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坛大家郑珍

1806年农历三月初十,郑珍生于遵义西乡天旺里河梁庄玉磬山脚下的儒医之家。

郑珍5岁时便由爷爷郑仲桥启蒙识字,后随父郑文清课读,11岁入私塾,12岁就读于遵义湘川书院,攻研《四书》、《五经》,涉猎诸子百家,性静持重,极嗜读书。

母见他与众不同,舍弃耕田,在郑珍14岁时举家迁东乡乐安里的尧湾,与外祖父黎安理家就近而居,并拜舅父黎恂为师。

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丰。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每次舅父都满满地装一箱书给他。

郑珍从早至晚肘不离案,衣不解带,一天要读若干万言,后又专心致志地攻读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的著作,仔细研究程朱理学。

如此数年,学业上有了十分显著的长进,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集》等。

1825年,侍郎程恩泽督办贵州学政,择优选拔他为贡生。程恩泽系汉学家,为当时宋诗运动领袖,指导他说:“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两汉之书。”勉励其以黔北先哲尹道真为楷模,赐字子尹,并指导郑珍读许郑之书,习宋代诗艺。

于是,他进一步钻研文字的形、声、义的源流和先秦时期各种制度。当时的学者们都十分注重考据,他继承了这种传统,实事求是地做学问,既不随便标新立异,也不轻易附和苟同。

两年后,郑珍返回遵义,拜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为师,继续攻读汉学与宋学,并因此与其子莫友芝相识,共同探讨经文、切磋诗艺,结为莫逆之交。

1828年,郑珍考取秀才。1837年应聘为遵义启秀书院讲习,同年秋中举,与莫友芝联袂进京会试。候榜期间,留意收购古籍秘本,闭门研读,后落榜回遵义。

次年,受知府平翰聘,与莫友芝合纂《遵义府志》,历时3年,成书48卷,80余万字。其后,3次进京会试,均未中试,依例选为大挑二等,以教职补用。

1844年,任古州厅学训导、荔波县学教谕,继任镇远府学代理训导和荔波县学训导。每届任期虽不足一年,仍努力培训人才。

回遵义后,先后任启秀、湘川书院讲席,培育郑知同、黎庶昌、莫庭芝等一批俊彦。

1855年,有叛苗侵犯荔波,郑珍率兵守城。1863年,大学士祁隽藻荐于朝廷,特旨以知县分发,郑珍辞谢不就。1864年9月17日,郑珍因咽喉溃穿而卒,葬于遵义禹门子午山。

郑珍以经学驰名,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写道:“子尹《经说》虽只一卷,而精密贯串,尤多杰见。”

莫友芝称:

子尹“平生著述,经训第一,文笔第二,诗歌第三。而唯诗为易见才,将恐他日流传,转压两端耳”。

张裕钊在《国朝三家诗钞》中,将郑珍和施闰章、姚鼐并列为清代三代诗人。

郑珍著《巢经巢》中载咏及桐梓达40余首。他在经学和文字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仪礼私笺》、《轮舆私笺》,《凫氏为钟图说》、《亲属记》、《说文逸字》、《附录》、《说文新附考》、《汉简笺正》,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说文大旨》、《说文谐音》、《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等。

郑珍与莫友芝一起撰修的《遵义府志》,博采汉唐以来的图书地志和荒经野史,矜严体例,用了3年多时间,完成48卷刊行。

这是我国及贵州历史上编得较好的一部地方志,时人评论可与《水经注》、《华阳国志》相匹配。

郑珍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那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诗作上。他家境贫寒,曾参加过砍柴、烧火、纺织、耕锄等劳作,对于民间疾苦、官吏贪酷,均有比较深切的体会。

他的诗如《捕豺行》、《六月二十晨雨大降》、《者海铅厂三首》、《酒店垭即事》、《经死哀》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

《酒店垭即事》“井井泉干争觅水,田田豆落懒收箕。六旬不雨浑闲事,里长催书德政碑”,封建官吏的腐败,历历在目。

《经死哀》写道:

虎卒未去虎隶来,催纳捐欠声如雷。

雷声不住哭声起,走报其翁已经死。

长官切齿目怒瞋,吾不要命只要银。

若图做鬼即宽减,恐此一县无生人!

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使人触目惊心,愤恨不已。另外,他的诗还生动地描绘了山川秀色、田园美景,反映了人生哲理和生活的情趣。如《闲眺》:

雨过桑麻长,晴光满绿田。

人行蚕豆外,蝶度菜花前。

台笠家家饷,比邻处处烟。

欢声同好语,针水晒秧天。

郑珍诗宗奉杜甫、韩愈、孟郊、黄庭坚,而能“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人所难状之状,学杜、韩而非模仿杜、韩”。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社会现实、生活杂事、个人抒情、刻画风景、咏物咏古、题咏金石、谈论艺术等,无不涉及,而艺术风格,则有奇奥和平易两种。

其奇奥之作,如陈衍所谓“效昌黎《南山》而变化之”的《正月陪黎雪楼舅游碧霄洞作》,以及《五盖山砚石歌》、《留别程春海侍郎》、《瘿木诗》、《腊月廿二日遣子俞季弟之綦江吹角坝取汉卢丰碑石歌以送之》、《安贵荣铁钟行》等。

这一类诗,“语必惊人,字忌习见”,为道光以来“生涩奥衍”一派之冠。而其实在郑珍诗中并不占多数,也不代表其特色和成就。

郑珍也工书画,楷书学颜、欧,参以二王笔意;行草出《争座位帖》,篆书效李斯、李阳冰;隶书习汉碑,也师邓石如;拜山水画宗董其昌,苍朴萧散,均有独创风格。

[旁注]

私塾 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古人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等,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官学相辅相成,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黎安理(1751年~1819年)。一生多以团馆授徒为业。教子有方,子黎恂、黎恺、黎兆勋,外孙郑珍等,均为清代黔中文坛佼佼者,开创了遵义沙滩文化。著有《锄经堂诗文集》、《梦余笔谈》等。

知府 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也称“黄堂”。

知县 官名。秦汉时期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代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时期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

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书画家。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时期,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阅读链接]

郑珍的母亲黎氏是沙滩文化启蒙者黎安理的三女,又是沙滩文化推向辉煌的关键人物黎恂的胞姊。因早年家境贫寒,她从小在困苦环境中磨炼,又受家风熏染,一辈子勤劳简朴。她对子女教育严格,救助贫苦,邻里和睦,手不辍劳作,所以郑珍的品德情操,受母亲的影响极深。

郑珍14岁那年,因为老家天旺里一带社会风气极坏,游惰者成群结队,聚众赌博、骗取钱财、酗酒闹事等事件时有发生,郑母深恐这种恶习祸及子孙,毅然迁居到文士荟萃、乐诗读文、文化环境丰沃的沙滩村。在这里,郑珍的外祖父和舅舅黎恂以深厚的家学哺育着这位未来巨儒和诗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