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各异的岭南园林

自古以来,岭南人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古园林,这是中国园林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岭南园林萌芽于秦汉,南越王赵佗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大举兴宫筑苑,历5主93年,建有皇家园林越王台、白鹿台、长乐台和朝汉台。闽北的无诸在汉初受封闽越王,在福州桑溪“流杯宴集”,比浙江省兰亭“曲水流觞”早550年。

唐代末期,南汉和闽都是五代十国之一,刘龚建立南汉,掀起了第二次皇家园林高潮。

刘龚利用天然谷地在兴王府城南凿成西湖,也称“仙湖”,湖中有洲称“药洲”。仙湖主景为湖、洲,配景为花、石。这种园林特色后来所承袭,酿成“花石纲”制度。

刘宋王朝覆灭之后,北宋时代的仙湖和药洲,建有亭榭、虹桥、曲槛,仍是士大夫吟咏、避暑胜地,现存有米芾、苏轼、程师孟、曾布等名家笔迹。

此外,南汉王还在广州流下了西御苑、河南宫苑、明月峡、越秀山、甘泉苑、芳林苑等。闽王王延钧辟福州西湖为御苑,建水晶宫。

宋代,造园艺术在岭南迅速推广,设在官员衙署中的园林和归隐士人宅园,对于花石取胜的传统有所发展。在端州,包拯任知州时,曾在郡厅建菊圃,“前有轩,累土为山,抵石为基,榜曰‘烂柯天洞’”。

在惠州,归善县有琼州安抚使李纯思修建的李氏山园,此园临江建了座潜珍阁。

谪惠州的苏轼为之撰《惠州李氏潜珍阁铭》。描述了山园主人“择胜而栖神”的造园意境,此园“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因石阜以庭宇,跨饮江之鳌鼋,发飞檐与铁柱,插清江之渊沦。”

在潮州,揭阳榕城石马山下的浦口村,北宋时期由欧阳修的表弟彭延年以钦赐钱帛兴工营造了彭园,此为北宋时期粤东第一座私家园林。

明代,由于岭南在经济上繁荣,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岭南造园文化开始学扬州,后学苏州,有不少仿效江南园林的痕迹。

与此同时,其自身特色则仍发扬了花石取胜的传统,利用气候条件之优势,突出明显的热带风光特色,并营造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私家庭园。明代后期见于古籍的私家宅园很多。广州城的四郊就有不少引人入胜的园子。

如朱氏园“在会城东北,倚山为之,松竹交荫,花草争妍,驯禽飞舞于轩樨,图史高拥于左右,曲径闲庭,高堂密室,在在足娱心目,盖幽居之最胜者也。”

陈子壮在大东门外元运里的洛墅,“广筑精舍,竣池为湖十余亩,斜跨弓桥,置画舫其中。”

陈子履在城东有东皋别业。这是一座颇有诗意的园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详细地描述了东皋别业的迷人景色:

湖中有楼,环以芙蓉、杨柳。三白石峰矗其前,高可数丈。湖上榕堤竹坞,步步萦回,小汊穿桥,若连若断。自挹清堂以往一路皆奇石起伏。羊眠陂陀岩洞之类。

与花林相错,其花不杂植,各有曹族,以五色分区。林中亭榭以其花为名,器皿几案窗棂,各肖其花形象为之。花有专司,灌溉不摄。

如此气派和富有韵味,毫不逊色于江南园林。

在城西有南汉旧迹上所建的花坞、华林园、西园。在城南有望春园、芳华苑、南园。在城西南花棣,“居人以艺花为业,士大夫园林亦多在焉,楼台绣错,卉木绮交。”

在白云山南麓濂泉坑一带,还有陈子壮依山建筑的云棕别墅。环绕面积百余亩的宝象湖,布楼馆10余所,园内大量种植梅、竹、柳和荔枝。

在越秀山南麓,有李时行的小云林,又在此基础上改建成继园。在城北有芳春园、桃花夹水一两千米,可以通舟。在城西有吴光禄所筑的西畴,梅花最盛。在小北门内有寄园,在河南有郭家园、天山书院。

至清代初期,岭南地区私家造园活动开始兴盛,逐渐影响及于潮汕、福建和台湾等地。

至清代中叶以后而日趋兴旺,在园林的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花木配景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终于异军突起而成为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号称“粤中四大名园”,其中以余荫山房最为有名。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东番禺市南村,原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庭园,始建于1855年。余荫园在四园中面积最小,仅2000平方米,但其景色精巧别致,清幽宜人,将我国古典的京、苏园林风格和岭南情调相融,是不可多得的园林艺术珍品。

