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应修自中国

——詹天佑

从北京通往内蒙古的铁路,经过八达岭的青龙桥车站时可以看到巍然屹立着的铜像。铜像的面容沉毅而安祥,目光眺望远方象征中华民族雄伟气魄的万里长城。他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1861 年,詹天佑出生在广东南海(今广州)一个没落茶商的家庭。他小时候正是清朝开始兴办洋务的时代。1870 年,洋务派官僚曾国藩为了培养洋务人才,计划招收一批幼童,用官费送往美国留学。消息传来,福建、广东一带家境不太好的人家,都送孩子去应考。詹天佑考中了,1872 年和其他孩子共 30 人,动身前往美国。

詹天佑 12 岁到美国,一住 10 年,由小学而中学,最后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毕业。他学得刻苦,成绩相当好,毕业时数学考试得了第一名。

1881 年,詹天佑学成回国。轮船乘风破浪在大海里航行,他倚着栏杆, 仰望翱翔的海鸥扑击海浪的雄姿。他的心飞得更远,早已飞回了太平洋彼岸的祖国。在 10 年留学生活中,他目睹美国烟囱林立的工厂,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对比之下,深深感到祖国的落后。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发奋地学习科学技术,正是为了学成一身技艺,好回来报效祖国。

詹天佑和他的同学回到中国时,曾国藩已死,掌握清朝军事,外交大权的,是另一个洋务派官僚北洋大臣李鸿章。李鸿章打着“自强”、“新政” 的幌子,虽然也办电报、电灯、轮船、铁路,但他更关心的是买军火,办海军,扩充自己的实力。因此,詹天佑到天津北洋大臣衙门报到后,却被派去福州船政局水师学堂,学海船驾驶。

在国外学习土木建筑的詹天佑,现在要改行学海船驾驶,几年的功夫白费了,感到很是伤心。但他还是去了,而且学得很用功,一年以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福建海军军舰上当驾驶官。1884 年,他还参加过中法海战。福建海军在中法战争中被打垮。詹天佑转到天津、福州、广州各处海陆军学堂去教书。

詹天佑回国后,就这样度过了 7 年。1887 年,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准备修筑从唐山到天津的铁路。他得到老同学的推荐,到公司当上了一名工程师。为祖国兴修铁路,改变南船北马的落后交通状况,是他多年的愿望。这时,他的心情激动不已。

中国铁路公司的资金 100 万银两,是从英国汇丰银行借来的,因此这个公司受到英国的控制,总工程师是英国人金达。詹天佑被派去指挥塘沽、天津之间的铺轨工程。他只用了 80 天时间,就完成任务,初步表现出才能。

1888 年 9 月 5 日,唐山、天津铁路全线通车后,李鸿章决定把它继续展修,西到通州(今北京附近的通县),东出山海关,称为“关内外铁路”。金达妒忌詹天佑的才能,故意把他留在天津公司里,不让他去工地。1890

年,铁路向东修筑到滦河河岸时,遇到了困难。滦河涨水时,水流湍急,很难打桩。金达先后请了英国的、日本的、德国的工程师来承担,都一一失败了。眼看交工期限将到,最后他不得已才决定把詹天佑招来。

詹天佑仔细分析了外国工程师用过的的办法,研究了滦河河床的地质, 又认真作了测量和调查。最后决定改换地点,采用中国传统的造桥方法,配合必要的机械,终于把桥桩打了下去,顺利完成了滦河大桥工程,使那些自

命不凡的外国工程师感到惊讶。

1894 年,铁路筑出山海关,向东北延伸。正当这时,甲午战争爆发,关内外铁路工程被迫停顿下来。詹天佑怀着十分痛苦的心情,每天坐着压道车到各地巡查。他热爱每一寸铁路,每一座桥梁,简直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儿女。

《马关条约》签订后,铁路得以继续修建。但 1899 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后, 八国联军开到中国进行镇压。他们杀人放火,还强占铁路运兵,关内外铁路又被英国军队占领。直到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下去,清朝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英国军队才从关内外铁路撤退。但是,英国强迫清朝政府承认,这条铁路在必要时得替英国运兵,铁路的财政和人事也要受他们支配。詹天佑这才明白,外国侵略者抢着要在中国修筑铁路的原因所在。

1900 年以后,中国人提出了自己修筑铁路的要求,清朝政府也设立了“铁路矿务总局”,准备拨用关内外铁路的一部分余利,来兴建从北京通往张家口的京张铁路。

因为关内外铁路是向英国人借钱修筑的,英国这时就提出,新修京张铁路,必须聘用英国工程师。帝俄公使立刻抗议,说根据过去签订的条约,中国长城以北的铁路,不能由第三国承修,新路只能由俄国人包修。两国为此相持不下,争吵了一年多,最后才达成协议,如果中国用本国的经费和工程师兴修京张铁路,“两国可以不必帮助”。他们以为这样一来京张铁路必然无法动工,即使动工也定会中途失败,将不得不向他们求援。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决定由中国人自己来承担兴修京张铁路的任务。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一些外国人听了,公开讥讽说:“建筑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怕还没出世呢!”

