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老子“不言之教”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不要搞太烦琐的规章制度。而对于当时法家的片面法制管理,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58 章》)这里,政,指管理;闷闷,从字面看是昏暗不明的样子, 含有宽厚的意思;淳淳,淳厚、纯朴的意思;察察,是严苛,烦碎的意思; 缺缺,是疏薄、败坏、废弃、不满足、狡诈的意思。“希言”、“不言之教” 式管理,表面看,似乎没有多少“管理”,没有多少“政绩”,好象是“失职”。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闷闷”式的管理,使被管理者获得了宽松、安定、自由、自主的环境,其结果,民风反而日趋淳厚、纯朴。这就是“其民淳淳”。相反,片面的法制管理,规章制度层出不穷,且不断累加、变更、奖惩“二柄”频繁使用,且繁苛严刻,重奖重罚。这种管理,从表面看,管理工作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政绩”甚多,好象管理者确在那里尽心尽职。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其政察察”。然而,正由于“其政察察”,被管理者不堪束缚,民风反而刁钻、狡诈。这就是老子所谓的“缺缺”。这种“缺缺”,形式颇多,诸如:消极怠工,钻制度、法规之漏洞,以至公开对抗、冲突、“造反”等等。
老子所说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的结论,在中国历史上可找到大量的例证。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其政察察”最典型的朝代。然而,结果是仅仅维持了 15 年的统治就被普天下掀起的农民运动倾覆了,相反,刘邦在灭秦建立汉王朝后,总结秦王朝“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的历史教训,实行无为而治,采用“希言”、“不言之教”式的管理。其结果,人心稳定,生产迅速恢复、得以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汉“文景之治”。1950 年以后,在建设新中国的时期,“为政察察”:互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2 条”、 “60 条”等等,使得当时的“社员”(农民)变得“缺缺”了,他们在“集体地里磨洋工,自留地里打冲锋”。改革开放后,农业实行“大包干”,让农民休生养息,政策稳定。可以说这十几年在农业大政方针上是“为政闷闷”了。但结果呢?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民从“缺缺”变得“淳淳”了,管理从无效、无能变得有效、有为了。
美国丹纳公司总裁在 1973 年接管年销售额为 30 亿美元的这家为汽车工
业配套的公司时,首先采取的一项行动是废除厚达 32.5 英寸的企业方针、指南之类的大本大本公司政策手册,代之以一页纸的企业经营宗旨。这个宗旨主要内容为:没有什么东西比面对面的联系更能有效地动员人,取得信任, 激发热情了。让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公司的全部指标,与他们讨论这些指标
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有责任为所有要提高自己技术、改善自己的前程,或只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程度的生产人员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
·必须使我们的人工作有保障。
·建立奖励办法,对提出好的意见、建议和努力工作的人进行奖励,设立奖励基金。
这一页经营宗旨,实质是价值取向。这位总裁只要求在企业所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上价值取向一致,至于具体管理办法,则放手让下属遵循此价值取向自主、自由地去决定,与此同时,公司一级由于管理具体业务的减少, 职员也由原来的 500 人减至 100 人,减少了 80%;公司组织层次,也从 11
个层次减为 5 层,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扭转了官僚作风。这位总裁为什么要如此大刀阔斧地砍掉公司上层所制订、控制的政策、规章呢?他的回答是:“没有人能比负责机器操作的工人、材料管理员和维修人员更懂得如何掌握机器,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改进质量,达到最佳材料流通量并保持机器有效工作了,没有人能比他们懂得更多了。”
在废除繁杂的政策、规章的同时,这位总裁还废除了在西方国家企业中传统使用的上下班记时钟。这又是为什么?他的回答是:“如果你看到他们常常上班迟到,你就同他们谈谈嘛,为什么非要上下班记时钟才能知道你的下属中谁上班迟到呢?”
这是很典型的西方式的“为政闷闷”了。其结果,在 70 年代,这家公司
的人均销售额增加了 2 倍,比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1 倍还多。
无独有偶。马克斯·斯潘塞公司总经理马库斯·西夫,把其上任的第一年称作“休耕期”。在这一年中,他把全副精力用于减少公司的文书工作(这是要“希言”、“不言之教”),取消了公司 80%的文件,一年中就减少了2700 万页文件!在那一年年终时,西夫下令,把多达 5 吨重的没用处的文件, 堆成一座小山,划一根火柴,一烧了之,并借此火,举办了一次公司篝火晚会。“休耕”的结果,使原来公司的 13 本指令性制度手册,被简化成两种小册子,即:职能部门管理指南和商店守则。
奥辛顿工业公司的总裁约翰·麦康内尔,经营着一家钢铁公司,但在那儿找不到任何公司工作程序手册或汇编。代替这些传统管理程序、制度、规定的是仅有一段话的经营哲学声明,一条“黄金法则”。这就是:照顾好你的顾客,照顾好你的职工,那么市场就会对你倍加照顾。
又一个以经营哲学、价值取向代替规章制度来进行“不言之教”式管理的典型!“照顾好你的顾客,照顾好你的职工”,这是两个价值取向,是两个价值观,即:顾客观念和人本观念。这两个价值观,是任何一个成功企业必须树立的价值观,且是决定企业命运、至关重要的、处于领先位置的价值观。顾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衣食父母,赢惧顾客,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目的。职工,是企业之本。赢得职工,高度内聚,才有强大的整体活力。所以,顾客、职工是企业的两个“上帝”,必须“照顾好”。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
—“内和外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抓住这两个“上帝”,在一个企业中从上到下树立起共同的价值取向,企业就有成功的希望。应该说,这家公司是抓到点子上了,抓住了“纲”了。至于管理之“目”,也就是具体的管理活动,则全权下放,公司不作硬性控制,为什么?只要价值观一致,下属“百花齐放”的结果,会比公司硬性控制的效果更好。
这些例子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些公司表面上看似乎管理抓得“松” 了,然而,“松”中有“紧”,活而不乱。为什么?因为,“松”的。“活” 的是具体管理,“紧”的、“死”的是价值观念、管理的灵魂。这样,在统一的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去“百花齐放”,在管理自主、自由的基础上又高度集中、统一(集中、统一到企业的价值观上)。
从这些实例中也可以发现,老子“希言”、“不言之教”式管理的实质是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体现。这种管理,也是体现民主管理原则的极好形式。
然而,实践“不言之教”的主要障碍在于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不信任。原因是管理者自觉不自觉地认为:绝大多数下属是无用、无能、不可信任的; 如果由他们自主管理,只会滥用对他们的信任,只会把事情弄糟。在他们的心目中,除了自己以外,没有可信赖的下属。因此,只能凭借规章制度来体现自己的意志,凭借它们使管理按自己的愿望运行。这样,在管理活动中, 我们常常处于这样的境地:既要让下属员工肩负重担,又把他们当成不懂事、不成熟、不可信赖的孩童;既要广大员工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创新作出贡献,又用道道规章制度的绳索把他们的手脚团团捆住,使其不得自由施展; 既要广大员工弘扬主人翁精神,又用各种规章制度,降低员工的人格身份, 掠走了下属的主人翁精神。比如:一个基层的经理、主管,为了领一点办公用品,打一个长途电话,也要层层报批。请问,他是“主人”吗?对他信任吗?
信任人,是正确对待人的关键。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据有关调查,滥用信任的人只是极少数,不足 3—8%。我们不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3—8%的不可信任的人,而对其它 90%以上的员工, 也不信任。那样的认识,那样的做法,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它不是“自然无为”,而是妄想、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