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甲黔中的甲秀楼

乌江右岸的支流南明河入贵阳后,至大南门外,出霁虹桥下,曲折而西,澎湃之势大减,积流成潭,此即涵碧潭。

潭中有巨石如鳌,平坦广阔,称为“鳌头矶”,或称“鳌矶石”。“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就是位于鳌矶石上的甲秀楼。

关于甲秀楼的修建,还有一个传说:

明代,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场所。

为此,知府大人请了3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知府确定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

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一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

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

两个人喝了3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

“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两人又怎敢不照办呢?”

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

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里?”

石匠说:“沿河下去120步,就是块好地方。”

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

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

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

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

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

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栋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

当“甲秀楼”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

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原来,这两位匠人因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

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藏书楼给状元公了。

甲秀楼始建于1598年,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顺风水,名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

1621年焚毁,后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时,恢复原名,后一直沿用。

甲秀楼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

楼前有桥衔接两岸,先称“江公堤”,后改“浮玉桥”,桥头建有涵碧亭,亭柱镌清代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描述道:

每春波摇绿,秋沚澄清,岸柳乍垂,芽芹正拿,览渔舟之泛泛,洗杯斝以临流,谁谓黔中无佳山冰哉?

浮玉桥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很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

据说甲秀楼初建成时浮玉桥有9孔,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

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两根,一为1726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

明清时期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甲秀楼长联是清末贵阳楹联大家刘韫良的呕心之作,全文共174字,与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鼎足而三,是我国名楼三大长联之一。

上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下联: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洲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旁注]

状元 一般是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起初称为“状头”。古代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1904年的刘春霖。

黄道吉日 旧时以星象来推算吉凶,谓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6个星宿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称为“黄道吉日”。

巡抚 明清时期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1391年始设巡抚。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田雯(1635年~1704年),清代初期大臣,诗人。诗与王士禛、施闰章同具盛名。著有《山姜诗选》、《古欢堂集》、《古欢堂集》、《黔书》、《长河志籍考》等。

苏堤 西湖十景之首。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全长近3000米,堤宽平均36米。宋代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

大观楼 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1696年,始建二层楼宇。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撰写长联,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大观楼因长联而成我国名楼之一。

望江楼 又名“崇丽阁”。因楼身位于锦江边,故名“望江楼”。高39米,共4层,建于1889年,下面两层四方飞檐,上面两层八角攒尖,每层的屋脊、雀替都饰有精美的禽兽泥塑和人物雕刻。

[阅读链接]

翠微阁与甲秀楼毗邻,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一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占地4000多平方米。

前身为南庵,后改为“武侯祠”、“观音寺”,后经维修后发迹翠微园。翠微园依山临水而建。它是以中轴线掘山筑台,逐层上升,两侧以同廊假山相连的古建筑群。

由山门正门拾级而上,可达巍然友的拱南阁。拱南阁,高约20米,白墙青柱,飞檐翘角,金匾高悬,其造型于淳朴中见生动。阁西为龙门书院,院内环境幽静,绿树成荫。阁东的清花空翠园,园内修竹婆娑,奇石临门,长廊花墙四围,端庄秀丽的翠微阁就玉立其中。翠微园,舒展飘逸,楹联满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