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

(Marco Polo, 1254~1324) 中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威尼斯商人尼柯罗·波罗之子。马可·波罗出生前不久,尼柯罗与其弟马菲奥启程往东方经商,至钦察汗国都城萨莱(今苏联俄罗斯共和国阿斯特拉罕附近)。回国途中,逢钦察汗别儿哥与伊利汗旭烈兀发生战争,因路不安宁,折向东行, 至不花刺(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留居约三年,遇旭烈兀派往元世祖忽必烈处的使臣路过,又随同东来,约于 1265 年抵上都。忽必烈接见了他们,详细询问欧洲情况,并决定派他们出使罗马教廷。1269 年,尼柯罗兄弟到达地中海东岸阿克拉城(Acre,今海法北),适逢教皇死,新教皇未立, 遂回威尼斯。此时马可已十五岁。1271 年夏,尼柯罗兄弟携马可同来元廷复命。他们到阿克拉见新任教皇格雷戈里十世,教皇派两名教士随同他们东行。

途中,二教士畏难不前,将教皇致忽必烈的书信和出使特许状委托给尼柯罗等。于是,尼柯罗和马可等三人取道伊利汗国境,经都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至波斯湾港口忽里模子,原拟走海道,后决定仍走陆路, 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越过巴达哈伤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元朝辖境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然后由南道继续东行,经斡端(今新疆和田)、罗布泊等地, 至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又经肃州(今甘肃酒泉)、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 (今甘肃武威)、宁夏(今宁夏银川)、天德军(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白塔)等地,于 1275 年到达上都。从此,他们侨居元朝十七年。

据马可自述,因他聪明谦慎,擅长辞令,并学会了蒙古语言和骑射,受到忽必烈的喜爱,故得以留仕元朝,多次奉命出使各地。借此,他游历了中国许多地方。他在《行纪》中,对大都、上都、京兆(今陕西西安)、成都、昆明、大理、济南、扬州、杭州、福州、泉州等数十个中国名城作了记述。他对当时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以及各地自然和社会面貌的描述,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如所述海都、乃颜之乱,阿合马被杀事件,元朝的两都制度,宫廷宴飨,大都、上都、镇江、杭州、泉州等地情况,都可以在汉文史料中得到证明。但也有夸大失实之处和千篇一律的倾向,这说明有些内容只是得自传闻。他自称曾奉大汗之命治理扬州三年,这一点目前还得不到可靠的印证。

马可及其父、叔久居中国后怀念故土,请求回国。1289 年,伊利汗阿鲁浑因元妃伯岳吾氏去世,派使者兀鲁■、阿必失呵、火者三人来元朝请求续娶其亡妻本部女子,忽必烈命原使者护送选定的伯岳吾氏贵族之女阔阔真去伊利汗国,马可等三人获准随行还家。当时正值西北诸王叛乱,陆路不安全, 他们由海路西行,约于 1291 年初从泉州启程,在海上航行了两年零两月, 备历艰险,始到达忽里模子。时阿鲁浑已死,其弟乞合都在位。1293 年夏, 使者奉乞合都之命,将阔阔真送到阿八哈耳,与阿鲁浑子合赞成婚。马可等

人从桃里寺动身回国,于 1295 年返抵威尼斯。

1296 年,马可在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他在狱中讲述游历东方的见闻,引起热那亚人极大兴趣,当局也因此给予优待。同狱小说家比萨人鲁思梯切诺将他口述内容笔录成旅行记一书,于 1298 年完成。同年夏, 威尼斯与热那亚议和,马可获释回家。这时,他已因游历东方而声名大著, 并成为大富翁。他于 1324 年去世,遗体葬在圣劳伦佐教堂。

马可·波罗旅行记的原稿是用中古法-意混合语写成,后经不断传抄, 并在传抄过程中被译成拉丁语、意大利各种方言和其他欧洲语言。原稿已佚,现存各种文字的抄本约一百四十种,其中以西班牙托莱多教会图书馆所存塞拉达(Zelada)拉丁文抄本最早、最完备,以巴黎国立图书馆所存B.N.fr.1116 抄本的文字最接近原稿,1477 年在纽伦堡出版的德文译本是此书最早的刊本。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已有各种文字的刊本一百二十种以上。

1938 年出版的摩勒和伯希和校订英译本被认为是最好的本子。此书之名,摩勒、伯希和本从塞拉达抄本原题作《寰宇记》(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他本或作《威尼斯市民马可·波罗的生活》、《威尼斯人马可·波罗阁下关于东方各国奇事之书》、《百万》等,通常只称为《马可·波罗行记》。中国先后出过四种汉文全译本,以冯承钧译本(《马可·波罗行记》,1935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流通最广。

马可·波罗的书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欧洲人了解亚洲和中国的主要依据之一。1375 年编绘的喀塔兰大地图,其中亚和东亚部分都取材于此书。从 15 世纪起,欧洲的航海家和探险家普遍受到它的影响,例如哥伦布即曾熟读此书,向东寻找日本国,就是促成他决心出航的一大因素。但也有不少人怀疑其真实性,甚至视之为异端邪说。19 世纪以来,经过各国学术界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人们公认此书在中世纪亚洲的地理、民族、风俗、物产、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1941 年,中国学者杨志玖从《经世大典·站赤》中找到了有关阿鲁浑所遣三使臣回国的记载,人名、时间都和马可·波罗所述相符。英国学者波义耳也从《史集》中找到了三使臣护送阔阔真到达伊利汗国的记载。于是,马可·波罗来华及其记述的真实性又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参考书目

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trans. by A. C. Moule and P.Pelliot, Vol.I,London,1938.

《马可·波罗行记》,冯承钧译本,中华书局,北京,1954。

杨志玖:《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文史杂志》1941 年第 1 卷 12 期, 重刊于《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 年第 3 期。

(黄时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