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泡泡软件”

西蒙伊在 1981 年发表了他那鼓舞人心的“创收演讲”之后,微软公司在软件开发上大大增加了投入。他们除在字处理软件上取得成功之外,现在必须面对表格软件提出的严峻挑战。

当时的形势是很难令人乐观的:莲花软件公司董事局主席米奇·卡泼成了比尔·盖茨的心腹大患。这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企业家,在比尔·盖茨心目中,他的危险性已远远超过了开发出麦金托什软件的乔布斯。比尔·盖茨对他的 Lotus1-2-3 一直心有余悸。

因为 Lotus1-2-3 自从投入市场以来,已成为这位董事局主席手中的王牌。这套表格软件几乎占领了电子表格的整个市场,仅仅靠这套表格软件一项,莲花公司的收入就超过了微软公司的总收入。到 1986 年 6 月为止的财政年度中,莲花公司的销售收入为 2 亿美元,微软公司只有 1·4 亿美元。那时候,莲花公司在软件行业中稳居第一。

微软公司的决策人在 1981 年 9 月就进行过紧张的研讨,他们召开了一系列秘密会议,提出一个新的项目,誓欲一举摧毁 Lotus1-2-3 表格软件造成的致命威胁。他们决定开发一种最后定名为视窗的软件。

这一举措其实并非易事。当时,Lotus1-2-3 已经成为 IBM 个人计算机及其兼容机表格软件的标准,很难轻易撼动,因此,比尔·盖茨不敢怠慢,他多次亲自参与布置。

所谓视窗,就是把 MS-DOS 复杂繁琐的以字符为基础的操作,改为简明的以直观的图形界面为基础的操作。

人们发现,尽管颇具特色的软件时有推出,但这些软件却各行其是, 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方式。如果你花很大力气学会了使用“文字之星”, 转而使用多计划软件或 Lokusl1-2-3 等其他软件时,你在“文字之星” 上 获 得 的 经 验 就 完 全 派 不 上 用 128 场。它们虽然都是字处理软件,在操作上却各有一套。如果你使用的打印机不一样,就得安装不同的驱动程序,才能打出正常的字样。在配备

显示器时也有同样的要求。如此一来,使用一个软件就还得同时使用附带的许多磁盘,来适应各不相同的打印机和显示器。

比尔·盖茨打算在 MS-DOS 和各应用软件之间,增加一个记录有显示器和打印机型号的接口管理软件,各应用软件就可以不必直接同操作系统打交道,而只须通过接口管理软件设置显示器和打印机。所有的应用软件都在统一的接口下运行,这样,使用者将感到非常省事方便。

这不仅是微软公司早就形成的构想,也是其他许多公司梦寐以求的目标。可惜无数人在经过多年的尝试之后,竟然无一成功。微软公司知道,要使自己在软件市场上技压群雄,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这个构想上有所突破。

比尔·盖茨为这个软件的编制人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其中包括必须使用图像模式、下拉式菜单及对话箱、屏幕上所见即打印出所得等等。

但是这个软件暂时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他要求大家为这个软件取一个名字。5 月,有人提出用“微软桌面”(Mi-crosoftDesktop)这个说法,但是,微软公司最终采取了汉森的提议。汉森说:“微软不应选用那些技术性过强的名称,而应让用户感觉亲切、方便和友好,因此, 我建议使用 Windows 这个词儿。”Windows 就是窗户的意图,它表示各种功能在计算机屏幕上以打开一个个窗户的形式显示。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最后决定把这个软件定名为“微软视窗”(MicrosoftWindows)。

