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浑厚的摩崖造像

利用天然崖壁或洞壁,雕琢人物、动物,特别是佛、菩萨、神仙、道士等形象,谓之“摩崖造像”。

在贵州,已发现的摩崖造像主要有赤水葫市摩崖造像、石鹅嘴摩崖造像、两会水摩崖造像、习水袁锦道祠摩崖造像、遵义明阳洞摩崖造像、金沙观音洞摩崖造像、兴义菩萨洞摩崖造像、普安观音洞摩崖造像、册亨观音崖摩崖造像、施秉华严洞摩崖造像等。

赤水葫市摩崖造像,位于赤水市赤水河葫市滩右岸石壁上,坐东北朝西南,东西长30多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按其布局可分为西北、东南两窟;西北窟为佛寺,东南窟为家祠。

西北窟为清嘉庆年间例赠徵仕郎袁锦道修建生祠时开凿的石窟寺。雕琢佛像3尊;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迦叶,右为阿难;均高2.3米,背部有圆光浮雕,并施以色彩,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高0.4米的莲花宝座之上。

坐像之下,石砌神台“八”字排开,有圆雕神像48尊,大多不合佛教造像仪轨。龛顶刻“真如密谛”斗大4字。窟前碑刻记载:造像群成于清嘉庆十五年冬月。

在48尊神像中,大者高达1.2米,小者高0.5米。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有侧身而立,有正面端坐。头戴宝冠的大佛,袖手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着袈装,雕纹细致流畅;双目微合,两耳肥大,头稍前倾,表情严肃。莲花座上的观音,身披璎珞,丰腴而不肥胖,秀丽而不羸弱,面相慈祥。美髯关公,身跨枣红马,手提偃月刀,双目炯炯,威仪可畏。其他各躯,在艺术处理上也各具特点。

东南窟为袁锦道祠。凿岩为龛,石龛雕四柱三门石牌坊,总高3.7米,进深1.2米。龛内,袁氏及其一妻二妾圆雕石像正襟危坐,袁像高1.16米,余者略低。

该石窟寺“寺祠合一,神人共塑”,有“贵州第一石窟”之美誉。

赤水市两会水石窟位于赤水河中游支流风溪河上游,地处盘龙沟与黄莲沟两条山溪交会处“老虎咀”的山岩上。石窟全长6.3米,高5.4米,进深3.8米,在窟后壁上,削崖为龛,内中镌刻浮雕和圆雕结合的大小佛像三组共8尊。据窟中残碑记载,咸丰年间,佛像为彩装。

主体造像并排4龛,每龛内塑造像一尊;龛下沿距地面高2.8米。中偏右为释迦牟尼佛像,高1.97米,宽0.9米;右为普贤菩萨像,左为文殊、观音菩萨像。

这组造像下侧有一龛,长1.2米,高0.95米,龛内并排镌刻目连、达摩坐像各一尊。在释迦牟尼佛像正上方有两小圆龛,每龛直径0.6米,龛内是祥云护托的“护法僧”。

石窟内造像布局适当,形体比例匀称,龛座和龛壁图案精致;佛教人物形象神态安详,形体丰腴,给人以亲切感,所戴胄卢精致透雕,富于生活情趣,显示了古代造像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两会水摩崖石窟造像最初开创时代已不可考,佛像彩饰于清代咸丰年间,创修殿庙于1872年,称“会水寺”。

这组造像型制、技艺为赤水境内罕见,比较集中地反映黔北赤水河流域文化艺术发展的印痕,是研究古代赤水社会经济、文化风俗情况的重要实物证据,成为赤水乃至贵州省古代艺术的奇葩,具有很高的价值。

石阡县汪河石窟位于石阡县汪河乡水塘坡上老屋基北侧。窟高2.7米,宽9米,有板状岩石两块盖满窟顶,内有如来、弥勒、燃灯等4座大石佛像,全系利用窟内天然岩石形象加以人工雕琢而成,另供有人工雕刻的小佛像两尊。

相传明万历年间,石阡人、云南曲靖知府杨维钥之母冯氏死后,挖墓井时发现。杨氏遂另择葬于窟南侧约百米处,并在石窟旁建华峰寺。后寺毁,石窟中三大佛像头部被损坏,燃灯佛像大体保持原状,小佛仍完好。

金沙观音洞摩崖造像位于金沙县岩孔镇西。在岩壁上有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洞穴,因洞前有观音寺故名观音洞。洞内西面岩壁平行线上自北而南依次雕琢有释迦牟尼、观音和文殊3尊佛像。

像距地面约3.8米,各占0.6平方米,结趺跏坐于莲台,闭目合掌,手托圣瓶;或立于云端手持拂尘。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肃穆泰然。

施秉县华严洞位于施秉县城西甘溪乡凉风坳。明代万历年间,郭子章曾在洞外建华严寺、玉皇阁、万寿宫,后毁。洞口宽5.7米,高2.56米。洞分两层,洞宽4米至20米,高2米至30米,人可直立通行处约60米。下层春夏有泉水溢出。洞上层左岔,距洞口36米,有石雕武神像一尊,戴盔着甲。

