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西南的巨儒莫友芝

1811年农历五月初三,莫友芝出生于贵州独山州城北兔场上街的一书香世家。其父莫与俦1799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

莫友芝自幼聪慧,3岁能识字,7岁时已能背诵不少诗词。一天,他看到草堂外竹林深处,隐现出远山的影子,忽然想起晋代诗人谢朓“竹外山犹影”的诗句,便请父亲将他们读书的草屋取名“影山草堂”。从此影山草堂远近闻名。

莫友芝8岁时,除《六经》外,增读《四书》并开始学《苍雅》文字之学,由于他聪慧,记忆力强,进步很快,常受到长辈嘉奖。加上自小尊老爱幼,深得乡里好评。

一天,父亲的同年好友夏鸿时来访,见莫友芝在读《尚书》,于是举书中成语命对。友芝所答深称夏意,当即答应将其三女许配给友芝为妻。这年,友芝11岁。

1828年,莫友芝考取秀才;1831年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后屡试不第。

1847年,客居曾国藩幕府,代曾氏收购江南遗书,后又为曾国藩督领江南官书局,担任校勘经史之职。

1865年,莫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作为书屋的名字。

影山草堂收藏的书籍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为多,尤其以唐代写本《说文解字》残本最为珍贵,是唐宪宗元和年间遗物。

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即命刻版传世,并为之题词:“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

1870年,莫友芝任扬州书局主校刊,李鸿章、张之洞邀其为武昌书院主讲,他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

次年,到扬州、兴化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突感风寒,高烧不退,病逝船中,归葬于遵义新舟青田山。

曾国藩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莫友芝一生著述甚多,他的《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及附录、《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为目录版本学者所重视。《韵学源流》、《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一卷等为声韵、训诂研究作出了贡献。

他的文学作品格调高,产量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

他的《郘亭遗诗》收集诗作546首;《郘亭诗抄》收集401首;《影山词》收集词作百余首;另著有《素阴杂记》一卷,《樗茧谱注》一卷,《资治通鉴索隐》等。

此外,他还收集了贵州266家诗人的诗2290余首,编成《黔诗纪略》33卷。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莫友芝精于书法,为清代十大书法家之一。清代晚期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黎庶昌评其书“分篆高骞,冰斯雄睨”。

莫友芝书法四体皆精,而最为人称道者是他的篆书。他的篆书,取法颇丰。在清代以篆书名世者,如钱坫、王澍、孙星衍、洪亮吉等人皆以硬笔、短毫、枯墨作篆,用笔结体专以工稳、匀称为能事。

而莫友芝继承了邓石如以长锋羊毫,浓墨悬腕作书的方法。用笔舒徐流走,一波三折,遒丽厚重甚为精到;结体上紧下松;章法、行列有致,风格平和简静,气宇轩然,遒丽天成。于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中独树一帜。

在隶书方面,莫友芝也是颇有成就的。其风格高古,喻巧于拙,笔势方圆互用,结体因字立形,一扫长期以来隶必扁长的积习。其章法,多以纵向取势而气韵生动,显得格调高古,气象浑穆。

由于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异乎常人,故从其书中无不打下许多名碑的印记,如《礼器碑》的飘逸、《张迁碑》的古拙、《衡方碑》的浑穆、《夏承碑》的使转以及《天发神谶碑》的用笔、《白石神君碑》的结体。其成就当颉颃于汀州和子贞。

在行、楷方面,虽然他的影响远不及其篆、隶书那样巨大。但他在以魏入行的探索上似有筚路蓝缕之功。

由于其作品遗留较少,只能从他的一些书信、题跋等手扎中去管窥其成就。其用笔似漫不经心,却有自然飞动之妙。

章法行气一气呵成,大小相间参差错落。既有山重水复之跌宕,复具柳暗花明之开朗。得鱼忘筌,神完气足,韵味悠长。

莫友芝的楷书以鲁公为根底,融会汉、魏风格显得气象浑朴,自出机杼,书卷气实足。

莫友芝虽然出生僻壤,但他勤于学术、长于诗词、精于收藏,朋辈中又多社会贤达、学界泰斗,故而能够“学”、“识”相长,使其得以雄视阔步,特立独行书坛。

他曾说道:

书本心画,可以观人;书家但笔墨专精取胜,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风节著者,虽书不名家,而一种真气流溢,每每在书家之上。

莫友芝一生甘于淡泊,专于学问。书法上无意名家,却备受后世推崇。清代论书者多以邓石如为书坛冠冕,却又不约而同把莫友芝与其相提并论。

[旁注]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朓主张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与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六经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6部先秦古籍,包括《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后《乐经》失传,所以后人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尚书》 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清代晚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代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清代晚期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张之洞(1837年~1909年)。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等。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代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题跋 题,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后面的文字,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若是书画家本人所题,称为本人题跋,他人所作,称为他人题跋。同时还分为作者同时代人题跋,或者后人题跋。

楷书 也叫“正楷”、“正书”,是封建社会南北魏时期至晋唐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

[阅读链接]

1847年一天,莫友芝来到琉璃厂看书,欲买些好书卷席回黔。他在书肆索检书目时,正巧遇到来肆内阅书的当朝翰林院侍讲大学士曾国藩。

曾国藩见莫友芝相貌平平,但是遴选的书却非同一般,便主动与莫攀谈起汉学,朱程理学等。在交谈中,曾国藩不禁为莫友芝的渊博知识而叹服,问其姓名、籍贯之后,不禁叹道:“黔中固有此宿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