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开创“江门学派”

宋代初期,全国分为13道,岭南道不久改名“广南”;以“路”作为地方的一级行政建制后,又将广南道划分为广南东、广南西两路,形成广东、广西两省区的雏形。

元代,岭南被分割归属江西与湖广两行省,但下面又分设广东、广西两江,海北海南3道。

明朝立国并平定岭南后,即将广东道改为行省,并将海北道改属广东,广西独立成为行省。由是两广分省基本定型,其辖境到清代变动不大。

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岭南思想界却如同一潭死水。

1071年,理学的创立者周敦颐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理学开始传入岭南。南宋时期朱熹在福建讲学期间,曾来岭南地区访友、旅游,对岭南理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明代中叶,岭南的理学大有发展,其中最著名的为陈献章始创“江门学派”。

陈献章少年得志,青年时功名之路受挫,即居家筑春阳台,自坐其中悟“自得之学”,曾一度名震京师,有“真儒复出”之誉。

陈献章的学说“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贵疑”而“自得”,主张“心具万理”,教人“静坐中养出端倪”,认定“孟子聪明归聪明,当今切莫信人言”。

虽自称“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实则融儒、释、道于一炉,而另辟学术蹊径,开明代心学之端,引领一代学风。

其学说否定了朱熹理学“理先气后”的理论框架,冲破自程朱理学被定为官方哲学后两百余年间无人敢越其窠臼的沉寂局面。其理论在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之时,肯定“鸢飞鱼跃”生生化化的客观世界,否定了陆九渊的“心外无物”,开创别具特色的岭南心学。

黄宗羲《明儒学案》记载:

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工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

陈献章可谓明代心学之开创者、岭南精英文化之奠基者和岭南古代思想解放之先驱。在陈献章去世后85年,皇帝下诏让陈献章从祀孔庙,成为岭南地区唯一从礼孔庙的人。

陈献章终身从教,弟子千余,由岭南及于岭北,林光、湛若水等皆为其心学继承者,尤以湛若水为显著。

湛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之说而为陈献章衣钵继承人,既得陈献章的真传,又不囿于师说,其著作《心性图》和《真心图》阐述宇宙的一体性,强调“体用一原”、“人心与天地万物一体”,并由是而提出著名命题“随处体认天理”。

其“通一无二”论检讨“汉宋时期诸儒,分理气为二种”的“支离”观,提出“理气不分”、“动静无端”、“知行并一”、“理欲一念”等命题,完成了有别于陆王心学的岭南心学理论建设,构建了具有岭南兼容特色的理学新派。

湛若水在京师从政期间,与王阳明相识,“一见定交”,“共兴圣学”。

在京师两人分庭讲学,堪称齐名,之后数十年书信往来,进行学问切磋,虽彼此对“随处体认天理”与“格物致知”、“主内”与“主外”以及“良知”的解读存有分歧,常有思想交锋。

但两人却情深意厚,王湛之争为后人留下美谈。王阳明因是而受到陈献章心学影响,其“龙场悟道”与陈献章“静坐”堪相一致。

《明儒学案》记载:

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不知阳明后来从不说起,其故何也。薛中离,阳明之高第弟子也,于正德十四年上疏请白沙从祀孔庙,是必有以知师门之学同矣。

影响及于世界的阳明心学与岭南心学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而王阳明提督两广地方军务时,恩威廉行,其心学多为岭南学者所推崇。

[旁注]

周敦颐(1017年~1073年),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我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陆九渊(1139年~1193年),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孔庙 是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孔庙被古代帝王所器重。

王阳明(1472年-1529年)。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阅读链接]

1584年,万历皇帝下诏兴建的白沙家祠竣工。

白沙祠结构严谨,纵深四进,主体建筑排列在同一纵轴线上。由前门进,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均为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绿琉璃剪边。前后建筑物之间以左右对称的轩廊相连接,中间形成“天井”,是传统的四合院式结构。整座祠堂看上去与广州的陈家祠颇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