洞上层中岔,距洞口30余米,高出洞底5米的天然石穴中,钟乳下垂,形如帷幔,有钟乳石雕刻的大士像端坐其中,右腿盘坐,右手垂于上;左膝屈,左手扶膝;五指关节,清晰可见;胸挂佛珠,粒粒可数。刻工细腻,形态优美。依石造像,别具匠心。

洞内外有明清摩崖16处。其中,洞内3处,镌刻最早的“灵云盘结”、“洞天福地”,时间均“万历丙申”。紧靠洞口有摩崖“山光草色天成秀”、“水曲崖奇地结灵”、“西峙飞来”、“衔花处”、“空中楼阁”、“洞天深处”等。摩崖题刻除洞中3处外,其余分刻在100平方米的铁青石壁上,字大的如斗,字小不盈拳,布局得宜,集行、草、楷书于一壁。

兴义菩萨洞岩溶造像位于兴义市城南泥凼乡龙荫山南侧,该山石呈银灰色,当地称“白云石”。菩萨洞居山腰,开阔明亮。清代光绪年间,当地人以其洞天然胜景,捐资培修,依山临崖,凿石铺路,利用钟乳石自然形态刻制佛像,因名“菩萨洞”。

菩萨洞分4厅,曲径沟通其间,底层通道,二层长、宽各5米,在洞左钟乳丛中刻一石象,背承道顶盘龙柱一根;三层长8米,高3.5米,宽5.2米,前壁洞开,洞右前壁上,刻高1.12米石佛一尊,再右又依岩石形态。

浮雕一奔跃的雄狮,厅中部偏左处,在直径0.7米的钟乳柱上,刻一手执双镜的骑虎武士,面向洞口,武士头部被毁,造像残高1.56米;四层长9米,宽2.4米,高2.2米,前壁有洞。

厅左10条钟乳组成的圆柱上,刻一神态自若手捧净瓶的观音莲台像,在后壁长5.7米,高1.7米的白云石岩壁上,用透雕结合的技法,刻成龙、狮、虎、豹、猴、鹿、鹰、鹤、雀、燕等动物群像以及莲花、牡丹等花卉,大的近一米,小的如拳头,刻艺精湛,造型生动。

普安县观音洞位于普安县城南门外。1783年,经过修葺,于洞门两旁依石崖透雕二龙戏珠,崖壁上清流漱石,阴刻楷书“甘露泉”3字。下有石槽,状如葫芦,清水一泓,四时不竭,阴刻楷书“龙饮池”。

洞壁上有浮雕佛像,洞里有浮雕观音端坐莲台像,并建真武庙于崖畔青龙山巅,建关帝庙于崖脚溪畔,筑八角凉亭于滇黔古驿道旁,竖石碑于洞侧纪实。时人誉为“佛洞钟灵”。寺庙亭阁及浮雕石像后俱毁。

册亨县观音岩造像在册亨县城北37千米海尾一崖壁上。海尾系布依族聚居村寨。摩崖宽40米,高5.6米。崖壁中部,有浮雕观音像一尊,高0.5米,宽0.37米。1818年雕,俗称“观音岩”。浮雕观音,手托宝瓶,盘膝端坐于莲台上。

造型典型,神态安详。造像两侧阴刻对联一副,落款“戊寅年观音岩张石匠”。崖壁下遗柱础一个,高0.32米,面径0.39米。两方镌图案:一为片王像,手执三尖叉;一为星光出巡图。像身除左臂和头部稍有损坏外,其余均完好。

精巧浑厚的摩崖造像,充分显示了古代黔贵人民高度的创造智慧与雕刻艺术才能。

[旁注]

观音 全称“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释迦牟尼佛 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佛”,尊称为“佛陀”。在佛教中记载,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佛诞辰日。

偃月刀 在宋代开始出现,因重量关系,主要用于练习臂力,非战争中的武器。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为关羽所使用的兵器,又名“冷艳锯”。

郭子章(1543年~1618年),史称他“能文章,尤精吏治”,“宦辙所至,随地著书”,著述有《粤草》10卷,《蜀草》7卷,《晋草》9卷,《楚草》12卷,《家草》7卷、《黔草》21卷,《闽草》16卷等。

牡丹 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原产于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

关帝庙 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寺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比较著名的关帝庙有北京关帝庙殿、河北承德皇家关帝庙、东山关帝庙端门等。

[阅读链接]

袁锦道出生于1739年,名翔之,字宗圣,清代怀阳县丁山里人,祖籍江西省泸陵县,其先辈袁世盟是宋端平初朝中一员大将。当时的贵州居住少数民族多,受汉文化影响少而经常发生动乱,被称为“蛮夷之邦”。

南宋王朝为使边疆安宁,便令袁世盟来贵州“平蛮”。其后,朝廷又命“留世盟镇其土”,于是袁世盟奉旨长期居黔北而未返江西,其子孙代代相传,袁锦道便是袁世盟的第二十代子孙。他先后娶一妻二妾,妻为穆氏,妾为傅氏、杨氏,生有8子,传有10余代,后裔万人,多分布在习水县的三岔河、程寨、土城、民化、同民、醒民和赤水市的石宝、官渡、长期、长沙等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