1983 年 1 月,在一次个人计算机会议上,比尔·盖茨向与会者暗示了微软公司正在开发的这种新软件。

这是一项艰巨的创新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仍是进展甚微。当然,这并不是微软的研究人员无能,开发新的视窗软件确非易事。当时, 个人计算机的内存只有 256K,而视窗需要的内存却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在个人计算机里,微处理器速度太慢,如果用常规方式显示图形,速度会慢得叫人无法容忍。同时,视窗软件包含的内容之多,涉及范围之广, 复杂程度之高,都是 MS—DOS 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这个时期,其他许多公司也都产生了同微软公司一样的构想,正在加紧开发类似的软件。对微软公司最大的威胁来自 IBM 公司。这家公司打算逐渐摆脱依靠其他公司提供软件的被动局面,而在软件市场上也成为执牛耳者。这一次,比尔·盖茨对 IBM 公司在战略上采取了孤立政策。他向与 IBM 公司有兼容产品的康柏、泽尼特、坦迪等公司陈明厉害, 希望他们防止 IBM 在标准件开发上进行垄断,而支持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这个作法虽然引起一些人不满,说是机会主义行为,但仍然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 月,有一家公司突然宣布它开发的一种类似视窗的软件已经投放

市场,最初的 3 万套定货正陆续送到用户手中。另有一家新的软件公司也推出一种名叫 DESQ 的软件,其功能形式都与视窗类同。而在此前很久, 市场上就已经有一个也是视窗类的软件 Vision 在广泛流行。比尔·盖茨心急如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他寄予一举夺冠希望的微软视窗却迟迟不能问世,眼看微软公司就要在这新的一轮竞争中败北,不仅将名誉扫地,而且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面临着化为乌有的危险。

这一次,他铤而走险了。

他采用了商业上虚张声势的作法,于 11 月 10 日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包容 DOS 的图形接口”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而且断言一年之后,90%以上使用 MS-DOS 的计算机都能够使用视窗。视窗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应用程序,它只是安装在操作系统中的一个环境。有了视窗,用户就可以将他们的程序安装到任何计算机上而不会发生不兼容的问题。

微软公司也确实获得了如莲花公司等不少著名软件公司的支持,使他们的软件能够在视窗下运行。微软公司还宣布它将修改自己的多计划软件和字处理软件,以适应视窗的要求。

微软公司大有控制个人计算机环境附件市场的意思,取 IBM 公司而代之。

可是,开发如此巨大而复杂的软件,微软公司还是第一次,比尔·盖茨他们没有估计到这项工作竟是困难重重,一波三折,险象丛生。

微软公司原定的出台时间 1983 年年底已近在咫尺,公司只得无可奈何地宣布,将交货时间推迟到次年的第一季度。

微软公司曾经宣称“我们出售的是诺言”,现在这种失信于人的作法,对于公司,特别是对于比尔·盖茨本人,实在是有失体面。

不过更叫人扫兴的事还在后面。

到了 1984 年 2 月,大大小小的硬、软件公司的大约 300 余名代表, 按约赶赴西雅图,参加微软公司举办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研讨会。人们满以为可以弄到有关视窗的资料,一睹视窗软件的风采。不料这次会议却叫人们大失所望——微软公司没有拿出任何像样的技术资料,而且宣布供货时间还得延后——推迟到 5 月份。

人们终于眼巴巴地望到了 5 月,微软公司的销售经理们也终于露面。他们一一拜访各家用户公司,红着脸向他们道歉说:“请诸位再等一等, 最迟 8 月吧,我们一定把软件装在你们的机器上。”他们对这次的延期解释说,一部分试用者要求进一步修改,尤其是屏幕显示格式要改。

三番五次的食言,一再出现的推迟,使人们对视窗失去了信心,他们反倒不那么着急了。

他们一边等着 8 月份瞧视窗的笑话,一边把目光和希望投向了生产Vision 的可视公司。

幸而可视公司这时也出现了危机,不然微软的日子真有点难熬了。可视公司曾经投资上千万元,花费 3 年时间来改进它的 Vision 软

件,并且把软件从头到尾改写了 3 遍,但推向市场后用户的反应却很冷淡。这是因为 VIsion 是一个封闭性系统,好些著名的软件包括 Lotus1- 2-3 数据库都不能在它的环境下运行。可视公司总裁见销势不好,决定将

