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奇葩的平坝伍龙寺

在贵州中部,有平旷之地名平坝。在平坝县城西南13千米,有一天龙屯堡古镇,又称“天龙镇”。

天龙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后来“通政大夫”陈典在此设驿站饭笼驿,建塘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

清代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饭笼驿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代的驿站和屯兵重地。

后来,饭笼铺的几位有名乡儒感觉“饭笼”两字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两字为村寨之名。在当地,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这就是天龙屯堡镇的由来。

历代的屯兵都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历史的遗迹:明代征南军队在天台山背后的兵“打铁坑”;烟堆山的明代烽火台残垒;围绕天台山的古城墙;清代“威同之乱时”修建有垛口、炮台、瞭望哨的龙眼山屯,残垣尚存。

在天龙屯堡古镇境内,有山名天台山。该山高60余米,一峰独秀,直刺青天,树茂藤缠,郁郁葱葱。天台山东、南、西三面为绝壁,唯北面有石阶可登,其上建伍龙寺,又称“清净禅院”。

伍龙寺始建于1590年,后经清代康熙、嘉庆、道光等多次修缮,始具规模。该寺由山门、大佛殿、两厢、倒座、玉皇阁、经堂、祖师殿等组成,是一组奇巧壮观的古建筑群。

寺前设4道山门。第一道为石砌衡门,建于1767年,门额镌“黔南第一山”。

第二道为石砌牌楼门,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劵洞门上的竖匾刻“天台山”3字,其下刻横批“天中之天”,落款“大清光绪拾”,字迹尚可辨认。

第三道也为劵洞门,门洞深,与山石连为一体,门楣上有“八仙”浮雕,其下刻楷书“印中禅院”4字。门旁石刻对联,上联为“云从天出天然石峰天生就”,下联为“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石壁上并嵌有记事碑及诗碑各一方。

第四道是伍龙寺的正门,劵洞门上刻“清净禅院”4字。

伍龙寺的殿堂、房舍,都因地形地势,灵活布置,但大佛殿、两厢及倒座等4幢建筑,仍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形成委以的一组四合院。

大佛殿面阔3间,单檐悬山顶,前带廊,上覆青筒瓦。明间前檐柱立于狮形柱基础上。前廊顶部装鹤颈轩,轩梁下的柁墩两面均为《二十四孝》故事浮雕。

玉皇阁在大佛殿后,原为单檐悬山顶殿堂,建于1637年,后改为两层三檐歇山顶阁楼。面阔3间。阁前为一小天井,并有一石板镶砌的放生池。

玉皇阁右侧为经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面阔5间,上盖薄石板。其后为建于悬崖上的仓房,单檐硬山顶,二层,底层低于地面,二层于地面平,前带廊,面阔3间,屋面盖薄石板,建于1826年。

玉皇阁左侧台地上为祖师殿,建造年代与玉皇阁同,也为明崇祯间遗存。后为了与玉皇阁二楼相连,左右各增加一间。

由于受地形限制,后檐柱不在一条线上,构架也不太规整。祖师殿前为一平台,是全寺最高点,其前沿有一影壁,左侧设望柱栏板,并筑有石板路与大殿前廊相通。

伍龙寺周围都有厚石板横切的高墙,这些墙既是院墙,也是殿堂、房舍的围护墙。在外观上,山崖与围墙浑然一体,形如城堡,为该寺建筑的一大特点。

伍龙寺是黔贵地域建筑时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寺院。其建筑因形就势,设计独具匠心,规模宏伟,造型奇特,被古建筑专家们称之为“古寺庙建筑奇迹”、“石头建筑的典范”,“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枝奇葩。

[旁注]

总督 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之称,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烽火台 又称“烽燧”,俗称“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四合院 又称“四合房”,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在我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影壁 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影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影壁”,后者称为“外影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故宫的九龙壁最为典型。

[阅读链接]

清代初期,吴三桂自京入滇,一行人在黔中古驿道上策马徐行。约距平坝城5000米,吴三桂在马上忽闻一股酒香,妙不可言,问随从:“何处飘来如此酒香?”

随从答:“平坝城。”

吴三桂扬鞭催马,一路驰入平坝城,在沽酒巷一家酒店喝了个酩酊大醉。当晚,吴三桂在侍从的搀扶下,上天台山伍龙寺寻访其叔吴风和尚,次日以朝笏、官服和佩剑相赠。

这就是平坝历史上“香飘十里,闻香下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