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的矛盾观
老子指出:“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2 章》)音、声的含义,在古代,音指单音,声指和声。“恒也”两字,在通行的版本中没有,是根据马王堆出上的帛书《老子》校补的。这段活的意思是:所以,有、无在对立中互相生成,难、易在相互对立中形成,长、短在相互对立中显现,高、下在对立中相互依存,音、声在对立中互相和谐,前、后也相互对立而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相互对立的。然而,在看来是极不同一、极不统一的这些事物和现象中,老子不仅看到了它们的同一、统一,还指出了它们之所以同一、统一,是因为对立双方分别存在着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的关系,亦即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这些对立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老子这段话中最为可贵的是“恒也”两字。它表明:对立双方的相反相成,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是永恒的规律。这在 2500 年前,确是难能可贵的。
老子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 章》)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么,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同样,当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时,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老子对矛盾观念表述得最深刻的,是在《老子·42 章》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话。阴、阳,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指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原质, 引申而指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老子说的是:世上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也就是说,世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这样,就明确地指出了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重要的哲学原理。
老子不仅在理论上阐述清楚了矛盾的普遍性,还在其著作《老子》中, 列举了大量矛盾现象,以具体证实这一普遍性。这些矛盾现象有:阴阳,美丑,是非.有无,吉凶,亲疏,善恶,奇正,利害,治乱,同异,难易,长短, 高下,音声,前后,虚实,强弱,冲盈,蔽新,唯阿,曲全,直曲,在直, 洼盈,多少,轻重,静躁,雌雄,黑白,荣辱,行随,歔吹,强赢,载隳, 壮老,左右,天地,大小,歙张,兴废,与夺,刚柔,上下,厚薄,实华, 彼此,贵贱,存亡,夷额,损益,巧拙,辩讷,出入,生死,祸福,牝牡, 始终,智愚,主客,胜败,攻守,进退,成缺,得失,取与,明昧,开合, 往复,清浊,张敛,寒热,往来,贫富,昭昭昏昏,察察闷闷,淳淳缺缺, 不足有余,为不为,有为无为,争不争,善不善,信不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