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人创造双肩石器

在广东佛山南海区的西南部,有一座古火山,名为“西樵山”。西樵山上72峰峰峰皆奇,42洞洞洞皆幽,更有湖、瀑、泉、涧、岩、壁、潭、台点缀其间,自然风光美轮美奂。

更令人神往的,它是新石器时代珠江三角洲主要的采石场和石器制作场。

西樵山遗址位于西樵山上,濒临西江和北江的汇流处,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西樵山遗址群大部分在西江和北江沿岸及与顺德水道之间的地带,北起丹竈、罗村,南到九江镇。但这些遗址都是以西樵山这个石器制造场为中心而分布。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西樵山这个石器制造场吸引了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越来越多的渔猎兼农业的群体在它的周围定居和进行生产劳动,使社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西樵山遗址群,生产的石器可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细石器类型;一是打磨双肩石器。

西樵山细石器原料主要是黑色和浅灰色的燧石、半透明的粗质玛瑙,也有少量采用霏细岩。这些石料分布地区是北起火石岗,经旋风岗,向南延伸至樟坑一带的山坡上。

西樵山的细石器可分为细石核、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几大类。各类中又可分为若干种。如细石核可分为楔状石核、舟形石核或船底形石核、锥状石核、半锥状石核、柱状石核、半柱状石核、漏斗状石核等。

楔状石核是西樵山细石核的最主要类型;柱状石核在西樵山发现的不多,尤其是精致的更少;多台面石核形状不规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台面上剥片,这类细石核数量不多,但它反映了西樵山人对细石核剥片的充分利用和熟练的剥片技术。

带把石核是西樵山最有特色的细石核,因在剥片的石核上胶结有一小块别的石料,像一个把手似可被把握,所以称为“带把石核”。

西樵山出土的细石器中,有一批是用石片加工而成的,称为石片石器,它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琢背小刀、石镞等。

刮削器是西樵山石片石器中最多的一类。这类具有刮刀功能的工具又可以其形状和刃缘的特点分出多种类型,如圆头刮削器、双边刃和复刃刮削器等。

一般情况下,石核被剥离石片之后就不再使用。但在西樵山的细石器材料中,有部分石核后来被加工成可以使用的生产工具,如石核状刮削器、石核状雕刻器,石核状尖状器等。

在农业经济的面前,细石器的功能已无法满足需求,一套大中型的磨光石器,就在顺应农业生产需求下应运而生。西樵山的双肩石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双肩石斧”是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富有特色的文化遗物之一。在西樵山这里,不仅石斧是带双肩的,还发现有双肩的锛、凿、铲和扁薄的切割器,连刮削器也具有双肩的特征。因此把这一系列石器统称为“双肩石器”。双肩石器在南方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细石器适应渔猎经济,双肩石器则可满足农业耕作的部分需要。西樵山石器不仅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和文化的发展,为西樵山大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保证,而且对中南半岛诸国、马来西亚等地的一些文化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充分表现出这一文化的海洋性特征。

西樵山文化遗物还包括陶器、纺轮、骨、角、牙、蚌质工具和饰物。

陶器,在山上各加工场里仅出土过破碎的夹砂绳纹陶片,未见完整的陶器。这说明了这里不是居址,而是临时性或季节性石料开采和石器加工场。

但西樵山周边使用双肩石器的文化遗址中则可见到各种各样的陶器。不过在陶器中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前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器型是圜底鉴、罐、鉢、碗、盘、杯、豆和器座等。

陶器的纹饰以各种绳纹、刻划纹、篦点纹为主,器形一般较小,手制或模制。磨光的泥质红陶占一定的比例,还有少量的简单点、线彩陶。

后期的陶器则盛行多种几何形印纹陶、泥质陶、夹砂陶都拍印有各种纹饰。如大同竈岗、佛山河宕的印纹陶纹饰可多至30多种。砍具仍以夹砂釜爲主,多宽沿或大宽沿,敞口扁圜腹、圜底。陶罐工、盘、豆类都盛行圏足。组合印纹陶器是这一时期带代表性、典型陶器;而且部分陶器上还有刻划符号。

陶纺轮在许多遗址中都有出土,这些纺轮除素面外,有些在圆面上还刻有点、单线或复线组成的装饰花纹。纺轮的出现,说明捻线纺织的手工艺已存在。

骨、角、牙、蚌质料制造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也常有出土,这是西樵山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在珠江三角洲的东莞万福庵、佛山河宕,狮子桥等遗址出土的蚝耜、河宕出土的穿孔骨针、骨锥、骨镞、石环、水晶块、象牙简形器,新会罗山盟出土的穿孔蚶殻,香港深湾的穿孔鲨鱼牙饰都很典型。

西樵山文化中的葬式也有自己的特色,但以晚期遗址中发现的较多,墓地有一定规模。如河宕遗址中一片墓地就有77座墓,鱿鱼岗遗址一个墓地包含有36座墓。

葬式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一般埋葬习俗是头东脚西,个别也有例外。而且多数墓葬少随葬品或不带随葬品,有随葬品者多为陶器和石器或纺轮及装饰品等。

比较特殊者是河宕遗址中有两座青年男性墓葬,其随葬品是象牙质饰物各两件,这是西樵山文化墓葬所罕见的。

西樵山石器不仅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和文化的发展、为西樵山大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保证,而且对中南半岛诸国、马来西亚等地的一些文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呐,充分表现出这一文化的海洋性特征。

[旁注]

珠江 或叫“珠江河”,旧称“粤江”,原指广州至虎门一段入海水道,后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的总称。是我国南方最大河系,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我国七大江河。

燧石 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致密、坚硬,多为灰、黑色,敲碎后具有贝壳状断口。绝大部分石器时代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我国古代常用作取火工具,因此也称“火石”。

细石器 是指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击石器。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可做石钻或刮削器,也可镶嵌在骨梗、木柄上作为复合工具使用。

篦点纹 篦纹的一种,用篦状工具戳刺出的成片排列的点状纹饰。篦纹还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多种别称。篦纹产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磁州文化陶器即以篦点纹和弧线篦纹为主要装饰。

印纹陶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

耜 曲柄起土的农器。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阅读链接]

早在第三纪时期,即距今约5100万年至4500万年间,西樵山发生火山喷发,由火山喷出的大量岩浆岩构成了最早的山体,后来又多次喷发,形成了山体峰峦垒叠,山势起伏。

西樵山的山体由粗面岩、粗面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石英砂岩等构成。其中凝灰岩、燧石和半透明的玛瑙石、霏细岩等都是制造石器的好材料。

由于石料是石器加工场存在的前提,加上西樵山这类石料的贮藏量非常丰富,而且裸露在地表,方便开采,所以为开发成一个石器加工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而且这座火山在末次火山爆发后就处于休眠状态,再未苏醒过来,这又给史前先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开采环境,所以使石器制造场得以持久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