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侗家人把歌当做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侗族人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人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侗族的各种民歌中,侗族大歌是最著名的一种歌调,是侗族人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主要流行于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其中以黎平和从江两县交界称六洞地区流行的大歌最为著称。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刘向记载的《越人歌》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侗族大歌,但那种声韵和格调已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南朝时期,这类民歌又有所发展,如《子夜歌》、《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

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经有关于“仡伶”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

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在明代邝露的《赤雅》中有记载,“长歌闭目,顿首摇足”,即是侗族大歌的演唱情形。

作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侗族大歌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

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也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

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风格和旋律,跟一般合唱不同,是一领众和的合唱。合唱分为高、中、低多声部,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范畴。

歌曲每段多是先由领唱者唱一两句,而后众人随声合唱。和声讲究嗓音和曲调,以大自然的声音为摹本,高声部洪亮开朗,气势磅礴,如长江大河奔腾翻滚。

中声部悠扬婉转,轻柔飘洒,如鸟啼蝉吟优美动人,低声部浑厚深沉,徐缓幽雅,如风呼雷鸣撼人心神。三声部交融渗透,和谐有序,配合优美的旋律,使侗族大歌的复调音乐几乎达到完善完美的程度。

大歌的歌词结构显示了它独特的韵律格式,使之与音乐相协调。每首歌包括男女对唱两个组成部分。每部分由相对的10多段或数十段组成,数段又形成一个单位。

每一单位的各段最后一个音节要押韵,每段分上下两个小段。每小段若干句,最后一句为单数音节句,其余各句都为双数音节句。

小段的句与句之间要押复韵,即第一句的末音节韵与第二句中间某一音节的韵复合,而第二句的末音节又与第三句的中间某一音节的韵复合,依次复合至末尾。

侗族大歌种类繁多,各有特色。一般可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分为嘎奶、嘎索、嘎窘、嘎耶、嘎瓦乡。其中的“嘎”是最精华的部分。

嘎奶,即先母大歌,据说是产生最早的侗族大歌,歌曲段数较多,而且有答歌相和,主要流传于从江九洞地区。

嘎索,即声音大歌,最有特色。这类歌式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可调一般较短小。

曲调多是对虫鸣、鸟叫、流水等自然音响的模仿,所以声音变换多,基本上是一首词一个曲调。这类歌的演唱,一般是穿插在鼓楼大歌的演唱中进行。

声音大歌不是对唱,而是知多唱多,知少唱少。男女声都有声音大歌,但女声声音大歌特别优美动听。从江县的《蝉歌》,是学蝉鸣鸟叫之声,在侗族大歌的声音大歌中十分著名。

嘎窘,即叙事大歌。这类大歌一般是歌队出寨走客,应主人的邀请而唱。歌较长,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著名的叙事歌有《珠郞娘美》、《莽岁流美》、《元东》等。

嘎耶,即礼俗大歌,一种是每年正、二月间祭祖母堂时,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歌;另一种则是当有外寨客人来时,主人在村口拦路,主客相互盘问对唱的歌。

嘎腊温,即童声大歌。这类大歌多系儿童游戏时所唱。歌词短小,节奏明朗,曲调欢快,朗朗上口。

嘎瓦乡,即戏曲大歌。这类大歌一般用在侗戏的开场或收场,以齐唱为主,最后一句拉腔时才合唱。演唱时,前台后台齐唱,气氛热烈。

大歌民间的正式演唱场面一般都是比较隆重的,通常在外寨的歌队来访时,由主寨歌队邀请对方在鼓楼演唱。如果对方是男性歌队,由主寨女性歌队接待,如果对方是女性歌队,则由主寨男性歌队接待。同性歌队习惯上是不互相邀请。

对唱一开始,首先由主队唱迎客歌,客队回唱赞鼓楼。当这两首寒暄性质的礼节歌唱完后,才进行正式的大歌对唱。一般是先由女方起头,男方作答。这样一唱一答地一首首地唱下去,兴浓的可以通宵达旦,对唱至第二天黎明方散。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旁注]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时期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遗存诗歌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阅读链接]

在侗族音乐中,与大歌相对应的是嘎腊,即“小歌”。小歌大多在青年男女社交的“行歌坐月”时由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用小嗓轻声慢唱,内容多为情歌,曲调短小,委婉缠绵。

其中有用乐器伴奏的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有无伴奏的河歌、山歌等。

琵琶歌侗语称“嘎琵琶”,以侗族琵琶伴奏而得名。是男青年晚间唱的一种情歌,用小嗓唱,曲调含蓄轻柔。牛腿琴歌侗语称“嘎给”,以牛腿琴伴奏,多为情歌和叙事歌,结构短小,速度徐缓,音色柔美,乐器伴奏与歌声常构成简单的支声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