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绚丽的芦笙舞

贵州是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被称为“苗疆腹地”。

苗族人特别爱跳舞,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舞蹈:祭祀祖先、节日庆典要跳舞,恋爱求偶、婚姻嫁娶要跳舞,迎送亲友、聚会饮宴要跳舞。甚至丧仪,德高望重的长者去世,苗族的悼念也是用舞蹈的形式来为他送行。

可以说,舞蹈已经成为苗族社会生活中重要的集体行为,成为他们表达内心诉求的形象语言。

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苗族谚语说道:

跳舞要跳芦笙舞,人越多越欢乐,跳得黄灰起三丈,伤风咳嗽治得着。芦笙响,脚板痒。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

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

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

在贵州苗族芦笙舞中,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是最有特色的。

锦鸡舞是发源于丹寨排调镇境内。苗族锦鸡舞源远流长。

传说“嘎闹”支系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行来到丹寨。在迁徙的历史进程中,美丽的锦鸡帮助苗族先祖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

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锦鸡帮助又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

居住在上述地方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节日里举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动,敲击铜鼓,欢跳锦鸡舞,放牯子牛斗角,以纪念先祖和怀念给他们带来自由、祥和与欢乐的美丽锦鸡。

民间锦鸡舞多以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等4支规格不同的芦笙为主要吹奏乐器,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其节奏有序、欢快、流畅,音质委婉悠扬,似若高山流水之声,奔放自然。

民间锦鸡舞的芦笙曲调丰富,有乐曲100多首,演奏起来轻快流畅,优美动听。

跳舞时,男性青年吹奏芦笙于前领舞,女性排成一字长蛇队跟在后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随芦笙曲调和舞步的变化而翩翩起舞,舞步时而缓缓前移,时而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有时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移动,有时或进或退漫舞。

舞蹈动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为主,兼以六步转身。腿上动作多、上肢动作少,以腰、膝的自然摇动为舞蹈的基本特点。

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妇女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人多时,芦笙手在中间围成圆圈吹跳,女性在外围成圆圈漫舞。

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美感追求,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

鼓龙鼓虎——长衫龙,苗语音为“打容打阻——阿冗”,是贵州苗岭山麓小花苗聚居区贵定县新埔乡谷撒村所独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

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为男子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舞者身着黑色大襟长衫、头插两根野鸡翎、头顶龙面牛角图腾、口戴髯口,拴红色银饰腰带,手执芦笙,自吹自跳,随着流畅的芦笙旋律,舞着“龙斗角”、“龙吐水”、“龙出洞”、“龙飞膀子”、“莲花”、“拜见”等动作。

长衫龙苗族芦笙舞的舞蹈风格和谐迤丽、刚柔兼蓄、韵味古朴、感情真挚;舞姿矫若游龙、扇若惊鸿、上下稳活、刚健柔韧,人的拟龙化、龙的形象、龙的动态,体现一种深沉古朴的韵味。

该舞伴奏乐器笙管粗长,声音低沉浑厚,音乐节奏鲜明,舞蹈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为一体,和谐流畅,潇洒大方,表现为苗族芦笙舞的独特风格。

舞蹈分为三节,第一节表示群龙出现;第二节表示龙腾虎跃;第三节表示群龙抢宝。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

传说远古时期,苗族祖先在大迁徙途中来到黑洋大箐。迁徙中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们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林中滚出一条路,让父老们胜利通过,到达黑洋大箐安家落户。

人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地龙滚荆”。

“滚山珠”,本是用形体模仿箐鸡在山林中嬉戏的一种欢快的芦笙舞,所以其技巧与形体造型的写实性较强。

表演者手执六管芦笙,头戴箐鸡翎帽或红线花帽,身着绣花白褂,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围绕梭镖或盛满水的碗进行舞蹈表演。

时而“对脚掌”、“扣肩倒立”,时而“跪步”、“点将”,“刀丛滚身”,芦笙舞步与技巧运用难度随表演进程不断增加。

此外,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也颇有代表性。

“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曲《讨花带子》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在这种场合,姑娘若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就会把自己精心编织的花带,含情脉脉地拴在小伙子的芦笙上。

“牵羊”是男青年在前面边吹边跳,尾随而舞的姑娘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就把自己亲手编织的美丽花带作为定情的信物,拴在他的腰上,然后牵着花带的一端,跟在小伙子身后踏节而舞。

技艺出众的芦笙舞好手,有时竟会同时牵着几个姑娘舞着走。

[旁注]

盘古 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巨人神。在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等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而南朝萧梁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则描述盘古死后身体化为天地万物。

跳月 苗、彝等族人的一种民族婚姻礼俗。于每年初春或暮春时月明之夜,尤其是中秋之夜,未婚的青年男女聚集野外,尽情歌舞,叫做“跳月”。相爱者通过各种活动,即可结为夫妻。

长衫 又称“长褂”,起源于满族人的旗服,清代后汉族人也以此为常服。仿马褂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一般黑色长衫与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别在于袖口,海青的袖口宽大,如海鸟的翅膀,不分出家与在家,于礼佛时皆可穿着;长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众可穿。

莲 即“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目。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阅读链接]

在一次农事活动中,一苗族老祖公听到秧鸡叫声,估摸有水源,逐循声探寻,发现有一天然龙形水井穴,他们认为是龙神相助指路,便迁寨开荒于此,建成了谷撒寨。

为感谢龙神的恩赐,老祖公定下寨规:每年阳历二月初一,封寨杀牛祭龙神,他们把自己模拟打扮成“龙”,学着龙的模样跳起舞来祈求龙福佑。

人们的虔诚感动了神灵,神灵便教会他们制作芦笙,并传授了龙舞与芦笙舞相结合的长衫龙芦笙舞,舞蹈从此就在苗族同胞中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