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高·克洛卜斯托克

1748 年在反高特舍特的刊物《布莱门》杂志上刊出了题为《救世主》的长诗的头三篇。这部作品立即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这部长诗的作者就是弗里德利希·高特里布·克洛卜斯托克(1724—1803),时年二十四岁。《救世主》的发表使他声名大噪,1750 年他应波特迈尔之邀前去苏黎世。翌年应丹麦大臣伯恩斯多夫的邀请前去哥本哈根,国王亨利五世给了他一笔终身年金。1770 年他从丹麦返国,大部分时间住在汉堡,直至逝世。

克洛卜斯托克的代表作是长诗《救世主》,这部作品分上下两部,每部十篇。上部写耶稣受难,下部写耶稣胜利。上部头三篇发表于 1748 年,但直到二十五年之后,他才最终完成这部作品。这部长诗主要取材于《圣经》中的《约翰福音》和《启示录》,作者以弥尔顿的《失乐园》为楷模,用史诗的形式来表现耶稣的一生。他摒除了正统的耶稣形象,采用了一系列异端的

画面来表现耶稣的受难和复活的故事,十分自由地处理了《圣经》的题材。这位热情的诗人很少在作品中去描述事件的本身,却随时以宗教的权威身份唱出激昂的诗行。它充满了宗教的感情,这一点比《失乐园》过之,可却缺少弥尔顿的那种革命精神。

《救世主》的头三篇表现出了一种原始的诗人力量,在全冷的开头中, 耶稣向圣父道:

我昂首冲着天庭

举手伸向云端,凭我自己向你发誓,

我和你一样,也是上帝,我决心把人类拯救。

这样的激情和气势确实体现了新兴阶级的力量和精神。这在当时令人生厌的阿那克里翁文风中,令人耳目一新。它在整个德国受到了重视。然而在二十五年之后,即在 1773 年,当这部作品全部完成之后,它却没有什么读者了。崛起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成了文坛上升起的新星。这个事实也正说明了,时代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们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改变。

克洛卜斯托克除了这部长诗之外,还写了多首诗歌,显示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才华。在这些诗歌中,早期的多是吟咏爱情、友谊和自然,著名的有

《赠劳妮》、《给我的朋友》、《春天的庆典》、《苏黎世湖》、《早年的坟墓》等。政治诗也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他的大部分含有革命内容的诗都产生于晚年,如《预言》(1773)、《战士》(1778)等。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他写了一首题为《现在的战争》的颂歌,称这是“即将来临的伟大日子的朝霞”。1789 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激起了诗人的热情, 写出了一些诗歌、向这场革命表示礼赞。在《认识你们自己》一诗中,诗人唱出:“法兰西自由了,而我们呢?”作者称革命是“世纪的最高尚的行动”。法国革命议会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褒奖他对革命的忠诚,然而随着革命的深入和发展,“这种德国式的热情就变为对革命的憎恨了”(恩格斯语)。他在 1793 年写了诗歌《掠夺战争》和《我的错误》,表示他的悔恨,并称赞刺杀马拉的凶手夏洛特·科尔黛。

克洛卜斯托克还写了戏剧多种,除《亚当之死》(1757)、《所罗门》

(1764)、《大卫》(1772)之外,尚有三部以日尔曼传说中的民族英雄赫尔曼为题材的戏剧《赫尔曼战役》(1769)、《赫尔曼和王公们》(1784) 和《赫尔曼之死》(1787)。赫尔曼三部曲虽然有着热烈的民族内容,但是日尔曼人的斗争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太远了,作品缺乏时代感,并且用的是“巴尔特”①形式,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克洛卜斯托克的创作在启蒙运动中标志着对传统的突破。他一方面摒弃了内容贫乏的形式纤巧的阿那克里翁诗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开始摆脱了高特舍特的束缚。他的作品在当时发生了极大的作用。包括歌德在内的许多诗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的《德国文学史》第六卷写道: “所有的人都曾是克洛卜斯托克的学生,如果没有他为德国诗歌语言的复兴所做出的成绩,那他之后的成为经典性的诗歌创作是不可想象的。”②

① 巴尔特,日尔曼人在战斗开始时唱的歌。

② 见《德国文学史》第 6 卷,第 406 页,柏林,人民和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