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意识

70 年代是美国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行业蓬勃发展的年代,大有群雄

争霸,各领一代风骚的气势。尤其在 70 年代后期,“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新牌微型机问世”。但是也可以想象,在成功者辈出的同时,又有多少英雄落荒。前面提到的罗伯茨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就是落荒者之一,它生产的阿尔塔计算机质量上不去,公司在强手如林的角逐中败北, 最后被佩特克公司收买。而佩特克公司不久也奄奄一息。后起之秀的IMSAI 公司意欲生产更专业化的计算机以赢得市场,但仍然因质量方面的原因而美梦难圆,最后也几乎弄到破产的地步。这给微软公司也带来一些损失,因为 IMSAI 同微软公司签订了转让 FORTRAN 语言软件专利的协定,IMSAI 倒闭,微软公司也就得不到这笔款项了。1977 年,终于出现了坦迪克公司的 TRS-80 型计算机、科莫多公司的 PET 型计算机和苹果公司的苹果二号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在性能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的产品,销售量当然也就扶摇直上,TRS-80 型计算机上市一个月就卖出一万台;PET 于 1977 年在第一届西海岸计算机交易会上大获成功;苹果二号机不仅质量优异,使用方便,而且具备了磁盘驱动器,很快成为热门产品。微软公司先后为这些机器开发了先进的 BASIC 语言。

但是,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各公司为了求新和保持自己的特色,都独自采取一套操作系统。软件公司不得不投其所好,为它们编制形形色色的软件。这些软件花费大量精力编制出来,销售量却不大,因为它们的实用范围太有限。

这时,西雅图人,也是比尔的老熟人加里·基尔代尔教授,为英特尔公司的 8080 微处理器编制了一套叫做 CP/M 的微机控制程序,所有用8080 微处理器的计算机都可以使用这个操作系统。于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好几十家公司都采用了这套操作系统,这使基尔代尔一年的收入超过 6 万美元。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看准了 CP/M 的前景,他们知道这个操作系统最终将成为一个标准。他们在研制开发他们的 FORTRAN 和 COBOL 时, 就选择了这个系统,使他们的程序可以为许多计算机采用,因此他们的软件销路不错。

1977 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达到 50 万美元。

到了 1978 年,微软公司已经在微机语言上占了统治地位,他们的BASIC 已推出第 5 版,逐渐被人们公认为标准件。年底,公司的赢利突破100 万美元,已有 13 名雇员。

许多国家或政府都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为一些技术设置规范,使它具有通用性,这就叫做法定标准,具有法律的效力。

但是,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不一定就是市场上习以为常的标准。比如,一般人想当然地以为,英文打字机和电脑的键盘设置,一定是百余年来经过无数次改进,根据各字母的使用率确定下来的,应该是十分科学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它的键盘设置是开始的时候随意定下的, 但是由于已被社会确认,也就成了一种事实标准。同样的情况也见于钟表指针的走向。

由于市场变化多端,事实标准必然随经济机制变化而变化,当有更好更先进的东西问世的时候,事实标准就自然改变。比如,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使用电子管的家用电器,因为它们被后来的半导体器件挤出了市场;电唱机十年前还是“音乐中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在已经难寻踪迹,而且所有唱片公司都已转产——这套相当成熟的技术几年间就被无情淘汰,而由现在的激光唱机完全取代。

比尔·盖茨对事实标准有很深的认识。他说:“事实标准常常通过经济机制在市场上发生变化,这种经济机制与推动商业成果的正向螺旋十分相似,它使一个成功推动另一个成功。这一概念叫做正反馈,它说明事实标准为什么常常出现在人们寻求兼容性的时候。”

那么,如何才能产生正反馈循环呢?比尔·盖茨认为事情非常简单, “只要有一种稍微优于对手的做法”就行了。而在高技术产品中,实现兼容性就是最有效的做法,既可以生产大量的产品,成本却不一定会有多大增加。

他举了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录像机的制式之战。从技术上说,当

时的 BETA 制式更为出色。但是,使用这种制式,一盘录像带只能录制一个小时,无法录下一场电影或一场足球赛;而用 VHS 制式,则一盘磁带可以录 3 个小时。比较起录像的质量来,当时一般的用户更关心的是带子的容量。因此,JVC 公司开发了 VHS 标准,并容许其他录像机生产厂以低廉的许可费使用这一标准。于是,VHS 制式的录像机大量生产出来,VHS 制式的录像带也随之占领了市场;人们自然就习以为常地认为 VHS 制式是一种恒久的标准,而愿意多收藏 VHS 制式的带子。生产厂家便加倍生产,使它逐渐占领了市场。1983 年,当 VHS 制式磁带开始逐渐被确立为标准的时候,它在美国的销售量也随之开始剧增,当年就比前一年增加50%,为 950 多万盒;1984 年,销量达到 2200 万盒;至 1987 年,该数字升至 1.1 亿盒。至此,VHS 录像机便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任。而与 JVC 公司同时起步的 SONY 公司曾使用 BETA 制式,由于这种制式对用户不太有利,就逐渐被冷落下来,最终导致彻底失败。比尔·盖茨说:“VHS 是正向反馈循环的受益者”。他还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一种新技术接受水平的数量变化,能够导致技术作用本身的质量变化”。

他还举了激光唱机为例,来说明配套软件对于建立标准的重大作用。他说,这种唱机刚问世的时候,销量不多,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更多的音乐曲目可供使用。后来,当激光唱片大量涌入市场之后,激光唱机的优越性就充分显露出来,很快取代了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机械唱机。

比尔·盖茨深刻认识到,“计算机对其用户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的质量和可供计算机使用的各种应用软件。”

他希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公司,但是,既然与罗伯茨已经毫无关系, 他们就没有必要继续留在阿尔伯克基。有人建议比尔·盖茨把公司迁往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那是一个高技术公司密集的地方,是许多著名计算机公司的诞生之地,对于微软公司今后的发展,应是大有好处的。

但是,保罗·艾伦却希望公司迁回西雅图。他说:“我们的公司正在发展之中,需要大量人才,阿尔伯克基地处沙漠中心,我们很难说服人们到这个地方来工作。⋯⋯我们都是西雅图人,在沙漠中呆的时间长了,谁不想看看绿树和流水呢?我想,要招募人们到西雅图去工作,应是没有问题的,那可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好地方啊!”

1978 年夏天,比尔·盖茨终于决定将微软公司迁往自己的家乡西雅图。

卢宝问他:“比尔,你为什么要离开阿尔伯克基呢?”

他回答说:“我要回到西雅图去,因为那里有我的朋友,那里还有水!”

他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滑水运动给他带来的快乐了。

他希望卢宝也能去西雅图,同他们在一起。但是卢宝的家在阿尔伯克基,她不能离开丈夫和孩子,随公司一道西迁。于是比尔告诉她:“只要你回来,我这里永远会有你的工作位置。”

微软公司在西雅图郊区国家银行大厦 8 楼租了几间房子作为办公室。1979 年 1 月正式在新址营业。

在西雅图有闻名全球的波音公司,有好几所名牌大学,他们有机会雇佣到优秀的软件编写人才。保罗·艾伦说:“在雇佣人员时,我们不怎么看重学历和背景。我们只想雇佣热爱程序编制工作的人。同热忱和

编程的才能相比,资格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