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袁讨

数月来,比真枪实弹更惊心动魂的智斗,加上万里辗转跋涉的辛劳,长期的喉头结核,使蔡锷本来削瘦的身体,更加赢弱。当朱德再一次看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时,只见他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眼还闪闪发光,声音很微弱,必须极留心才能听得清。蔡锷虽发音困难,但“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象宝剑。”

蔡锷回到云南,不顾虚弱病重的身体,不及休养,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起义准备工作。他统一了各派力量,并说服了老部下、云南将军唐继尧参加起义。蔡锷抵昆明的前 6 天(12 月 13 日),袁世凯已宣布接受帝制,反袁起

义便刻不容缓了。蔡锷于 12 月 20 日、22 日召开了两天紧急会议,决定先礼后兵。23 日,以云南都督与巡按使的名义,通电袁世凯,现令其取消帝制, 诛除祸首,并限他 24 小时内答复。袁世凯假装糊涂,电询此电真伪。蔡锷不

与袁世凯周旋,于 25 日在昆明护国寺宣告云南独立,组成维护共和政体、反对复辟帝制的“护国军”,向全国各省通电讨袁。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出发四川,进图湘、鄂;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出发广西,进图粤、赣;唐继尧任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护国寺首倡“护国”的消息一传出, 昆明各界人民顿时欢声雷动,全市游行,高呼“打倒袁世凯”,“拥护共和” 的口号,在群众箪食壶浆的欢送下,护国军庄严出师。

袁世凯获悉云南独立和护国军大举向四川进攻的消息,十分惊慌,立即任命曹琨为总司令,张敬尧为第二路军司令,率兵入川,企图阻止护国军的进攻。

讨袁战争开始时,云南仅有兵力 2.2 万人。蔡锷率领的 4 个梯团,不过3130 人,且大部是二等以下的兵。而四川驻扎的,是袁世凯最精锐的部队,

粮饷充足,仅川南就有 4 个师。袁世凯陆续派出不下 8.2 万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蔡锷清醒地估计了敌我情势,在军事指挥上,注重山地战、近战, 发挥士气优势,以少胜多。他对胜利充满信心,指出:“弥月来周游万里, 细察各处情形,多为始愿所不及。综言之,人心团结,气象发皇。”

1916 年 2 月,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宣布反袁独立,率 5000 人马与蔡

锷主力部队汇合,决战川南 4 个师(约 2 万人)于纳溪、永宁(今叙永)、

沪州一带。这就是著名的“叙沪之战”。从 2 月初到 3 月中旬的 40 多天里,

纳溪三易其手,叙府得而复失,这是迄 1916 年中国自从用枪炮作战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总司令蔡锷虽身患重病,却身先士卒,在纳溪第一线指挥作战。出师时带的粮饷和弹药用完了,兵士伤亡惨重,蔡锷一封封电报,向留守云南的唐继尧告急求援。但唐继尧反袁的目的,并非“护国”,而是在于保存云南实力,竟无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补充和支援。由于子弹告罄,迎战最悍顽的第七师时,虽然稳操胜券,却不能一鼓作气加以全歼,眼看着被打垮的敌人从手中逃走。怎不令总司令蔡锷怅然长叹!

尽管战局几乎陷入绝境,蔡锷并没有丧失信心,他用自己的榜样力量鼓起士气,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作战。他每日睡觉不到 3 小时,吃的饭一半米一半砂硬吞。士兵们在主帅的革命精神感染下,虽然衣衫褴褛,半饥不饱, 但没有一个人想退却,在极艰难的沪州前线坚持下来了。将士的同仇敌忾, 激起了蔡锷的澎湃诗情,他不禁挥毫赋诗:

蜀道崎岖也可行,人心奸险最难平。挥刀杀贼男儿事,指日观兵白旁城。

3 月 15 日,广西宣告反袁独立,打乱了袁世凯阻击护国军的作战部署。形势好转,四川前线的护国军大为振奋,立即转入反攻。3 月 17 日,蔡锷再次下令进攻,不到几天就攻占了江安、南溪等县。北洋军在护国军的打击下, 死伤惨重,全线崩溃。这时,全国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袁运动,袁世凯在各派反对势力的压力下,被迫于 3 月 22 日宣布撤消帝制,并委派徐世昌、黎元洪等与护国军谈判。蔡锷表示:要么袁世凯退位而安天下,要么将护国战争打下去,二者必居其一。3 月 31 日,蔡锷同意停战要求之后,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告独立。袁世凯的一些心腹,如四川的陈宦、湖南的汤芗铭也纷纷宣布与袁世凯脱离关系。1916 年 6 月 6 日,袁世凯做完了皇帝梦,在

一片唾骂声中一命呜乎。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署民政长。在四川半年多的艰苦转战,使蔡锷的喉病恶化,声带嘶哑。部下要他静心养病, 他地却用微弱的的声音说:“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现在做的事,可能会决定西南乃至全国的命运,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在床上休养不到两周, 蔡锷便坚持去成都赴任。到任后,喉间肿痛更甚,饮食难以下咽,伴以连续高烧,医生诊断他的喉头结核已至晚期,只有去上海或日本的专科医院冶疗, 方有治愈希望。这位拼死征战的将军,这才离开他眷恋的战场,搁下他建设四川的规划,于 9 月赴日本就医。

1916 年 11 月 8 日凌晨 4 时,蔡锷困积劳病重,不幸病逝于东京福冈医

院,时年仅 34 岁。

孙中山先生对蔡锷的品德和功业作了极高的评价,为他亲笔书写了挽联: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孙中山先生比蔡锷为投笔从戎的班超和功在东汉的马援。1917 年 4 月, 蔡锷的遗体运回故乡湖南,在隆重的仪式中,葬于长沙岳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