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实业 历尽艰辛

开办工厂,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在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十分弱小的情况下,张謇所选择的这条新路却是异常的险峻崎岖。虽然清政府为形势所迫, 不得不允许中国人开办工厂,以“挽回权利”,但洋货的倾销排挤,传统的陈规陋习,官府的掣肘牵制,厦捐的夺榨掠夺,都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也是横亘在张謇面前的道道险关。张謇从 1895 年秋筹建“大生纱厂”开

始,到 1899 年 5 月把纱厂建成,其间几经艰难,危而复安。

首先是招集服份碰到的困难。张謇虽有功名,却无资本,建厂资本全靠筹集。墨守成规的风气,洋纱倾销的压迫,使许多人对投资新式纱厂怀有戒心,更不敢把大笔银钱交给一个书生去办厂,加上这时上海的棉纺织业不景气,华盛、大纯、裕晋等华商纱厂或想停办,或想出卖。因此纱厂集股格外困难,不久有两个董事由于畏难打了退堂鼓。张謇在迈上实业救国路途的启步之始,便罩上一层不祥的阴影。

其次,通州和上海的董事协调不一,双方在承担集股份额等问题上发生分歧,上海集股工作毫无进展。筹资集股和建厂的担子全部落在通董特别是张謇的肩上。他为此奔走各国地向相识者诉苦求助,但“赞者一,助者不及一。”一听说集股办厂,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推三阻四,种种面孔,不一而足。建厂一开始,各种开支压得张謇喘不过气,常常为资金不足所苦恼。向各方求援告急的信“几乎字字有泪”。张謇在外四处奔波,有时身上的钱分文无有,幸亏他的书法颇佳,只好用卖字来解燃眉之急。

再次纱厂短缺营运资金。建厂中的种种困难。经张謇等人的努力,总算过去了。张謇后来恰如其分的用八个字进行总结:“千磨百折,仅而成矣。” 冲破一道险关,又面临新的困难。纱厂刚刚投产,又因营运资金不足,出现工厂倒闭的危险。张謇多方求助,仍毫无结果。眼看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他横下一条心,毅然决定“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张謇就是这样凭借其坚强的毅力,大胆试验的勇气,使他在屡颠屡蹶之后,总是奇迹般地迎来转机。

张謇对勤俭创业、改善经营管理十分注意,在大生建厂过程中,张謇自家的“生计赖书院月俸百金,未支厂一钱”,“全厂上下内外数十人,除洋工工程师外,一切俸给食用开支,未满万金”。张謇还专门制订“厂约”, 为各董事、部门、管理人员分别规定了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大生投产后, 不但较快站稳脚跟,经受住洋商洋货的竞争,而且年年盈余,利润逐年增长, 到宣统三年(1911)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共获净利 370 余万两白银。张謇

并没有为此止步,为了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从光绪 27 年(1901)开始,整整

花了 10 年的时间建成通海垦牧公司,为大生纱厂提供了廉价原料基地。此外,还先后建立了广油厂、大兴面厂、资生铁厂、大达轮步公司等十几个企业。在辛亥革命前夜,通海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大生纱厂的创办成功,不仅是张謇生平中的一件大事,而且鼓励了一些

有钱人敢于投资办厂,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倡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