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奠基——历史遗韵

黔贵文化是指在黔贵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其区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云贵高原东部。

几十万年以前,黔贵地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黔西观音洞、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等旧石器时代和威宁中河、赫章刁乐等新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类居住,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远古文化。

从殷周时期,经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直到明代贵州建省,在此过程中,众多历史名人为黔贵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推动了这里历史的发展。

南方已知的最早古人类

在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的东南部,有一片高原山地,这里四季分明、风景如画。

在这片秀丽古朴的土地上,发现早、中、晚时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多处,主要有黔西观音洞遗址、桐梓岩灰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兴义猫猫洞遗址、普定穿洞遗址、六枝桃花洞遗址。

黔西观音洞,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与周口店文化、西侯度文化交相辉映,形成3个不同的文化区,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3个重要类型。

观音洞文化遗址位于黔西县城南30千米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锦山村。

洞由石灰岩构成,高出洼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长90米,宽三四米,支洞长5米,宽一两米,因洞顶在堆积过程中坍塌,含旧石器的堆积物主要在洞外,洞中堆积物厚达8米以上。出土石器4000多件。

石器的原料、制作与类型组合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观音洞出土的石制品分为三大类,即石核、石片、石器。石器材料为燧石或硅质灰岩及火成岩。石核绝大多数是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的,台面角最大90度,最小50度。

石片形制多样。包括天然台面石片、素台面石片、小台面石片、有疤台面石片、有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片6种。以人工台面石片居多,主要是用锤击法生产的,少数用碰砧法。

石器多用石片制成,个体大小悬殊,器型也较复杂,80%以上是刮削器,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还有数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

与石器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20多种。这些动物稀奇古怪,有柯氏熊、大熊猫、最后鬣狗、嵌齿象、贵州剑齿象、似东方剑齿象、巨獏、中国犀等。

其中尤以剑齿象、犀牛等的数量为多,与早期人类的狩猎活动密切相关。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距今约20万年至40000年,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

桐梓人是在贵州桐梓岩灰洞发现的。岩灰洞位于九坝乡柴山冈半坡,下距河面几十米,向阳不燥,泥土多成粉末状,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岩灰洞。洞穴呈喇叭形,高3米,宽近两米,洞道时宽时窄,“之”字形向东北延伸。

岩灰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出土石器12件和一些烧骨,还发现老年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一枚、青年右上第一前臼齿化石一枚和10岁儿童左上犬齿化石一枚。

门齿非常粗壮,呈铲形。齿根完整,灰黄夹有黑色斑点。齿冠色白,基本完整,切缘已磨耗成平面。

前臼齿只保存有齿冠的舌面、近中面、远中面的舌侧半及舌侧齿根。咬合面未曾磨耗。齿体极其粗壮,舌面呈球面隆起。

儿童犬齿较完整,切缘尚未磨耗,齿根还未生长。齿冠完整,齿根仅保留颈部一小部分,颊舌径大于近中近远径。在近中远中面都见到浅纵沟。

唇面的横向上有几条肋状条带,基部齿带明显。两侧缘有三角形隆凸。舌面底突,游离缘有明显粗脊。

此外,还出土了6岁左右儿童上臼齿、门齿化石,老年左上内侧门齿化石一枚。

桐梓人是我国南方已知的最早“古人”,使用的石器加工相当粗糙。烧骨表面呈黑色或灰色,可能是用火的产物,但是未发现灰堆或灰烬层。

水城人属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其遗址在水城硝灰洞。出土石器53件,老年男性左上犬齿化石一枚。齿冠部前后缘无三角形凸起,说明其体质特征比北京猿人进步,是典型的古人类。

其生产有所进步,生活有所改善,使用的石器用“锐棱砸击法”打制而成。

其方法是将砾石一端稍斜置于石砧上,一手紧握砾石另一端,另一手拿石锤;用石锤的扁锐边猛砸石砧上砾石一端。多次连打,制成石片。

石片大都不修台面,打击点粗大,凹入显著,破裂面放射线清晰。这种锐棱砸击石片,也出现在云南、四川、广西、广东、西藏、江苏、台湾等省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中。

遗址中还发现了灰烬层,有各色灰烬和炭屑、烧骨、烧石。这是我国华南地区古人类用火最早和最丰富的遗迹。

猫猫洞遗址位于兴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在兴义顶效西南1000米处,顶效河的左岸,有一座峻秀的小山,山东侧有一奇妙的溶洞,远观宛如一只精巧的山猫,匍匐在山顶,睁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其态逼真,人们因此给山取名叫“猫猫山”,给洞取名“猫猫洞”。

