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管理重心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 章》)意思是:大道废弃,才提倡仁义;智巧出现,才产生伪诈;家庭纠纷(六亲,是指父、子、兄、弟、夫、妇,也即家庭),才显出孝慈;国家昏乱,才出现忠臣。

这段话,从字面上看,是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现象的一个描述,是对儒家宣扬的仁、义、忠、孝思想的讥评。大道普行的时候,自然无为,家家有孝子,户户有忠信,根本用不到仁义这个概念,更不用尽力去提倡人为的仁义。只是大道废弃,民风不纯时,仁义才随之产生,才需要着力提倡。当民众淳厚朴实时,根本不存在伪诈。然而,当统治者用智巧、谋略、制度、法令来治理民众时,虚伪、诡诈等现象也就随之而生了。当家族中相互间都能推诚相与、和睦相处时,慈、孝的概念就不会产生,更不用去大力倡导。只是在家族中出现不和、不诚、不慈、不孝的情况下,孝、慈的概念才会出现, 才要着力提倡。当一个国家清明时,臣子各守其职,不存在忠臣、奸臣的概念,更无需弘扬“忠”心。只是当国家昏乱以后,臣子不能负责尽职,奸臣辈出,这时,忠臣的概念才随之产生,才要大力提倡、重用忠臣。

老子又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8 章》)德,在老子那里是“道”之用,“道”显现于物、作用于物为“德”,是万物成长的内在基础。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道不能行了,然后才有德;德不能行了,然后才有仁;仁不能行了,然后才有义;义不能行了,然后才有礼。

老子把治理社会分成这样几个层次:道,德,仁,义,礼。认为合于“道”

的社会最好,一切顺自然而行,自然无为。失道后,于是有德⋯⋯。老子认为这是退步、堕落。因为,仁、义不是自然流露,而是有心作为;而“礼” 则已注入勉强的成分。当社会堕落到要用“礼”来维系时,祸乱蜂起,诈伪丛生。其实后来,“礼”也失去作用。“礼失而后法”,必求之于法令刑赏, 甚至法令刑赏也难以维系。

老子这两段话,本意是讥讽儒家。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结论也不一定是历史的公论。然而,在这两段话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哲理——事物的发展,依赖于事物的主要矛盾的转化;管理面对众多矛盾,构成一个复杂的管理矛盾系统。在这个管理矛盾系统中,必有一个或若干个矛盾是主要的。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个矛盾,就是管理的主要矛盾。

本章第二节我们讲了管理的基本矛盾,它是管理全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但是,主要矛盾是会发展变化的,它随着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不同的企业,管理的主要矛盾也不同,同一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管理的主要矛盾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弄清企业管理的基本矛盾,弄清贯穿管理全过程的工作核心后,还要具体分析具体企业、不同时期管理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每个企业、每个时期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

一个企业的管理主要矛盾,决定着某一时期企业管理的重心。同样,一个时期中,多数企业所面临的共性主要矛盾,又规定了这个时期管理工作的重心,从而形成近百年来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若干大的阶段。

比如:本世纪初,西方企业实行的是传统经验管理。当时管理中普遍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就是管理的主要矛盾。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众多, 但其中有两个是十分重要的,即:动作、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及工作定额和相应计酬上的“鞭打快牛”。由此,针对这一主要矛盾,以泰罗为代表, 以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合理定额、累进计件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就应运而生。科学管理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那个时代的需要。那时,即使没有泰罗,也会出现别的人物。由于它符合解决当时企业管理主要矛盾的需要。才使科学管理在本世纪初红极一时,在东西方企业中普遍运用。

进入 40 年代,科学管理失宠了。因为时代变了,管理的主要矛盾变了。西方企业员工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白领员工”的比重增加,地位越来越重要。由此带来两个后果:一是“蓝领员工”的失落感;二是对“白领员工”,用科学管理,靠“胡萝卜十大棒”是管不好的。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员工收入的提高,失业保障的健全,就业机会的增加,即使对“蓝领员工”来说,仅靠科学管理也起不到过去所起的作用了。这个时期,企业管理中人的问题突出了,怎样面对现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成了当时管理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就自然与管理结缘,行为科学呼之而出。

到了 80 年代,西方企业已经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现代管理的基础已经打好。但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西方,尤其是美国企业,败在日本企业手下。经过寻找原因,发现关键是西方企业缺乏内聚力,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强大整体力。这就是管理的主要矛盾。于是,企业文化诞生了,并在西方企业界形成热潮。

同在八、九十年代,中国企业界对企业文化建设,多数表现为“不冷不热”,并不下真功夫去建设它。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多数企业面临的管理主要

矛盾不在内部的内聚力、整体力上,而在于企业如何调整思路,适应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使自己在改变了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与解决此问题有关,但非直接相关,“远水不解近渴”。因此,它就不可能被多数企业作为当前管理工作的重心。

即使是企业文化,不同企业主要矛盾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企业间在企业文化上的个性特征。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管理主要矛盾不同,企业文化建设在各个时期的内容也就不同,因此建设企业文化是不能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管理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相应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