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祸福相倚

中国有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的一个故事:

古代北部边塞上有一户人家,他家的儿子善于养马。一日,他家的马无故跑到塞外西北少数民族那儿去了。邻人得知后前来慰问。然而,他的父亲却说:“这弄不好是件好事”。几个月后,他家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了一批西北少数民族的骏马。邻人闻讯前来道贺,他父亲却说:“这很可能是件坏事”。家里有了良马,他儿子又好骑马,一次在骑马时从马上摔下来,而折断了大腿骨,成了跛子。邻人又来慰问,他父亲却说:“这很可能是件好事”。一年后,塞外少数民族大举入侵,边塞附近的年轻力壮者都上了战场,战死者达到九成。而这家的儿子,由于是跛子,没上战场,父子两人都平安无事。作者评论说:“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讲完古代的“塞翁失马”,让我们再来听听 90 年代的“康巴丝的兴衰”。 “康巴丝”是山东省济南钟表厂研制开发的中国石英钟表行业中的最著

名的品牌。

1983 年获国优新产品奖,1985 年评为省优出口商品,1986 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为元旦、春节零点标准报时钟。短短数年,“康巴丝”石英钟和济南钟表厂迅速崛起,创下了我国石英钟生产销售的四个第一:产量第一。1985 年产量 45 万只;1987 年达 126 万只,成为我国第一个年产过 100 万只的企业,1989 年起,在三年治理整顿、市场疲软的环境中,它又连续 3 年产量过200 万只大关。质量第一。日误差小于 0.3 秒,荣获我国石英钟质量最高奖

——国家银质奖,并连续 10 年被评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效益第一,自

1989 年起,年利税连续 3 年接近千万元,并成为当时全国石英钟行业唯一的

国家二级企业。市场覆盖面第一。产品畅销 28 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 4 年全国销售第一。

然而,“康巴丝”在几年辉煌之后,自 1992 年开始,突然急转直下,出

现了连年大滑坡。1992 年,产量从上年的 203 万只掉至 90 万只,利税自 935

万元骤降至 370 万元。1993 年,产量只有 26 万只,相当于 1991 年的 12.8

%;利税出现了赤字,亏损额竟高达 2021 万元!

1994 年仍在低谷徘徊,产量只有 32 万只,亏损 1304 万元。自 1992 年起,产品滞销、积压,资金短缺,银行清收贷款,两年分文不贷,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康巴丝”由“福”转“祸。了。为什么?表面看,是由于竞争对手的崛起,加之“康巴丝”产品单一,档次低。功能单调,销售渠道单一等。但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人们可以发现,问题出在“福”子上。

老厂长于万彬,是使“康巴丝”辉煌的功臣。随着“康巴丝”名声的冲天,他的个人荣誉也纷至沓来,他在厂内的权威地位也日益巩固。于是,他在厂内实行了这样的领导方式:厂内大小事务都得由他拍扳,厂内员工和上级主管部门也都相信于万彬决策不会失误。“康巴丝”的辉煌,使他盲目乐观,刚愎自用,盲目决策。面对石英钟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于万彬泰然对之,认为:凭着“康巴丝”这牌子,即使企业 3 年不生产,员工工资也不用

愁。甚至说:“光这块牌子,至少也能吃 10 年”。厂内不少员工早在 1989 年就看到了产品老化、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然而,数不尽的锦旗花环使领导者盲目自信,根本役把这些意见听进去。

“康巴丝”由“福”转“祸”了,而“祸”的根子正在“福”中。由于

“福”,滋长了盲目乐观情绪,由此种下了“祸”根。也由此,于万彬成为集创业者与败业者于一身的一个典型。

“祸”、“福”相生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老子正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大量观察,运用“反者道之动”的原理,提出了为世人所熟知的结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 章》)这是说:灾祸、不幸的本身,内含着幸福,灾祸是福气的亲近伴侣,福气傍倚内藏在灾祸里面; 而幸福和福气是灾祸的藏身之所,灾祸藏伏在幸福、福气之中。“塞翁失马”, 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典型例证。“康巴丝”的兴衰,是“福兮祸之所伏”的有力说明。

在管理领域,“福”、“祸”的内涵是很广泛的。比如:畅销和滞销, 景气和不景气,良机和危机,存与亡,安与危,治与乱,等等。这些矛盾是会相互转化的。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造条件使这些矛盾向“福” 的方向转化,而不要向“祸”的方向演化。同时,在弄清了祸福相倚、转化的规律后,我们就能在困难中见到光明,在光明时见到潜在的危机,使我们既不致为眼前的困境所陷住,也不致因眼前的辉煌而冲昏头脑。

对企业来说,顾客的意见、牢骚、抗议,似乎是“祸”。然而,就在这个“祸”里面,内藏着重要的信息——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如果企业能从中把这一信息提取出来,及时根据顾客的需求、欲望,改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调整营销手段,就能更好地赢得顾客,赢得市场。从而,就能由“祸”得“福”。因此,在这个“祸”中的确内藏着“福”。

