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学育才的岭南书院

书院名称始于唐代,本为编撰书籍而设,无学校性质,宋代初期方有以授徒为目的的书院。岭南书院始于宋代,兴盛于明代,没落于清代。

岭南书院受中原影响,相传被贬广东潮州的韩愈在当地办书院,然而据考证,广东最早的书院始建于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景德年间英德郡守王仲达建涵晖书院,为广东第一所书院。继后,宋代嘉定年间建禹山书院,后来又建番山书院、湘江书院、丰湖书院。

为纪念周敦颐而建濂溪溪书院两间,纪念苏轼建东坡书院、文明书院、松明书院;包拯于高要宝月台建垦岩书院等,其中有史料记载26所。宋代广东书院已占全国书院的21%。

宋代书院多为私立,至元代,朝廷书院由各省府州官立,其实在各地书院仍然是官立私立并存,岭南也不例外。元代广东新建与改建书院8所,如韩山书院、古冈书院等。元代书院已有相当规模,制度也渐趋完备。一些书院由朝廷任命山长与教授。

宋代岭南书院多为理学家所创,旨在“结纳师友,以标榜道学”,即宣扬个人的理学思想。宋代书院多为培养理学传人的摇篮,成为地方的学术中心。

宋代岭南书院多设先贤祠,院舍或二进或三进,两旁有厢房,或建有书斋,如番山书院由府学改建,则设有文、行、忠、信四间书斋。

元代书院虽被列入官学系统,但一些宋儒决心不为仕,故创办书院的宗旨不变。理学以“三纲”为宇宙本体,导人修身养性存理去欲,岭南书院同各地书院一样,教人在心性上下工夫,铸造维护封建纲常的社会心理。

元代书院院式与宋代同,韩山书院院舍由前座韩文公祠、后座原道堂与两厢舍馆组成。

明代书院曾一度沉寂,广东自1368年至1505年新建书院仅18所。自正德年间以后,广东书院又有较大发展,与明代理学重新兴起同步。

明代广东所建书院多达168所,其中官立122所,私立46所,明代书院曾遭3次禁毁,广东的西樵、大科等书院也不能幸免。

明代岭南所建书院最为著名的分别是湛若水创建的大科书院和云谷书院、方献夫创建的石泉书院、霍韬创建的四峰书院。四大书院因湛、方、霍诸公的倡学而大盛,这段时期广东名士辈出,四大书院成为此后数十年间广东士大夫一个重要的讲游之所。

创设时间最早的当数云谷书院。云谷书院建于南海大科峰南天峰之下,院内息存堂、察伦堂、见泉楼、左瀑亭、右瀑亭、小歇亭、憩云亭、二妙阁、澄心亭等,均建于山林之中,山泉傍绕。

其建筑与环境实为西樵四大书院之最。书院的见泉楼内为白沙祠,乃湛若水为祀奉其先师陈白沙而建。湛氏早期讲学于书院,生朋联集,学风极盛。

大科书院建于南海西樵大科峰西烟霞洞内,由湛若水门人霍敦、陈漠、杨骛等集资兴建。院中设有疑道堂、寅宾馆、进修斋、敬义斋、礼门、时事亭,院址处于山林中,廊阶曲叠,环境清幽,宜静心治学。

大科书院当时几与岳麓书院、白鹿书院齐名。

石泉书院初建落成时,方献夫将之命名为“石泉精舍”,有紫云楼、沛然堂等建筑。至嘉靖年间,因在“大礼议”中支持嘉靖皇帝而深得君心的方献夫平步青云,位列台辅,石泉精舍也因贮藏御赐书籍,改称“书院”。

方献夫在西樵山的营建以石泉洞为中心,石泉书院的中心是御书楼,前为沛然堂,后为紫云楼。书院前有盘龙石的与鹿亭、伏虎台的爱瀑轩,天湖之上有天湖亭,又有留虹桥。

向北延伸,有翳门关、千级石磴,其西有宝鸭池的耕足窝,其东又有观翠岩的小亭,西樵山北部的大片区域均在方献夫的经营范围以内,其规模颇广。方献夫是王阳明的弟子,石泉书院因此成为了岭南地区传播阳明学说的一个中心。