售价从 495 美元降至 95 美元,但这一举措仍然无法挽回销售上的颓势。可视公司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最后竟然不能摆脱困境,终至破产。

IBM 公司这时也推出一个软件,虽然有鼠标及部分图像的功能,但基本上仍是传统的字处理模式,没有多大新意。它对这个软件大肆宣扬一阵,推出之后却没有受到预期的热烈欢迎。使用过它的人发表意见,说它占用内存太多,而且 DOS 指令不全。而另一家公司的 DESQ 则因使用太复杂而未能博得顾客的青睐。数字研究公司开发了一套 GEM 软件,与视

窗的创意颇为接近,也因一次只能运行一套而不是几套应用程序,没有引起顾客的注意。

于是,人们仍旧引颈以待,盼着微软公司的视窗问世。

微软公司许诺的 8 月很快到了,比尔·盖茨仍旧拿不出他的视窗。他面对新闻记者们的追踪质询无可奉答。于是,传媒给视窗取了个令人难堪的绰号:“泡泡软件”,以挖苦微软公司在许诺上的胆大妄为。记者们写出一篇篇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的文章,对比尔·盖茨大加讽刺。 “要是你想当比尔·盖茨那样的亿万富翁,只须像他一样吹出一个

又一个气球似的大泡泡就行。” “微软公司演出的是世界上最长的肥皂剧,充满悬念,叫你永远也

看不完。”

“比尔·盖茨这小子魔术师般吹出一个比一个更大的肥皂泡,而大多数人却还眼巴巴地期待着下一个。”

不过,此时颇有自知之明的比尔·盖茨悟出了一个道理:行政管理经验是他的弱项,他必须千方百计寻求一位合适的总裁,才能力挽狂澜, 扶视窗的开发工作,而自己宁可退居董事长之职。

微软公司决定由刚聘用不久的琼·谢利出任第二任总裁,这显示出公司在用人之道上的强大威力。

琼·谢利对视窗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这项开发工作之所以进展迟缓,除了技术难关之外,主要问题还在于管理和组织上的混乱无序。谢利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对研制组做了彻底调整。把它分成几个部门,交给鲍默尔等人总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让比尔·盖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在非常抽象的层次上考虑软件的总体构架和发展方向。谢利还更换了视窗的产品经理,把老资格的微软程序设计高手孔森调到视窗研制小组,并由他负责图形界面的设计。

孔森在软件开发设计上已是老手。他原来是西雅图的高中学生,因为哥哥购买了一台苹果机,从而开始迷上电脑。在微软公司迁到比尔·盖茨家乡的时候,他毛遂自荐,到公司担任程序设计员,曾为公司开发出编辑器和转换卡等热门产品,在开发 MS-DOS 时,他也立下汗马功劳。孔森加入视窗开发小组之后,使攻关队伍的实力得到大大加强。

谢利把研制组的工作重新布置完毕之后,微软公司最后许诺的 8 月份早已过去。公司这时仍然认为他们有可能在两个月之后推出这个人们望断秋水的软件。然而到了 10 月,他们只好再宣布这个软件的上市日期

为 1985 年 6 月。新任命的视窗产品经理奥·尼古拉面对新闻界的诘问,

解释说微软公司对 8086 微处理器的能力估计过高,而视窗又需要很大的内存,否则运行速度就太慢,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微软公司不得不对这个软件的一部分重新设计。

新闻界一片聒噪。

有人说微软公司第一次犯了战略性错误,有人怀疑这个尚未露面的视窗是否有用,认为它只能给使用者带来麻烦,预言它永远出不来。《信息世界》杂志甚至称它为“泡沫件”,意思是这个软件只能引得你望眼欲穿,而最终不露真容。

有 10 多家公司原计划生产与视窗配套的应用软件,也只好放一放

了。

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比尔·盖茨也不再许什么愿:反正新闻界已说得不少了,就索性让他们去说个够吧。

