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一如既往

在 90 年代,比尔·盖茨的多媒体软件以其精妙的设计、简捷的操作和卓越的功能而盖世无双,成为世界多媒体软件中独树一帜的杰作。但比尔·盖茨以其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和客观的分析,认识到电脑市场远非就此风平浪静,微软公司丝毫不能高枕无忧,生死存亡的竞争时刻在进行,一流产品的宝座随时会倾覆。在电脑界,世界上多路英雄并没有在微软公司的声威之下偃旗息鼓、甘拜下风,相反,在这豪杰辈出的时代,威胁一天也没有消除。如称霸数据库软件天下的阿塔森特公司、从事网络工作站的 Novell 公司、以质量上乘和服务周到著称的 IBM 公司以及盛名不减当年的苹果公司,时刻都在向微软公司挑战。

比尔·盖茨也清楚地看到,在过去,计算机是独立进行工作,而多媒体计算机将会在网络上工作,这不仅意味着数据可以共享,而且软件也可以共享。那时候,人们将对分装在磁盘里的软件无所需求,只需从网络里调用即可。这对于微软公司来说,不啻是釜底抽薪,将构成致命的威胁。这对于软件行业来说是第二次革命。在第一次革命中脱颖而出的比尔·盖茨,在这第二次革命中还能够先声夺人吗?

从第一台电脑问世以来,计算机已经历了三次革命。从没有那一家公司能在这三次革命中连续保持两次领先。此起彼伏,各领风骚,这几乎成了计算机发展史上铁的规律。

但是,不!比尔·盖茨不相信这样的神话,他决心向世人表明,他有勇气而且有能力在连续两次革命中成为旗手和先驱。

首先,比尔·盖茨加强了技术上的改进和创新。

微软公司在视窗 95 上增加了联网功能,“微软网”也高速运转起来。比尔·盖茨十分清楚,实现了微机联网和开通了信息高速公路,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结构、经济手段、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把目光瞄准了银行、商行、工厂、学校、科研单位、家庭、甚至好莱坞。他创立的 IHS 互联家庭系统向全社会提供经典的文学原著、美术、摄影和影视佳作,甚至有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材料。

人们议论纷纷:“今后,或许儿童们在识字之前就离不开比尔·盖茨了。”

他加入了由娱乐界三巨头创建的 SKG 梦幻公司,为他的互联网络系统增加了不可胜数的娱乐内容。

他用视窗取代了 MS—DOS,而且希望进一步用“面向对象编程法”取代所有的软件开发。用这种方法,在 20 年后可使软件工业不再由人操作, 而由软件来自行生产新的软件。有人说,微软公司正在让数以百计的全球最优秀程序员,来从事最终将会葬送他们自己饭碗的工作。

其次,是比尔·盖茨具有那种无可比拟的干劲,那种富于挑战性、不知疲倦和事事背水一战的精神。这同时也成了微软公司最鲜明的个性。微软人决不允许无所事事。他们时时刻刻注视着“敌情”,哪怕一点风吹草动,也被认为是“追兵来了”。

只有锐意改革不断前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疏忽大意裹足不前,都可能招致淘汰。微软公司一位核心成员时时告诫他的属下:“我们离失败不过只有一步之遥。”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世界计算机软件市场确如一排排滔天巨浪,使许多名声显赫的大公司也在这浪涛中翻覆沉没。或许,只有微软公司那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警觉才能防患于未然。只有具有比尔·盖茨那过人的机敏、偏执的奋斗精神才能冲过巨浪,走向彼岸。

比尔·盖茨的不断追求与创新、坚毅不拔的工作作风,确实给微软公司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公司一名销售负责人说:“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也不要紧,我们要一直冲击、冲击、冲击下去,直到取得成功。”

时至 90 年代,微软公司遇到的阻力和麻烦到底有多大呢?

国内不少自由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认为,所谓“微软服务”,就是毫不掩饰地进行控制。他们试图从理论和法律的角度从根本上否认微软公司,而那些形形色色的竞争对手和商界人士则组成了联合战线,极力遏制微软公司对电脑界的垄断。

五花八门的政治力量打着“维护社会秩序”的旗号,竟将微软公司当做“不安定因素”加以限制。这与美国过去限制洛克菲勒财团的做法毫无二致。

美国是一个提倡自由竞争的国家,只要合乎法度,无论使用什么伎俩都可以容忍。但是,如果某个公司飞速发展,势不可挡,人们就怀疑它会产生垄断和控制,甚至担心它会以强凌弱,对别人进行鲸吞蚕食时, 真正的麻烦也就接踵而至了。

由于这种原因,微软公司一项总价值 20 亿美元的投标被联邦法院无情勾销。

更为叫人烦恼的是,微软公司正致力于 1995 年 8 月开通联网服务, 要把全世界的用户联系起来之际,却遭到了反垄断的指控。政府组织一批律师翻箱倒柜搜寻联机网络造成的问题,要对这一新科技成果“绳之以法”。

当然,对于所谓垄断的指控,比尔·盖茨予以坚决否认。不过,这只是他自己的认识。尽管其中一项诉讼在长达 5 年的周旋之后已经结束, 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事情并未就此了结。现在,那些对大资本一贯不抱信任态度的联邦法官,正把眼睛死死地盯着微软公司。

同时,在微软公司内部,开发台式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工作也不顺利。微软公司本来希望发行视窗 95,以赢得“最佳硬件支持”的称号,并为下一代计算机定下标准,然而,最终却并不是视窗 95 发行量的扩大,而

是招致人们无穷无尽的攻讦。人们仍然认为视窗 95 缺乏贯穿始终的设计思想,需要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统上拾遗补缺。微软公司已经宣布不久即将推出视窗 97,而且说它是一个不同的操作系统。如果那样,现在还有什么必要再去安装视窗 95 呢?