猫猫洞是兴义人长期生息、繁衍、劳动的地方。出土下颌骨化石4件、股骨化石3件。下颌骨粗壮而低矮,齿弓短宽,形态接近山顶洞人的下颌骨。股骨较粗,骨壁厚,髓腔小。由此可见,兴义人属晚期智人阶段。

该文化层出土4000多件石器,以“锐棱砸击法”打制为主,锤击法为辅。刮削器占多数;其次为尖状器,有少量砍砸器和雕刻器。刮削器和尖状器体形较大,多数长0.5厘米以上。刮削器中斜刃多于直刃。

猫猫洞遗址还出土了骨刀、角铲等骨、角工具10件。骨刀造型较美,整体磨制光滑,刃部磨制细致,锋锐光洁。

骨铲用鹿角制作,琢削,磨平,铲刃磨成45度角。骨椎用三棱形骨片刮削琢磨制成,尖刃,刃部扁锐光滑,比较精致。

可见,兴义人生产技术已有改进,群居生活以渔猎为主,应属“古人”向“新人”过渡阶段的人类。

穿洞遗址在普定县城西南5000米处的新寨村一个南北对穿的天然溶洞中。

穿洞遗址出土古人类化石比较丰富,除较完整头盖骨化石两个外,还有上颌骨、下颌骨、顶骨、桡骨、胫骨,还有臼齿、门齿和犬齿等,共100多件。

穿洞遗址出土石器共5000多件,制作材料有水晶、燧石、石英岩等,质地坚硬。石器种类有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制作方法有锤击法、砸击法和锐棱砸击法。

出土了大量骨铲、骨锥、骨棒,还有用以刺鱼的骨叉,用作缝纫的骨针和装饰用的扁体骨器。同一种骨器,往往有多种器型,例如骨铲的刃口,就有平直、倾斜、圆钝、尖状诸种式样。

在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中,已知的磨制骨器极少,而普定穿洞竟然出土了近百件磨制骨器。

穿洞出土的骨针非常精巧,它用小骨片研磨而成,扁圆修长,针尖锐利,上面还挖有一个针眼。角器相对要少得多,均用鹿角制成,有角铲和角锥两种。角铲两面磨得均匀,刃口平齐,薄而光滑。

用火的遗迹,在穿洞各个文化层都有发现。灰烬中有烧过的骨头、石头。骨头烧成黑色、白色、灰色,石头烧变色,烧炸裂,有的烧成石灰。

可见穿洞人已具备保存火种和人工取火的能力。

遗址中还出土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共10000多件。动物化石中以鹿为主,可能穿洞附近古代有广阔的草地。

穿洞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被命名为“穿洞文化”,它对研究石器打制技术的演变、研究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贵州石器区域性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

穿洞人的骨角器在国内首屈一指,它的影响可以说是“独领风骚数千年乃至数万年”。

[旁注]

长江 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自西向东流经11个省区市,在上海注入东海,全长6397千米。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西侯度文化 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的阶地上。出土剑齿象、纳玛象、野牛、三趾马、三门马、巨河狸等早更新世灭绝动物化石。文化遗物有石制品、烧骨和有砍痕的鹿角。

燧石 非常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最早为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为古代人用作取火的工具。在我国古代,常用一小块燧石和一把钢制的火镰击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做“火石”。

大熊猫 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

锐棱砸击法 一种有别于寻常的砸击方法。“水城人”开创,后经“兴义人”和“穿洞人”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贵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主旋律。在穿洞晚期文化层中,锐棱砸击石核和锐棱砸击石片越来越多,并用它们来制成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刀状器等工具。

刮削器 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状不同,可分为长刮器、短刮器和圆刮器等。这种刮削器是骨质或石质的,用途很多另外也可以用来制作木制品、竹制品,比如刮去树皮制作棍棒,制作箭等。

旧石器时代 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我国距今100万年前的有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距今100万年,在北方以北京周口店文化为代表,在南方以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为代表。

[阅读链接]

桃花洞位于六枝桃花山脚桃花湖与山壁结合部的石灰岩天然洞穴,旧称“逃荒洞”。

洞高9米,宽24米,进深60米。是修公园时发现的。经试掘,在洞内地表获得磨制的石斧一件,骨锥两件,打击骨器17件;穿孔蚌器和螺壳两件。清理出石核32件,石片、石钻、石锤20件。石器分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盘状器。

在用火遗迹处,有大量的烧骨、烧石和炭屑;人类化石有一段左侧股骨;动物化石种类有巨貘、豪猪、竹鼠、虎、熊、牛、豹、鹿、麂、羚、毛冠鹿等12个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