颓靡风气,为唐诗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他的一些抒情诗颇为清新淡雅,被认为是“清淡派”的首创者。

从张九龄的创作成就看,唐代岭南诗坛应有一定的基础,诗人也当还有一些,可惜见诸记载的却不多,晚唐岭南诗人邵谒、陈陶也有诗名,《全唐诗》录有陈陶诗2卷。

宋元时期岭南诗坛仍显冷清。北宋时期曲江人余靖诗作沉郁峭健,“骨格清苍”,在诗坛独树一帜;南宋时期广州崔与之笔力老健,诗作高华壮亮,有唐代人遗韵。

南宋时期番禺人李昴英也颇有成就,诗风骨力遒健,刚直之气自然不掩。元代新会人罗蒙正、黎贞诗作不少,罗蒙正著有《希吕集》,他的诗“圭臬盛唐,元气浑然,调高字响”;黎贞著有诗稿七卷,也都颇为雅正。

宋代岭南作为官宦的贬所,不少著名名文人诗客被贬南来,其时间延续之长,地域流布之广,几乎为历代罕见。他们在岭南的创作,既丰富了岭南诗坛,也为岭南诗坛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诗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苏轼,他作为一代文豪,诗名显著,在岭南活动时间既长,所到的地方又多,粤中、粤东、粤西、粤北、海南岛几乎都留有他的诗篇,其影响自然可以想见。

宋代末期朝廷南逃岭南,士大夫一时云集,如文天祥、陆秀夫等慷慨悲歌,对岭南诗坛也不无影响。

明代以后,岭南诗坛经过中原诗风的长期浸染,开始走向自为阶段,一般士大夫几乎都能为诗。在岭南诗派形成后,创作上更是高潮迭起,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明代初期,孙卉、王佐、赵介、李德、黄哲等5位诗人,在广州南园组织诗社,号称“南园五子”。

五子的诗作,上追唐代人格调,力矫当时诗坛纤弱萎靡之风,开创明代岭南诗坛开创新局面。其中孙卉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岭南诗宗”。

他的诗“气象雄浑”、“清圆流丽”,“五古远师汉魏,近体亦不失唐音,歌行尤琳琅可颂”。“南园五子”的诗作,有明代嘉靖年间陈暹的辑本《南园五先生诗》5卷,辑入诗作近200首,其中孙卉作品最多,达100余篇。

继“南园五子”之后,岭南诗坛由邱浚、陈献章、黄佐再掀高潮。邱浚诗多于锤炼,法度严谨,典雅清丽;黄佐诗“休貌雄阔,意思深醇”,风格壮浪恣肆。

而陈献章诗题材广泛,诗风超妙自然、清新秀美,为岭南诗坛的大家。陈献章在世时已有诗集传世。现存诗作2000多篇。小诗写景、状物、抒情别有意趣。

如《看柳》写道:

浅塘低竹小泥村,黄土墙扃白玉门。

望见溪头杨柳树,行人都讶是桃源。

陈献章作为理学大师,也常将学说入诗,他的学生湛若水将他的这类诗作编成《白沙子古诗教解》两卷。诗虽重于说理,但明白流畅,于形象处显哲理,也颇有特色。

如《示黄昊》写道:

高明之至,无物不覆。

反求诸身,把柄在手。

陈献章在诗坛的成就,不仅限于诗作,还表现于他的诗论。他认为“诗之工,诗之衰也”;诗应表达真情,应率真,“七情之发面为诗”,诗必须具有风韵,“无风韵则无诗矣”,“诗当雅健第一,忌俗与弱”。

他还认为诗可大用,可小用,大用在于载道,小用在于“雪月风花之品题”,他当然更主张大用,正因为有见于此,他才写了不少哲理诗。

永乐成化年间,中原诗坛被浮靡的“台阁体”垄断,岭南诗风有别于此,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明代中后期,岭南又有“南园后五子”,他们是欧大任、黎民表、梁有誉、李时行、吴旦等。另外还有欧大相继出,主张“力祛浮靡,还之风雅”。

这时,由于明代已进入末期,民族矛盾尖锐,斗争激烈,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欧大相的诗作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为岭南诗坛带来了现实主义的风气。