这座古典庭园,精巧别致。两门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是点题之作。置身园中,仔细赏玩,则知建园三巧:

一是嘉树浓荫,藏而不露。满园绿树遮蔽、阴凉幽静。“余荫”之意不言而喻。

二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布成咫尺山林。园中无中轴线,不求布局之平稳对称,一步一景,随意而赏。3亩地虽小,而容纳颇丰。不唯楼台堂馆、亭榭轩桥、假山莲池皆备,而且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小中见大,令人“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皱云依然在目。”

三是以水居中,环水建园,一般园林要有开阔的地面才可以环水设景,余荫山房却在3亩地内,奇险地筑两池于园中央,架廊桥把东西南北景物连贯起来,造景借景而得层层景色,或小桥流水,或山石森严,或窗含山色。

又有满园花木,四时花果常新,树木常青。游人环水而行,深浅曲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常有似尽未尽之感。

余荫山房的观赏价值颇高,从大门外表看,除石楣额刻有“余荫山房”外,便与普通青砖石角平房无异。但园内却非同寻常百姓家。南北果木,名花异卉,真是满园春色,加上亭台堂榭,小桥流水,寓于诗情画意。

进大门前庭,当中一副砖雕照壁,精细工巧。从旁边月洞入二门,两旁倚壁花坛,腊梅迎客,曲径留香。

过二门,别有天地。一水居中,拱桥上托起四角桥亭,朱栏拱护,俯临八角池,西眺四方莲池。莲池西北的深柳堂是主体建筑。

与深柳堂隔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原为藏书之地。桥东有玲珑水榭立于池中,又称“八角亭”。

北岸来熏亭半身倚墙而筑,孔雀亭跨水而设,卧瓢庐幽僻北隅,杨柳楼台通连内外,近可观南山第一峰远可望莲花古塔。余荫山房的总体布局很有特色,两个规整形状的水池并列组成水厅,水池的规整几何形状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

广州为清代粤海关的所在地,主要的外贸通商口岸,吸收西方的物质文明自然会得风气之先。

余荫山房的某些园林小品,如像栏杆、建筑等雕饰丰富,尤以木雕、砖雕、灰塑最为精制。主要厅堂的露明梁架上均饰以通花木雕,如百兽图、百子图、百鸟朝凤等题材多样。

总的看来,建筑体量稍嫌庞大,东半部“玲珑水榭”的大尺度与小巧的山水环境不甚协调,相形之下,后者不免失之拘板。

余荫山房的建筑艺术极精美。园中不论花坛、墙壁、台阶、地面都有雕刻图案,精细素雅、玲珑可品。

据说当年建造之时,为防工匠粗心急躁影响质量主人规定每天只能铺几块砖等,超额者罚,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座园林建筑精品。

此园历时百余年,园内文物虽以无存,但建筑基本保存下来,成为广东四大名园中建筑最具旧时原貌的庭园。

[旁注]

米芾(1051年~1107年)。天资高迈,好洁成癖。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程师孟(1015年~1092年),历任光水、钱塘县令,桂州通判,楚州、夔路和河东提点刑狱,在夔路开仓赈济灾民,在河东兴修水利,防治水患。提倡植榕,绿化福州,还留下不少诗篇和“霹雳岩”、“天章台”、“冲天台”、“光禄吟台”、“宿猿洞”等题刻。

包拯(999年~1062年),北宋时期庐州人,天圣进士。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安抚使 古代官名,为由朝廷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初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宋代沿之,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

欧阳修(1007年~1072年),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李时行(1514年~1569年)。因官至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故又称为“李驾部”。著作原有《驾部集》、《青霞漫稿》、《云巢子》、《天求子》、《癯愈子》诸书行世,但后多已失佚。

对联 又称“楹联”、“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灰塑 材料以石灰为主,作品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工艺上,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渊源其甚早,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用得最多。

[阅读链接]

广东四大名园,除番禺的余荫山房,还有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和东莞的可园。清晖园始建于1800年,尽显岭南庭院的精髓与江南园林之特色。

主要建筑包括船厅、碧溪草堂、红蕖书屋、澄漪亭、惜阴书屋、竹宛、归寄庐、笔生花馆、斗洞、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馈等。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的精华部分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4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陆续建成,历时4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