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四海的潮汕功夫茶

潮州茶文化是岭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著称。“功夫”,本为茶名,后演化为烹茶方法。

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后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有茶童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在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6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写道: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山处女泉。

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功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

功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

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前功尽弃。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八步法”:

治器,即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即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两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

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

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我国传统的茶道。

[旁注]

丘逢甲(1864年~1912年),祖籍粤东嘉应州镇平人,是清代末期著名诗人和爱国志士,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丘逢甲扬弃旧式以时务、策论、诗、古文辞课士,摒弃八股试帖,创办当时粤东潮属各县独一无二的新式学堂,开创了潮汕近代新学的先声。

翁辉东 潮安金石人。书法师晋代二王、唐代虞世南、颜真卿、北宋时期李建中,故其书风多变。书擅各体,以行书为长,笔致遒劲,端庄稳健,丰肌秀骨,气宇轩朗,颇具晋唐时期遗风。

铁观音 属于乌龙茶类,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西汉时期开国功臣,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3篇。

[阅读链接]

传统的潮汕功夫茶一般只有3个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3个杯子。

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分性别。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这种习俗据说是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