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报应的婆罗门教

在古代印度,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宇宙初始,没有天地,没有日月垦辰,更没有花木鸟兽和人类。那时,世上只有无边无际的大水。大水不停地流动,产生了热量。后来,热量累积出一个黄色的大蛋。又过了几万年, 从这个大蛋中孵出了一个创造之神,名字叫梵天。梵天从大蛋里一出来,就把它一分为二,一半变成了蓝蓝的天,另一半变成了黄色的地。再往后,梵天又创造了人类和众神。

这个创造世界万物的“梵天”被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奉为始祖(创造之神), 又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这三种宗教都产生在古代印度,其中婆罗门教出现得最早。婆罗门教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呢?

那是在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的几百年之后,大约是公元前 14 世纪,有一支

叫雅利安人的部族从印度的西北方向来到南亚次大陆。从这个时候起到 6 世纪,在印度历史上称为吠(fèi)陀时代。这个名字是因记述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文献叫《吠陀》而得名。

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时。称当地人为达萨或达休,意思就是敌人,说达萨是黑皮肤、没鼻子或扁平鼻子的人。他们与当地人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战争, 还把自己的战神因陀罗歌颂为“城市的摧毁者”和“达休的杀戮者”。雅利安人征服了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后,自以为高人一等。当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诸神分割原始巨人普鲁沙时,普鲁沙身体的不同部分转化成社会上不同等级的人——普鲁沙嘴变成了婆罗门,双臂变成了罗惹(rě)尼亚,双腿变成了吠舍,双脚生出了首陀罗。其中婆罗门是僧侣贵族,等级最高。罗惹尼亚,是王族的意思,即后来的刹(chà)帝利,仅次于婆罗站等级。吠舍, 是一般平民。这三个等级大都是雅利安人。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一部分失去土地的雅利安人,地位最为低下,实际上是奴隶。这四个等级的职业和不平等的地位是生来注定的、不可改变的。当权者和高级僧侣贵族为了永远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禁止不同等级的人通婚,各等级的人只能在等级内部通婚。

地位最高的婆罗门还编造了一套宗教说教来解释之种等级关系。他们只相信梵天是真实存在的,梵天是世界最高的主宰,而世界上其他一切现象都是虚无漂渺的。就连个人的肉体也不是真实的,只有称作“神我”的个人灵魂才是真实的。而这个个人灵魂的“神我”来自于梵天,它本来应该在人死以后重归于梵天,但是由于人在世上造了“业”,死后灵魂往往不能重归于梵天,而转世再生为不同的生物。至于再生的生物的高低或再生为哪个等级的人,那就要由人所造的“业”的善恶程度来决定。这里的“业”,就是言语和行动、行为的意思。生前为善者,在来世得到善报,到时候就再生为高级等级的人。生前为恶者,在来世只能得到恶报,到时候只能再生为低级等级的人。每个人只有明白这个道理,自觉使自己的行为达到“梵我一致”的境界才能摆脱业力轮回的痛苦。

婆罗门还专门制订了一种为各个等级的人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叫“达磨”,就是法律的意思。每个等级的人,只有遵循这个法律,安分守己,才能转生为较高的种姓,否则降为最低的种姓。

这些说教被称为婆罗门教,它记载于《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书中,这些都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和圣书。

“吠陀”这个词是宗教知识的意思,包括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吠陀》是在很长时间里由多人口头编撰、世代口传下来的,共分四部,其中《梨俱吠陀》出现最早,约为公元前 1200 年至公元前 900 年。其余三部为《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阔(tà)婆吠陀》,形成的时间晚一些。《吠陀》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于是形成了另外三部经典:一是《梵书》, 主要讲祭祀仪式;二是《森林书》,是隐居者讲道用的,因在森林中传授而得名;三是《奥义书》,讲宇宙和人生的奥秘和意义。

婆罗门教的教义把婆罗门的最高地位蒙上了一层神圣光环。正是这种教义,规定了高级种姓的特权和低级种姓的苦难。在婆罗门祭司贵族看来,他们永远都会得到善报,永世都将转生为高级种姓的人。低级种姓的人当然只能永远处于低下的地位。但不久,这种说教就在现实生活中动摇了。那是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的列国时代,印度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四个等级的人实际地位有了一些变化。例如,最高等级的婆罗门有的变成了从事农业的奴隶主,有的变成了贫困的小农,他们在几十个不同地位的职业中谋生。刹帝利等级中有的人的地位上升了,有的下降了。有一个刹帝利王子曾先后做过陶工、花匠、厨师等在当时被认为是低级的职业。以前为一般平民的吠舍,这时有的变成了富有的大商人,有的成了地方官,所以各个等级的人,尤其是刹利以下的三个等级的人,对所处的境地十分不满,希望能有所改善。

就在这个时候,许多人对婆罗门教那些繁文缛节的仪式越来越感到不能容忍。本来,在雅利安人早期的宗教信仰中也有祭祀、牺牲等教仪,但没有那么过分的繁文缛节。婆罗门教正式形成后,婆罗门祭司看到献祭(祭祀神灵时,奉献物品以表敬意)有利可图,就把祭祀的花样品种变得越来越多。按照他们的要求,一个人从生到死,要经过无数次的献祭。在献祭中,不仅使用大量牲畜,而且有时用人来作牺牲(祭祀时宰杀的牲畜)。这些献祭一方面可以使婆罗门祭司致富,另方面足以使普通人倾家荡产。这些作法引起人们对婆罗门教的反感和厌恶。

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各种教派和新思想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据说,那时有六大师、六十二见(见解)、九十六种外道。在这些新教派和新学说中,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不过,婆罗门教并没有消亡。几百年之后,它又发展成为印度教,就是婆罗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