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和星期的来历

一个盛夏的清晨,一辆四轮马车从巴比伦城北门伊丝塔尔门驶出,行人听到马蹄声赶紧躲开让路。这里国王传达圣旨的马车。

马车停在拉尔萨城总督府门前。从马车上下来一个人,手捧一团扁圆扁圆的大泥块,大步向总督府走去。总督府卫队见来人是传达圣旨的,立刻把来人迎进府内。总督起身接过大泥块,轻轻一敲,表面的干泥一小块一小块地剥落下来,原来是一块泥板。这块泥板是个四边形,但四个角都是圆的。只见上面刻着几行楔形文字,那就是国王圣旨的内容。那表面的干泥是它的信封。

平时,国王的圣旨,总督一看就明白了。可今天这道圣旨,怎么看也弄不清楚是什么意思。总督只好请来秘书和顾问,最后总算清楚了。

那泥板上刻写的圣旨是:“奉汉谟拉比圣谕,兹因本年年日不足,着将现已开始之月称为第二爱路尔月。并将原定在直西里月二十五日缴往巴比伦的赋税,改在第二爱路尔月二十五日缴纳。”

不过,这道圣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窄看上去,确实有点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

“爱路尔月”是巴比伦的 6 月,“直西里月”是 7 月。为什么又来了个“第二爱路尔月”呢?这要从巴比伦的历法说起。

原来,巴比伦人全盘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文化创造。他们在很早的时候, 就注意观察天象,测定年、月的长度。巴比伦天气晴朗,也有利于观测。他们的观象台一般设在七级高塔的顶部平台上。天长日久,在天文观测方面积累了不少资料。巴比伦每一所庙宇都设有图书馆,收藏着天文学的文献。他们能够区别五大行星(火、水、木、金、土)和恒星,把用肉眼能够看到的星辰划分为星座,然后又从星座中划分出黄道 12 宫,即 12 个顺着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轨道排列的星座,如白羊座、双子座、狮子座、人马座、金牛座等等,每个星座代表太阳在某个月所处的位置。这些名称直到现在仍为欧洲天文学所使用。巴比伦人对五大行星的运动轨道观测得相当准确。他们测定

1

的太阴月持续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3 3 秒。这比现代天文学家测定的数据

1只多 秒。通过长期观测,他们熟悉了星体运行的周期,发现月球每过18

3

年零 11 天又回到其原来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根据这个周期,他们能够事先计算出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从而有可能准确预测日食和月食。

根据观测到的天文知识,巴比伦人很早就制定了历法。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盈亏圆缺的规律制定了阴历,把一个分为 12 个月,6 个月 30 天,另 6 个

月 29 天,全年共 354 天。这同地球绕太阳一周运行的时间差 11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他们就用设置闰月的办法来补足。不过,刚开始时,设置闰月的经验不足,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有一年曾设置了三个闰月,这说明以前已有很长时间没有置闰了。

古巴比伦时期,往往由国王临时下命令规定闰月。上面说到的拉尔萨总督接到的圣旨就是这样一道命令。这一年由于误差接近一个月,即“年日不足”,所以国王临时命令这年为 13 个月。在 6 月和 7 月之间再插进一个 6 月,叫“第二爱路尔月”,现在一般叫“闰六月”。

至此,那道圣旨的意思就完全清楚了。一是说今年有 13 个月,闰月加在

6 月和 7 月中间。二是说闰月仍然要交赋税,时间定在 25 日。

后来,置闰逐渐有了规律。到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规定 8 年中有 3 个闰

月,以后又规定 27 年中有 10 个闰月。

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创制的阴历和中国的农历很相近,这种历法曾经广泛地被亚洲西部其他部族的人们所采用。直到现在伊斯兰教教徒和那些居住在亚洲西部的犹太人仍在沿用这种历法。

巴比伦人还把一个月分成 4 周,每周 7 天,即 7 曜(yào)日,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神的名称来命名。这七个星神各主管一天。太阳神“沙马什”主管星期日,称日曜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称月曜日;火星神“涅尔伽”主管星期二,称火曜日;水星神“纳布”主管星期三, 称水曜日;木星神“马都克”主管星期四,称木曜日;金星神“伊什塔尔” 主管星期五,称金曜日;土星神“尼努尔达”主管星期六,称土曜日。这就是现在通行的 7 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星期就是星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