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市民阶级的文学代表汉斯·萨克斯
汉斯·萨克斯(1494—1576)是德国十六世纪最重要的一个作家,他出身平民,生于纽伦堡,父亲是一个裁缝。十五岁时他就成了一个制鞋徒工。他没有进过大学,他的知识和才能不是得自于大学的教育——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他是一个没有受到教育的人,既不懂拉丁文也不懂希腊文,而是得自多年的漫游。他的足迹遍及德国,也到过意大利和法国。在漫游中,这位未来的诗人获得丰富的知识,认识了世界和人生,为他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他的第一首诗歌是他 1514 年漫游途中于慕尼黑写就的,时年十八岁。到
他八十二岁逝世时,他一生完成的作品的数量是惊人的。诗人在 1567 年对自己一生的创作做了一个总结:共有 4275 首工匠诗歌,1700 部对韵体作品(其中包括二百个剧本),73 首民歌形式的宗教和世俗诗歌,七篇散文对话。他的这些作品大部分流传下来,有的剧作直到今天仍不时出现在舞台上。
汉斯·萨克斯出生在宗教改革的年代,受到路德的影响。青年时期的萨克斯充满了战斗的热情,当他漫游归来时,于 1523 年写了一首颂扬路德的长诗《维腾堡的夜莺》。维腾堡是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地方,萨克斯把路德喻为夜莺,它的歌声将把群羊(喻为基督教徒)从黑暗中领到牧人(喻为天主)那里。除了这首传诵一时的诗作之外,他还写了几首对话体的散文, 宣扬宗教改革。1527 年诗人应一个路德派牧师之请为一些在纽伦堡的议会图书馆和一些修道院找到的古老图画配诗。这些诗歌对教会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为此受到了市议会的警告。他屈服于市议会的规定,成了一个“守法” 的路德派教徒。他的妥协不仅是由于强大的政治压力,这也与他的阶级地位有关。当时的手工业生产还处于居主宰地位的行会的领导之下,他是这个阶层的诗人,这是他的长处,但也表明了他的局限性。他拥护路德的宗教改革, 反对农民起义;他批评社会的种种丑行,但他的批评却是以行会性质的市民阶级的道德为标准。他把现实中的种种弊端的根源归之于社会所有阶级所共有的恶德:自私自利。他渴望变革,但满足于眼前的平静生活,他有着投身时代事件中的要求,但一遇到压力便把目光转向过去和身边的琐细生活。
萨克斯身上的这种矛盾正反映了德国行会性质的市民阶层的弱点。萨克斯的作品主要是工匠诗歌和戏剧。工匠诗歌起源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时, 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兴起和经常进行歌唱比赛,这种体裁的诗歌有了迅速的发展。许多城市还为比赛而建立了“歌曲学校”。萨克斯漫游归来就在纽伦堡建立了这样一座学校。他创作的工匠歌曲标志着工匠诗歌所达到的高峰,在他之后这种诗歌就走上了坡路。萨克斯的戏剧有谢肉祭剧以及悲剧喜剧等。谢肉祭剧是一种非宗教性质的戏剧,它的题材都是世俗内容,与民间故事、笑话和愚人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傲慢的贵族,狂妄的教士,寡廉鲜耻的托钵僧,狡狯的商人,没落的骑士,贪心的农民,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流弊和痼疾, 都成了他作品中讽刺和嘲弄的对象。他的戏剧则与谢肉祭剧不同,大半取材于历史、《圣经》、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薄伽丘的《十日谈》以及民间故事等。有的批评家称,萨克斯的这类创作本质上是再创作。
萨克斯的作品是他所处时代的市民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它们的内容
无论是严肃的还是谐谑的,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表达了这个阶级的心声和对时代的要求。
萨克斯的创作标志着这个时代文学上所达到的高度,他对同时代的文学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工匠歌手都自称是他的学生。到十七世纪时,由于工匠诗歌和谢肉祭剧的没落,他遭到了冷落。到十八世纪时,他的名字再度放出光彩,他的价值被人们所承认和肯定。歌德在《汉斯·萨克斯的诗歌使命》一诗中称他是“真正杰出的诗人”,理查·瓦格纳用歌剧《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为他树立了一座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