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传入我国,以广州一地为最早,时为隋唐时期。其时,因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外商云集,尤以波斯、大食商人为多。而波斯、大食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就是由这些商人传入广州的。
在广州的阿拉伯商人,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关系,聚居一起,逐渐形成以怀圣寺为中心的“番坊”。番客们在番坊内建有礼拜寺,番坊设一番长或番酋。
裁判侨寓广府伊斯兰教徒间所起之争议……每逢祭日,其人需偕其信徒勤修宗教仪式,讲谈法语,更当为其本国君主祈祷。其人执掌此职,乃遵伊斯兰教之法度。
这些番长,同时又是伊斯兰教之教主阿訇。
其时,在广州伊斯兰教徒中,最有名的是唐代初期来华传教的阿布·宛葛士,相传他为穆罕默德的近臣,广州怀圣寺就是他创建的。
唐代,岭南除了广州有不少大食、波斯人外,海南岛的振州也有不少大食、波斯商人。振州沿海是东来番舶发生事故时临时停泊之所,一些番船抵御不住飓风骤雨的袭击,被迫靠岸避险直至居留当地。
大量番客聚居于振州,形成岭南地区的又一伊斯兰教文化聚落。
宋代,我国对外的贸易更加发达,广州的番客更多,番坊一如唐代体制。广州之伊斯兰教较唐代为盛。
其时,不少番客携妻女来广州定居,或娶华妇为妻而长期居留,更有在华担任官职的。如番舶纲首领蔡景芳,因“招诱舶货”有功而被补授承信郎;阿拉伯商人辛押牾罗曾被宋神宗封为归德将军。由于番客较多,宋徽宗时正式设立了专门培养番客子弟的“番学”。
宋元两代,海南岛振州沿海地区的番客陆续增多,其来源除了因海难被迫居留的波斯、大食商人外,还有不少因避战乱或出海作业为台风所逼从占城移居而来的,这些人是唐代时大食内乱由大食移居占城的。他们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徒。
元代,我国之版图扩及西域诸国,西北陆路通西域之途畅顺,伊斯兰教由陆路大量传入西北及中原诸行省,为我国伊斯兰教传播的极盛时期。而广东地处南海边缘,伊斯兰教势力及广东者至微。
明代中叶,由海路而来华经商的大食、波斯商人大大减少,随商业发达而盛行的广东伊斯兰教亦因此而日渐式微。
唐、宋、元三代,岭南伊斯兰教徒以外国侨民为主。由于伊斯兰教徒的生活习惯与岭南本地人差异较大,难以为当地人所接受。同时作为商人的这些伊斯兰教徒来到岭南是为了经商,他们并不以传教为目的,所以伊斯兰教并未能在岭南广泛传播。
至明代,内陆地区回族人陆续移居岭南,主要移居广州、肇庆等地,岭南伊斯兰教徒以这些回族人为主,所属教派为逊尼派。
1468年,南京回回军首领羽士夫、马黑麻等,奉派率回回军1000余人南下平乱,后奉令留戍广州,分驻于大东营、小东营、西营、竹筒营四处,时称“四卫”。
同时,南调“达官营”都指挥使廉忠属下的400余回兵连带家属驻地肇庆。这些回兵,从此定居岭南,繁衍后代,成为岭南伊斯兰教徒的主要成分。
清代初期,山东、山西、陕西、浙江等地有回兵陆续被派来广州、肇庆,并定居下来。其时,肇庆城内曾设回回营,在城东北隅,营房85间,均住回回士卒。
伊斯兰教传入岭南后,建有多座清真寺,计广州有怀圣寺、南胜寺、濠畔寺、东营寺和东郊寺,肇庆有城东寺、城西寺及城中寺。
海南岛之海口、崖州、儋县、万宁等地也建有清真寺,其中三亚羊栏回族聚居地区明成化年间曾建有3座清真寺:清真古寺、清真西寺、清真北寺。在这些清真寺中,以广州怀圣寺最为著名,而且历史最为久远。
[旁注]
海上丝绸之路 是我国古代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回族 以13世纪迁入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主,包括7世纪以来侨居东南沿海某些商埠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后裔在内,在长期发展中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族成分逐渐形成。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扎根于华夏大地,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新类型。
都指挥使 古代官名。明代置卫所于各地,以都指挥使司为常设统率机构,简称“都司”,长官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属朝廷五军都督府。明代京卫与外卫并置指挥使司,有指挥使等官。
清真寺 唐宋时期称为“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礼拜寺”,明代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
[阅读链接]
怀圣寺地处古珠江河畔之番坊,因寺内有光塔,俗称“光塔寺”。
该寺的庭廊楼檐布局,具有唐代的建筑风格。全寺坐北向南,进入寺门有一甬道,迎面为一状似古城门的看月楼,重檐斗拱,红墙碧瓦,拱门四开,贯通两廊庭阶。北为大殿,殿前为庭院,庭院四周雕栏环绕,两边有低矮长廊。殿南左右,各有碑亭,碑亭与东廊墙壁,藏有历代碑碣,其中包括1350年及清代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历朝重修怀圣寺的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