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塔 纳

泰·冯塔纳(1819—1898)是德意志帝国时期最重要的作家,生于柏林一个药商之家,中学毕业后也在药店工作。1848 年革命时他曾参加街垒战斗,革命失败后他从事新闻工作,一度在英国做通讯记者。六十年代在柏林做专职戏剧评论员,直到 59 岁时(1878)他才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暴

之前》。在此之前他只写有游记和评论,到逝世时除了中短篇外,他共创作了十五部长篇。他的作品大都以大城市为背景,是这一时期以柏林为中心的普鲁士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没落,对他所生活的社会感到的失望,把自己美好希望寄托在第四等级身上。他相信也欢迎新对旧的胜利。晚年(1895)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对阻止新时代的一切都仇恨, 这种仇恨在持续增长,在新事物胜利之前,即使有可能和或许发生一场可怕的战斗,那也不能阻挡我对新事物胜利的祝愿。”在冯塔纳的作品里没有出现作为主人公的第四等级和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他通过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必然衰亡的描写,表达了他的这一信念。在他的长篇里,如《私通》(1882)、《沙赫·封·乌特诺夫》(1883)、《迷惘、混乱》(1888)、

《燕妮·特莱贝尔夫人》(1892)等都对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爱情与婚姻关系上的伪善和腐败以及道德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1895 年完成的《埃菲·布里斯特》是冯塔纳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他的批判现实主义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一个容克贵族出身的少女埃菲,迫于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男爵。男爵热心仕途,冷落埃菲。时男爵的一个朋友,退役少校与埃菲相识,少校乘机玩弄了埃菲的感情并与她发生了暧昧关系。埃菲的丈夫这时调离别地,埃菲也得以摆脱少校的纠缠。夫妇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六年之后,丈夫由旧书信中发现埃菲与少校的关系, 他为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少校决斗。在决斗中他打死了少校,然后与埃菲离婚。埃菲的双亲畏惧社会舆论,拒绝接受埃菲。她孤身一人过活。当她终于得以见到自己十岁的女儿时,女儿却视她为陌生人。埃菲万念惧灰,最后离开了人世。

冯塔纳通过埃菲的悲剧,以冷峻的笔触,鞭挞了容克贵族阶级的冷酷和对人性的扼杀。埃菲这一形象富立体感,性格真实,内涵丰富,成为德语文学中一个栩栩如生的女性。

冯塔纳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斯太希林》(1897),这部作品的梗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到一个老人最终死了,两个年青人结了婚;这大体就是在五百页里所发生的一切。”这部长篇的特色几乎全是对话,在对话中塑性格,通过许许多多的对话,议论,来表达新与旧的冲突,展现出旧的被新的取代的必然趋势。作品中有一段话点明了主题,也可以说是老人冯塔纳的人生观的写照:“所有旧的,有权利要求我们应该去爱它们,但我们却完完全全为新而生活。”

冯塔纳的社会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以对话见长,这些对话语言精练准确,机智风趣,富戏剧性,能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他对德国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有了益的贡献,为下一世纪德国批判现实主义起了开拓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