1905 年,詹天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着手勘测线

路。他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从北京到张家口,全程 200 多公里,中间横亘

着崇山峻岭。最高的关沟地带,共有 20 多公里,包括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处比一处高,以八达岭为最高峰。这一带尽是悬崖峭壁,坡度极陡。詹天佑背上标杆、经纬仪,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夜以继日地奔走在深

山野地。塞外常是风沙满天,吹得人睁不开眼,稍一不慎就会率进万丈深谷。詹天佑先后勘测了三条线路,为了寻找一条最好的线路,他来回奔走,白天测量,晚上在帐逢中就着灯火绘图,一遍又一遍地复勘定线。他常提醒助手们说:“诸位可曾想到,你们肩上的责任多么重大!”他还告诫年青人:“工程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草率,‘大概’、‘差不多’这类字眼,是不允许出自我们工程技术人员之口的!”他的认真负责精神,鼓舞着人们同心协力,精神百倍地工作。

12 月中旬,工程开始了。随着工程的进展,困难也迎面而来:由于缺乏机械、轻轨,一切工作都靠人力;沿途许多皇亲贵族的墓地,大都不让通过, 得向权门奔走呼吁;英国汇丰银行有时还故意拖延工款,使经费接济不上⋯⋯

詹天佑若心焦虑,排除万难,一寸一寸地把工程推向前进。铁路筑过南口以后,共有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处隧道,总长度 1645 米。这是全部工程成败的关键。詹天佑下定了决心,一天不打通居庸关、八达岭的隧道,就一天不回北京。

居庸关山高岩厚,施工十分困难。为了加快开凿进度,詹天佑采取以南北两端向中心对凿的方法。但是,人力凿山,进度很慢,詹天佑又大胆地提

出炸开岩石的办法。用炸药开山,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首创,施工进度果然加快了。隧道越凿越深,凿到几十米时,洞里哗哗地流出泉水来,工人们半身都浸泡在泥水里。因为没有抽水机,詹天佑从早到晚带头向洞外挑水,和工人吃住一起,常常半个月不离开工地一步。

居庸关隧道打通了,接着又要开凿八达岭隧道。这个隧道是居庸关隧道的 3 倍长,这样长的隧道,南北对凿是不容易对准的。为了加快工程进度, 詹天佑又研究出一种凿竖井的开凿方法。即从隧道中点的山顶先凿开一个洞,直往下凿。凿到应有的深度后,再分开向两头凿去。这样可以有 4 个工作面同时开凿,也不会凿偏了。工人们的热情都很高,没有多少天,这条全长 1145 米,在当时世界上还是少有的长隧道终于开凿成功。

两大艰险工程竣工后,其余石佛寺、五桂头两处隧道,也跟着顺利完成。这时还有最后一道难题有待于解决,就是从南口到八达岭地势太陡,铁

路虽然筑成,火车却上不去。詹天佑在线路上奔走,和工人们商量,向老乡们请教,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在南口与八达岭之间的青龙桥附近,把铁路筑成人字形。火车上下坡不必直走,有了个喘息,停步的地方,坡度减小了,行车的危险也减小了。他又设计了一个特别大的火车头,当火车上山的时候,先用这车头在后面推,一直推到人字形铁路的顶点,然后转身拉着列车往上爬,一直爬到山顶。

由于詹天佑认真勘测,精心设计,亲身在工地指挥和参加施工,京张铁路的工程进展迅速。到 1909 年 7 月 4 日,就全线铺轨完工。工程进行时,许多外国工程师在一旁冷眼相看,不相信中国人能自己完成这样艰巨的工程。他们曾嘲讽说詹天佑不自量力,甚至说:“不过白花几个钱罢!”有人还不怀好意地来工地张望,巴望工程早点失败,好来抢先接手。金达也亲自来过。现在工程终于顺利竣工了,着实叫他们吃惊不小!

10 月 2 日,在南口举行盛大的通车典礼。这条原计划要用 6 年时间完成

的工程,只用了 4 年,还节省了 28 万两银子的工程费用。詹天佑的这一卓越成就,确是为中国人争了光。

京张铁路修筑完成后,詹天佑建议再把它向内蒙古延长。但清朝政府这时已腐败、衰弱到了极点,再也没有力量举办这样大的事业了。

这时,商办的粤汉铁路正在酝酿,詹天佑被聘为总工程师。1910 年,他南下广东,就任这一职务。到 1919 年 4 月 24 日,他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一直都在为中国铁路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1922 年,人们在青龙桥车站为詹天佑建立了一座全身铜像,纪念这位爱国工程师的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