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多彩的贵州蜡染

贵州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居住着17个少数民族,有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等。他们世代繁衍生息于斯,创造了斑斓多彩的民族艺术瑰宝,尤以刺绣、蜡染、银饰闻名于世,堪称贵州“三宝”。

蜡染,古称“点蜡幔”,也称“阑干斑布”,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产生于秦汉时期,盛于隋唐时期,至宋代,随着木版刻花、印染等工艺的出现,这种耗时费力的蜡染工艺在中原一带逐渐消失,却在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的贵州得以延续。

贵州蜡染分布广泛,大部分的市、自治州、县都有蜡染制作,安顺、丹寨、黄平、榕江、织金、镇宁、贵定、龙里、开阳、纳雍、六枝和黔西等地都是著名的蜡染产地。

世居那里的苗族、布依族、瑶族、侗族等民族继承了先民们创造的蜡染技术,其中苗族的蜡染艺术成就最高。

关于蜡染的起源,各地区有着不同的传说。

在黔西北苗族中,有这样的传说:苗族先祖蚩尤战败后被黄帝俘获,黄帝将他镇以木枷游街示众,然后处以极刑。

蚩尤就义后,木枷被弃于荒野,化为枫树。从此枫树成为蚩尤的象征和化身,也就成为苗族崇拜的神树。

枫树的汁液带红色,苗族认为那是祖先的血,具有神力,于是用来描绘自己的图腾和崇拜物的形象,制成祭祀服和旗幡。

人们还发现枫液中因含有胶质和糖分而具有防染作用,染后图案更加鲜明,后来又从祭祀用品普及到日用品,这就是“枫液染”。

黔东南州从江县岜沙寨的黑苗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防染技艺,用它来描绘一些锯齿形的龙、蛇、鱼、虫以及太阳,图案极为古拙。

而在黔南州丹寨、三都、榕江一带“白领苗”中,流传着一首《蜡染歌》,对于蜡染的起源另有说法:

古时候,有10个老人造天开地,天由于不稳固而经常垮下来,老人们只好用自己的身躯把天顶住,累得腰酸背痛,于是请女神娃爽缝一把撑天伞。

娃爽采来云雾织成白布后晒在梨树之下,被风吹落的梨花掉到了布上,蜜蜂飞到落花上采蜜时将蜂蜡沾到布上印出了花朵的轮廓,地上的蓝靛草分泌出的汁液又把白布染成蓝色。

娃爽一看千辛万苦织出来的布被弄脏了,十分焦急,赶快拿到水中漂洗。

天上的火王劝她不要急,帮助她晒化了蜡。预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白布变成了蓝底白花的美丽花布。于是娃爽用它缝成撑天伞,蓝底成了青天,白花变成月亮和星辰。

娃爽又把这种技艺传授给人间的阿蒲、阿仰姐妹,从此人们穿上了这种蜡染的美丽衣裙。

贵州各地区、各民族的蜡染艺术风格各不相同。位于贵州中部的安顺、镇宁一带,居住着苗族、布依族,她们的蜡染各具特色。

安顺苗族喜在袖边、襟边、背扇、被面上装饰蜡染纹样,以背扇最为精美。其特点是染彩和点子。背扇的传统纹样有太阳纹、鱼纹、蝶纹、花鸟纹、马掌纹等。

值得一提的是,安顺苗族蜡染除了蓝白相间外,彩色蜡染是其最显著的特色。古老的传统方法中红色用杨梅汁,黄色用黄栀子碾碎泡水,当这两色与蓝靛相融,即形成草绿和赭石等色调。

有的以蓝色为底,配以红、黄、白、绿,色彩典雅柔和;有的则以红、黄为主,点缀黑白,光彩富丽夺目,这种五彩蜡染在其他地方较为少见。

相比之下,镇宁布依族蜡染却显得格外清新雅致,其蜡染多用于布依族妇女穿的长裙、衣袖、头帕、围腰等处,纹样多选用螺旋纹、圆点纹、几何纹、三角纹等,色彩在蓝白相间和深蓝、浅蓝与白色之间发生变化,更显恬淡大方和层次分明。

黔东南丹寨蜡染纹样造型夸张,想象奔放,构图大气,舒展挺拔。除了鸟纹,还有蝴蝶纹、龙纹、蜈蚣纹、鱼纹、旋涡纹、马蹄纹、铜鼓纹和梨花纹等。

位于黔东南的黄平、施秉、凯里等地,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土著民族部落,自称是羿的后人。她们绘制的蜡染服饰庄重别致,享有盛誉。背扇更是精美独特,分方形和长方形两种。蜡染纹样多为太阳纹、鱼纹、鸟纹、水纹、木鼓纹等。

黔东南榕江苗族蜡染的祭鼓幡,图案古朴神秘,震人心魄。

以苗龙纹样为主,龙形似蛇,或舒展,或盘旋,或爬行,或蜿蜒,或游水,或飞翔,或玩耍,或嬉戏,与鱼虾、蛙、蝶、花鸟等组成无穷无尽、变化万千的图案,自然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中。

贵州西北部的织金县,那里的苗族妇女擅长蜡染背扇的制作,图案以纤细、精巧、严谨著称,颇具细密画之风格。有的配以红、绿丝线的刺绣,像宝石一样镶嵌于蓝白蜡花之间,更显得韵味无穷。

织金的蜡染纹样以抽象的几何纹、螺旋纹和卷草纹为主,经过随意组合交错,浑然一体,产生绮丽的艺术效果。

贵州蜡染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特别是它的造型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这种变化和夸张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无穷的魅力。

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贵州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我国一株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旁注]

绞缬 又名“撮缬”、“撮晕缬”,在民间通常称为“撮花”。是古代纺织品的一种“防染法”染花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东晋时期,此种工艺已在民间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

夹缬 我国一种古老的印染艺术,始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时期。将曾帛夹持于两块镂空版之间加以紧固,不使织物移动,于镂空处涂刷或注入色浆,解开型版花纹即现;如涂刷防白浆,则经干燥染色后,搓去白浆就能制得色底白花织物。

蚩尤 是我国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神话中的武战神。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81人,都有铜头铁额,8条胳膊,9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龙 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与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为“四神兽”。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之一。

背扇 是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俗称“背儿带”。是贵州少数民族劳动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制作工艺复杂,技法有刺绣、挑花、蜡染、织锦、布贴等。由于贵州各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背扇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扇艺术。

木鼓 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流行于云南、贵州、台湾等地。木鼓鼓面用牛皮制作而成,鼓面下面有20个木柄环绕鼓身。鼓身内部凿有扁长状音孔,里面有鼓舌和鼓牙,可以制造回音效果。

[阅读链接]

关于蜡染的起源,还有一个故事:

一个美丽而贫穷的姑娘由于没有像样的衣裙不好意思参加社交活动。节日里姑娘们都穿上漂亮的服装去和小伙子跳月,她独自一人忧伤地留在家里织布。

房梁上的蜂巢落到了白布上,白布沾上了蜂蜡,姑娘没有在意发生的一切,仍将布放进靛缸中漫染,蓝布上意外地现出了白花。姑娘得到了启示,用蜂蜡在布上画花,染制成了美丽的花布。

在又一个节日的芦笙场上,穿着蜡染服装的姑娘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小伙子们纷纷向她表示爱慕之情;姑娘们希望穿上美丽的服装,都来向她请教制作方法,于是蜡染的技艺在苗家女儿中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