对此,西方企业界心领神会。他们说:“顾客的批评、抱怨可以成为金子”;“要把顾客的抱怨看作是不可失去的黄金般的大好时机”。他们有效地收集、传递着关于顾客的批评、意见的信息。有的企业,按产品分类建立顾客批评、意见的档案,每日更新一次,并把全部情况告诉所有的员工。有的企业,在工厂生产线的每个工位上,都展示顾客的意见,并定期更换。

即使企业在产品销售中出了重大事故,“祸”闹大了。但是,只要做好公关,做好善后工作,就可把坏事变成好事,由“祸”转“福”。一般地说, 只要及时向顾客、社会大众表示歉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弥补不足,那么,再有怨气的顾客,也能成为企业最好的朋友。只要做到这一点,就会使自己与众不同,迅速摆脱困境,由“祸”变“福”。

企业不景气,面临危机,似乎是“祸”。然而,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才会真正发现自己在经营管理上的毛病,并下决心去加以整顿、改革。这样,这个“祸”又包含了企业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企业由“祸”转“福” 的“福”根。对此,松下幸之助先生有一段话讲的很中肯。他说:“景气好, 大家欢迎;景气不好,大家都讨厌。⋯⋯但是,如果从整体的观点看来,不景气之时或许是促成另一伟大发展的基础。不景气时固然备受痛苦和困扰, 但也唯有在不景气时,才能有所斩获。因为不景气使我们了解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或萌生某种觉悟,审慎地安排下一步棋。因此,很多发展源于不景气之时。从这个观点看,不景气也未必全然是件坏事”。

企业不景气,面临逆境,面临危机,还会使员工普遍产生危机感。这时, 只要做好工作,就有可能使多数员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时,企业的内聚力、整体力往往是非常强的。企业依靠这种内聚力、整体力,就有可能转危为安,由“祸”转“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确是“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企业在景气时,产品畅销,不可自满自傲,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福”中可能潜伏的“祸”根。否则,就会重蹈“康巴丝” 由盛转衰的覆辙。

在企业景气时,老子有一句活是值得企业领导人重视的。那就是:“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15 章》)豫、犹,是两种兽名,性多疑, 每有行动,一定要把四面八方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冬涉川”,是指象冬天赤足涉水过河那样。那时,水上有冰,万一失足,冰水融化,掉下就会丧命。“豫兮若冬涉川”,是说处事要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稍一不慎,就有丧命的危险。“畏四邻”,是指处于强敌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万分警惕。“犹兮若畏四邻”,是说对自己、对外界要认识清楚,好象四面八方都有敌人,心存害怕,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思虑周详,更不能睡太平觉。

当企业处于景气状态时,要清醒地意识到此时好象坐在火山口上,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要使企业长期处于高度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的状态之中, 让企业的每一个成员懂得“昨天的成功,是今天最大的危机”的道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一个企业无此意识,再兴旺的盛景也可衰败,再显赫的声名也可调蔽,再殷实的家业也会中落。前面所讲的“康巴丝”由盛转衰的例子, 已是明确的回答。

同时,由于在危机面前,员工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因此,一些高明的企业家,不仅及时向员工通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威胁;而且,即使在企业处于十分景气状态时,也不断地向员工分析、指出企业所面临的潜在危机, 以增强危机意识。其目的,是要通过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员工奋发向上的动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此外,企业内部安定、和谐的局面,往往使人陶醉。然而,安定、和谐虽是“福”,但并非不存在矛盾,只是矛盾处于协调状态而已。如果由此而放松了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对新出现的各种管理矛盾不闻不问,那么,局面早晚会由安定、和谐而转为不安定、不和谐,由“福”变“祸”。可见,安定中存在着不安定因素,和谐中隐伏着冲突的危险。

安定、和谐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

治和乱,也是“福”和“祸”的一种表现形式。乱,是指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治,是指管理处于有序状态。在乱的情况下,当把一些重要的管理矛盾加以妥善处置后,管理的无序状态就可转为有序状态,乱即转成治。相反, 在管理有序状态下,如果失去警惕,放松了对新出现的矛盾的妥善处理,那么,有序就会变成无序,治就转化为乱。

法制管理,“胡萝卜+大棒”,能禁恶,能立竿见影,而达到“治”。但是,它激化矛盾。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表面是“治”了,但在“治”的同时,又埋下了“乱”的祸根。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当“民不畏威” 时,当星星之火点燃时,这些过去潜伏的矛盾、祸根就总爆发了,就公开化了。由此,管理就由“治”而“乱”。秦王朝的覆灭证实了这一点。从这里, 更可看清“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综上所述,安、和、兴、治的管理局面决非一成不变。一个高明的管理者,应该在安、和、兴、治的管理形势下,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衰乱的潜在威胁,且将此类潜在危机及时加以解决,以巩固和发展安、和、兴、治的大好形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长兴不衰,久治不乱。写到这里,笔者想到了《易传·系辞传》中这样一段

话:“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应该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每个管理者应树立的观念,也是老子祸福相倚原理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