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国的汉谟拉比

1901 年,一支有伊朗人参加的法国考古队,在伊朗西部的苏萨城遗址挖出一根黑色玄武岩大石柱。当时,已经断成三截,但拼接起来还是完整的。石柱高 2.25 米,底部周长 1.9 米,顶端周长 1.65 米。在石柱的上半段,刻着一幅精致的两人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棒;另一个站着,双手拱揖着,像是朝拜坐着的那个人。石柱下半段密密麻麻地刻着一些箭头式的线条和图形。这是一块什么时候、什么内容的石柱呢?

考古学家经过研究,认定那上面的箭头式的线条和图形就是苏美尔人创造的两河流域的各族人民曾广泛使用的楔形文字。随着楔形文字的解读成功,石柱上的秘密也跟着揭开了。

原来,它是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公布的法律条文。那两个浮雕人像,端坐在宝座上的是太阳神沙马什,站着的是汉谟拉比。沙马什手中的那根短棒,叫做权标,是帝王权力的标志。整幅浮雕的意思就是汉谟拉比恭谨地受命于太阳神沙马什来统治人民。与法律条文刻在一起,是说这些法律也是按照太阳神沙马什的命令制定的,全国臣民必须遵守。

巴比伦王国建都在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中游,苏萨是埃兰古都,位于伊朗高原。两者相距遥远,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怎么会远走高飞呢? 原来,埃兰人在伊朗高原最早建国,古巴比伦时期,多次侵入两河流域。这根石柱就是埃兰人作为战利品搬到苏萨的。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有名的一位君主。古巴比伦王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前面讲到,公元前 2006 年,苏美尔人的乌尔王国在埃兰人和阿摩利人的东西夹击下灭亡。后来,埃兰人退回到伊朗高原。阿摩利人留居下来, 接受了当地的文化。约公元前 1894 年,阿摩利人以幼发拉底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它的第六代国王就是汉谟拉比。汉谟拉比依靠一支常备军,经过多年的战争,统一了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一人总揽全国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和宗教大权。为让人们服从他的统治,他把自己加以神化,自称为伟大的天神的后代。考古学字从地下遗址中挖出来的汉谟拉比和各地方长官的来往信件,从中可以知道, 地方事务如开运河、建码头、修桥补路等等事务,都要得到汉谟拉比的批准才能办理。汉谟拉比在位 40 多年,当时,习惯于把国王在某一年做的大事作为那一年的名称,叫做“名年表”或“年代记”。这些名年表也被考古学家挖了出来。在 40 多年中,汉谟拉比有很多时间用来造神庙、建殿堂、立神像。有一年专门用于制定法律,有三年是开凿运河,有几年是对外作战。这几件事中,制定法律特别重要。汉谟拉比把他在位的第二年定为法律之年,命令大臣将美苏尔、阿卡德各城邦的法律条文加以增删,并参照阿摩利人的习惯法,制定出一部法典。以后又不断地加以补充、修订,30 年后把它刻在石柱上公布。这就是后来在苏萨发现的刻在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

石柱挖出来后,有 30 多条条文磨损了,看不清楚。后来,人们根据苏萨和亚述图书馆等地方保存下来的泥板抄本断片,把它们补充完整了。法典共分序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对诉讼手续、盗窃事件、军人分地、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买卖等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

当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自由民、半自由民和奴隶。自由民的法律地

位最高,奴隶谈不上有什么社会地位。一个奴隶的平均价格和一头牛的价格差不多。奴隶被人杀死,只要赔偿奴隶主的损失就行了,不须偿命。盗窃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逃亡奴隶的人,都要处以死刑。奴隶头上都有标记, 剃掉他人奴隶的标志的理发师,要处以断指的刑罚。欺骗理发师让他剃去他人奴隶标记的人,要处以死刑。如果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割掉耳朵。

同样地犯罪,对各个不同等级的人的处罚完全不同。例如,法典规定谁打伤了自由民的眼睛,就把谁的眼睛打伤;谁打断了自由民的身子骨,就把谁的身子骨折断。这叫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如果被害人是半自由民,那么犯罪者只须交纳规定的罚金就可以了事。

汉谟拉比曾经宣称他的法律是在全国树立“公平正义”,使臣民“不得以强凌弱”。从上面的一些规定中可以知道,他的这些话是冠冕堂皇的。不过,汉谟拉比法典本身是人们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最重要的材料。例如,从法典中人们知道了古巴比伦是一个奴隶制国家,私有财产受到严格保护。凡是盗窃王宫和神庙财产的人,必须处死。侵犯他人住处的人,必须就地处死、掩埋。趁火盗窃财物的人,必须当场扔到火里烧死。从法典中,人们还知道古巴比伦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道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受到广泛重视,被译成外文介绍到许多国家。

汉谟拉比用了各种办法巩固他的统治,但仍然没能维持多久。汉谟拉比死后不久,古巴比伦王国逐渐衰落,两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割据之中。四周的游牧部族,又纷纷侵入到两河流域。公元前 1595 年,古巴比伦被北方的赫梯灭亡。这以后,本地人建立的王朝和外族人建立的王朝交替统治两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