近来,微软同英特尔联盟一统天下的个人计算机世界,还面临 SUN、Oracle 等公司的 NC 的冲击。所谓 NC 就是网络电脑,它不配硬盘、光驱、软驱,而直接与网络服务器相联,所需程序直接在网络上获得。1996 年11 月初,硅谷网络技术先驱 SUN 公司在纽约率先宣布第一台真正的 NS— 爪哇工作站(JavaStation)问世,Oracle 公司也推出了廉价的 NC 系列, 其中最便宜的一种售价仅 300 美元。如果 NC 获得成功,那么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就连能否生存下去也是一个问题。

微软公司在 Internet 浏览器的开发上也慢人一步,落后于网景公司

的“导航者”软件,在这个领域短期内难以同网景公司分庭抗礼。微软公司准备在它的视窗 97 中加入网络浏览功能,以稳住视窗软件的广大用户。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平常为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大唱赞歌的记者,也转而津津乐道微软公司的各种失误、麻烦以及对它不利的法院判决。

比尔·盖茨本来想在视窗 95 中加入“微软联机网络”工作软件,这样就使这个软件的用户成为微软联机网络的成员。这本是一个极富想象力而且精彩备至的设计,却使微软公司的对手们怒火中烧。他们愤愤不平地打上门来,最后导致最高法院任命一个小组专门调查视窗软件。

麻烦纷呈,问题百出。

惊涛骇浪,方显出英雄本色。

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并不把这些意料之外的各种困扰看在眼里。他们仍然我行我素,四面出击。他们坚信,认为微软公司是一个超级垄断组织是毫无根据的,相反,正是微软公司的做法促进了竞争, 打开了局面。

比尔·盖茨指出:到 1993 年,全国已有 7 万多家独立的软件制造商,

生产出大量软件,这比 5 年前增加了两倍多。微软公司从不采取倾销方式排挤别人,或者在将他们挤出市场之后再提高价码以胁迫客户。

这种做法得到人们的认同,因为微软公司大都在不需要降价的时候降价,其他公司如果有气魄,同样也可以这么干。

比尔·盖茨敏锐地看到,在信息时代,必须控制住产品的标准,经济效益和公司权势才能得到最大的保证。因此,他通过提供标准系统软件,使财富和权力越来越大。

到90 年代中期,比尔·盖茨到底有多大的财力?到底有多大的权势? 正如《纽约时报》所说:“比尔掌握了进入千家万户的钥匙,他将

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用计算机厂商的标准来衡量,微软公司尚不算是最大的企业,但它却获取了最大的利润。

单以软件而言,苹果公司每销售 1 美元,利润为 3.3%,微软公司则为 25%。从某些方面来看,微软公司在计算机世界的影响,在美国是绝无仅有的。

世界上的个人电脑,绝大多数都必须与微软公司生产 MS—DOS、视窗及视窗—NT 等操作软件程序相匹配,否则它们将无法启动。而一些极其重要的应用程序,例如字处理、电子表格、档案管理、工作日程以及新型的全方位程序组合等,几乎全部是微软公司的一统天下。微软公司的个人电脑游戏软件可以逼真的模拟空战,长期以来畅销无阻,成了游戏软件中最受欢迎长销不衰的经典作品。而微软公司的 Encarta 电子百科辞典,销售速度也远远超过了不列颠大辞典。

微软公司的经营处于最佳状态,仅在 1994 年,公司的利润就达 50 亿美元。这超过了个人计算机其他软件厂商收入的总和。而销售总额则为 400 亿美元,这比那些规模比微软公司大 10 倍的厂商的销售额还多。

在全世界 49 个国家中,微软公司共雇佣了 16400 人,其中女性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在微软公司的各类雇员中,总共有上千人成了百万富翁,其

中财产在 10 亿元以上的大富豪也有好几名。比尔·盖茨本人的个人财富

1995 年便超过 100 亿美元,1996 年达到 185 亿美元,这使他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富翁。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他却是这类富翁中最年轻的一个。 20 多年前,两手空空的湖滨中学莘莘学子比尔·盖茨,心驰神往地

希望拥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财富和权势。在 20 多年后, 这些东西都一一如愿以偿了。成功与挫折、喜悦与艰辛、安乐与磨难、展望与忧虑,个中滋味,他已尝遍。他已走过了 20 多年艰苦攀登的历程, 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回头下望人寰处,群山尽览小于菟。然而他对于财富与权势反而并不怎么看重。他的目光所注视的,仍然是他的计算机软件事业,是他四周那些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他要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这根敏锐的神经,把自己同全世界更多的人联系起来。

所以,当《时代》杂志记者问他今后有何打算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一如既往。在未来的 10 年中,继续管理微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