四峰书院原址是西樵山著名的宝峰寺,历经嘉靖、万历年间两次营建,形成了北面霍韬夫人墓,西面崇礼堂、环翠楼、卧云楼,东面敦古堂、毓秀轩,南面天池、玉池、钓台的格局。

四峰书院是霍韬建大宗祠、行合爨、立家长、设宗子、建书院等一系列宗族建设措施的其中一环节,霍氏子弟7岁在霍氏家乡石头入社学,10余岁则入四峰书院读书。四峰书院成为了霍氏宗族培养子弟的重要场所,而且成效显著,霍氏子孙历代功名颇盛。

清代广东书院的发展由沉寂而复苏,进而发展。康熙年间,广东书院创办呈上升趋势,共建书院81所。乾隆年间更见高峰,新建书院103所。自1662年至1820年,广东新建书院共255所。

此时,岭南书院兴建之风已有领先之势。据载,清代新建书院,珠江流域占38%,远高于占16%的黄河流域,略胜于占35%的长江流域。

清代书院别于宋明时期书院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官办为主,教学目的在训练生徒应试科举,由此而决定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行政组织管理均与前代不同。

清代初期,书院讲学虽也注重心性,但为应科举而不得不以章句制艺之学为主,过去的自开山门、自由讲学之风已荡然无存。

1735年上谕称:“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

清代,广东书院大都以四书五经诸史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考课为最重要。教学方式大同小异,一般每月安排若干次上堂讲书,或宣讲,或发问、质疑、答疑。考课分官课、师课两种,每月生徒考课少则两三次,多则五六次。

凡到课生徒黎明回院向院长揖坐盾,封门发题,考题内容以四书为主,考卷必须在当日缴交,优异者得到奖赏。

此时的书院,再不是探究学问、修身养性的地方,而是为追求功名、进入仕途的训练场所,因此清代广东书院似有两级,除作为儒学后阶段的普通级外,还有作为乡试后阶段的高级设置。

书院的环境则十分注重选择风水地,一般书院均有学产,由政府拨置或民间筹集,生徒可拿到膏火经费与奖赏。

1705年,巡道焦映汉在琼州兴建琼台书院,院舍为二进式,头门中阶建奎光阁,中座为讲舍,后座为藏书楼,另有斋舍20间。

琼州自古为贬官之地,宋代诗人苏轼被贬琼州后,传播中原文化,南宋时期当地人建东坡书院以示纪念。明清时期一批书院先后兴建,琼州文化事业渐趋兴旺。琼台书院为琼州地区较著名的学府,培养一批科举人才,清代乾隆年间琼州有八人中举。

天资高旷的谢宝曾担任院长,培育一代文人英才,其高材生张日文在乾隆年间高中进士。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的谢宝,曾在书院内收藏不堪琼州府镇台凌辱的婢女。张日文怜其身世而爱之。

镇台派兵围搜书院,谢宝智解,并成全这对敢于反对封建礼教的有情人,此佳话被后人编为粤剧《搜书院》。

1710年,两广总督赵宏灿等筹办粤秀书院,址设广州盐运司街,为官办书院,为清代广州四大书院之一。

院舍规模颇大,为四进式,前座、二座、三座与后座分别有大门、大堂、讲堂与御书书楼,两厢为东斋与西斋,另有左右列堂数十间。

管理颇严格,每月逢二八讲书,有若干次考课,并设有考课格册,认真记录各生的考核成绩,生徒每月请假只准一次。学风活泼为粤秀书院又一特点,院长讲学随时抽问,学生各抒心得,或当堂质疑;设有质疑册,执教者对册上的问题一一批答。

[旁注]

韩文公祠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始建于999年,是我国现存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其存在对于中华文学文化都具有巨大研究意义。

方献夫(1485年~1544年),于明弘治、正德、嘉靖三代为臣,曾任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因此被尊称为“方阁老”,是南海著名的历史人物。

岳麓书院 位于湖南省长沙岳麓山东侧,紧邻湘江,创建于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现存书院中,规模较大、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一所。

白鹿书院 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始建于940年,是我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期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由朝廷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与岳麓、睢阳、石鼓并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社学 是元、明、清三代地方官奉朝廷诏令在乡村设立的“教童蒙始学”的学校。始设于元代。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进士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也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代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称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阅读链接]

明代书院经费大多来源于田产,如潮州韩山书院有田产600亩,潮阳龙首书院有田产152.2亩,潮阳文昌书院有田产114亩,潮阳文光书院有田产116.9亩。其他书院田产多少不等。田产或来自公置或官捐或绅捐。

岭南书院讲学循陈白沙所倡导的“学贵自得”原则,即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省悟出个人的独到心得和体会,而非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