随着明代的衰落以至灭亡,这一诗风演变成壮怀激烈、坚贞不屈、视至如归的民族精神的表现,爱国主义成了这一时期岭南诗坛的主旋律。

诗人很多,诗作也很多。他们的代表人是明末广东三忠的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及邝露、黎遂球、梁朝钟、黄公辅、郭之奇等。

代表作多为慷慨悲歌,如“儒冠多被英雄溺,争得咸阳一劫灰”;“泪啸复悲歌,啮断长虹气”;“蹈海肯容高士节,望乡终轸越人吟”;“泉路若逢文信国,不知双眼可谁表”;“丈夫不做寻常死,纵死常山舌不磨”等。

随着清代朝廷的日益巩固,士大夫反清复明的追求逐渐从行动转变成情绪,岭南诗风也从慷慨激越转变成深沉含蓄。如王邦畿“也知匕首无成事,只重荆轲一片心”;陈子升“世乱微臣珍晚节,尘空老眼极秋毫”;屈大均“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

而这种风格,“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诗作表现得最充分。

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其诗作前期慷慨豪迈,后期苍凉深刻。

《旧京感怀》写道:

羽翼秋高未奋飞,移家偏问帝王畿。

文章总为先朝作,涕泪私从旧内挥。

燕雀湖空荒草长,胭脂进满落花肥。

城边亦有阴山在,怪得风沙暗翠微。

翁山之诗,兼李杜而有之。取材极博,熔铸以自成家。

陈恭尹,字元孝,顺德人。其父陈邦彦抗清亡家,陈恭尹幸免于难。其诗多寄故国河山之思,对清代初期岭南的疮痍荒凉局面也多有描写。

《崖门谒三忠祠》写道:

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杜宇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台读旧碑。

陈恭尹诗作感慨深沉,悲歌呜咽,从此可见其诗风的一斑。

梁佩兰,字芝五,南海人。与屈大均、陈恭尹一样,也是由明入清的诗人,但与屈、陈不一样的是,他曾入仕清朝。他的诗的造诣较为全面,而诗作也颇显复杂的感情。

早年多写社会疾苦,有较高的现实主义价值。代表作如《藏马行》等向为诗坛称颂,其《秋夜宿陈元孝独漉堂读其先大司马遗集感赋》写道:

大节平生事,文章复不刊。

墨痕尤似渍,碧血几曾干。

自得乾坤正,谁知世事艰。

草堂灯一点,霜气迫人寒。

清代岭南诗坛也十分繁荣,冯敏昌、黎简、宋湘号称大家,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粤东三子”谭敬昭、黄培芳、张维屏继起,把“岭南诗派”的范畴推得更广,内容和形式也更显充实。

[旁注]

杨孚 东汉时期南海郡番禺人。在参与政事之余,勤奋治学,在学术方面也颇有成就,著有南海郡人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南裔异物志》。该书详细记载了古代岭南物产及风俗,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四言诗 是诗体的一种。“四言”指4字组成的诗句。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余靖(1000年~1064年),北宋时期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历官集贤校理、右正言,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卒谥襄,有《武溪集》20卷遗世。

陆秀夫(1236年~1279年),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人。南宋时期左丞相,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黄佐(1490年~1566年),明代广东香山人。曾与王守仁辩难知行合一之旨。为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著有《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及《泰泉集》等。

欧大任(1516年~1596年)。因曾任南京工部虞衡郎中,别称“欧虞部”。一生著述甚丰,著有《百越先贤志》、《广陵十先生传》、《平阳家乘》及文集,另有《思玄堂集》、《旅燕集》、《浮淮集》、《轺中集》等诗集。

陈邦彦(1603年~1647年)。早年设馆讲学,为当时南粤硕儒名师。陈邦彦深具民族气节外,诗文也饮誉当时,与黎遂球、邝露并称“岭南前三家”,有“粤中杜甫”之称。

谭敬昭(1774年~1830年)。与张维屏、王培芳齐名,并称“粤中三子”,又与林联桂、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吴梯、黄钊等合称“粤东七子”。

[阅读链接]

崔与之,宋代岭南的名臣。他所开创的“菊坡学派”成为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

他的诗文洋溢着强烈的事功色彩,在其从政实践中也表现出卓越的经世致用才能;但他在精神上又和陶渊明相通,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终选择了“老圃秋容淡,黄花晚节香”。他词风雅健,被尊为“粤词之祖”,对后世岭南词的创作影响尤大。尤其是《水调歌头·题剑阁》成为传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