视窗软件的开发工作,现在是作为微软公司的头等大事来抓,软件设计和程序调试人员已增加至 30 人,程序员们的工作几乎已达到疯狂的状态。后来孔森回忆道:“那时候我们研制组人员全力以赴,开足马力, 几乎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一位做测试工作的程序员甚至把睡袋搬进了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傻乎乎地等着每个程序编写结束,以便分秒必争地做完测试工作。他因此而得到一个“疯子”的绰号。照尼尔·孔森后来的说法就是:“全体人员都在流血流汗,拼命争取完成这项任务。”

一天早上,比尔·盖茨审核已经编完的软件时,突然发现一处差错, 他猛地一拍桌子,勃然大怒。

“鲍默尔!鲍默尔在哪里?”

比尔·盖茨大声嚷嚷着,鲍默尔应声来到,他手里正端着盘子,在吃早餐。

“你还吃得下饭吗?”比尔·盖茨指着他的桌子大声骂道,“怎么会出了差错?我得警告你,年底前不能顺利完成工作,交不出货来,你们通通得卷起铺盖滚蛋!”

鲍默尔从来没有见过比尔·盖茨如此大动肝火。他赶紧把早餐放到一边,将刚刚睡下的程序员们一一叫醒,满面愁云地警告他们说:“必须再次进行检测,不能出任何一点差错,否则我们都会被比尔炒了鱿鱼!”

视窗软件的开发工作极度紧张,人们如果缺乏必要的休息和娱乐, 生活这根绷得紧紧的弦简直就会当的一声断掉。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以孔森为首的一群程序员不得不苦中寻乐,尽可能地放松一下,开开心。在编排视窗程序的空挡,他们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法来。有时候,他们到厨房去作两个化学实验;有时候又用砂糖和硝石混合起来制造小型炸弹和火箭,向窗外投掷;有一次,他们为了制造一枚“重磅炸弹”, 把厨房炸得烟雾弥漫;有时候,他们把吉他偷偷带进实验室,在万籁俱寂的午夜时分高声演奏爵士乐,甚至把警察也招惹来了,一旦警察离去, 孔森便笑着对伙伴们说:“真像又回到大学念书时的快乐时期了!”

紧张而缜密的工作使视窗开发取得了杰出的成果,视窗小组的天才设计思想在这套软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套程序的 85%是用 C 语言编写的,其余关键部分则直接使用汇编语言编写。人们事后对视窗软件开发的时间进行统计时,发现一共花去了 11 万个工时。

这套软件是“窗口”,它体现了典型的微软风格,一改其他软件将各种文件交叠排列的方式,仿佛把各种档案材料整整齐齐地放在桌面上,看起来井然有序。程序员们还仿照“麦金托什”电脑,编写了书写器和画笔程序,还为它增添了日历、计算器、名片管理等常用小工具, 使视窗的功能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

视窗的开发,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 1985 年 5 月的春季计算机展销会上,比尔·盖茨展示了他的演示版视窗软件,向成千上万的用户表演了用鼠标和键盘打开或关闭“窗口” 的效果。他同时宣布,视窗 1·0 版软件标价仅为 95 美元。一个月后,6

月 28 日,微软公司向部分用户提供了视窗软件的测试版。几星期后,它又向新闻界赠送了评估拷贝。这些作法的用意是向用户收集使用意见, 获得来自各界的反应。1985 年 11 月,这套软件正式上市。

  1. 月 21

    日,公司举行气氛热烈的盛大集会,庆祝这个最长的开发周期胜利结束。许多挖苦过微软公司的杂志记者也应邀到场。那个称微软视窗为“泡沫件”的《信息世界》杂志向比尔·盖茨颁发了“金泡沫件奖”。鲍默尔风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视窗艰苦的开发过程和新闻界对此的种种报道和评论,还讲了比尔·盖茨如何因焦急而失去耐心,对他破口大骂的细节。最后,他唱起一首歌,大家也合着唱起来。比尔·盖茨则对他的图像接口高谈阔论。在集会结束时,微软公司向每个来宾赠送了一套视窗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