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三英战吕布

曹操逃到中牟县,被军士捕获,送到县衙。县令名叫陈宫,字公台,陈宫听曹操说要假传圣旨,讨伐董卓,为国除害,扶助汉室,就给曹操松了绑,弃官不做,与曹操骑马直奔谯郡。走了三天,来到成皋,天色已晚。曹操想起他父亲的朋友吕伯奢住在附近,就和陈宫前去投宿。吕伯奢说:“听说朝廷到处抓你,你父亲逃到陈留[1]去了。你怎么来到这里?”曹操说了中牟被捉及陈宫放他的经过。吕伯奢拜谢了陈宫,出去安排一下家人,说:“老夫去打些好酒来相谢陈县令。”说罢,骑驴而去。曹操久等吕伯奢不回,与陈宫悄悄来到草堂后,听到后堂中有人说话:“绑上再杀!”曹操大惊,以为吕家要杀他,就拔剑冲进去,把八口人全杀死,又到厨房搜寻,却见绑着一头大猪。陈宫说:“孟德太多疑,误杀好人了!”二人慌忙上马逃离。走不多远,碰见了回来的吕伯奢,曹操又使诈将吕伯奢杀死。陈宫惊问:“方才是误杀,为什么故意杀他?”陈宫指斥曹操不义,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当夜,二人到客店投宿。曹操睡熟后,陈宫连夜独自走了。曹操赶到陈留,寻到父亲曹嵩,说要拿出全部家产招募义兵,讨伐董卓。曹嵩知道孝廉卫弘家资巨万,仗义疏财,就请卫弘资助儿子起兵。曹操假传圣旨,派人联络各地英雄,然后竖起“忠义”招兵旗。不几天,阳平卫国人乐进、山阳巨鹿人李典先后来投军。曹家的堂兄弟夏侯与族弟夏侯渊也各率千余人来投军。不几天,又有曹氏宗亲曹仁、曹洪也各引千余人来投军。

袁绍接到曹操的通知,带领三万人马与曹操会师。天下诸侯群起响应,计有袁术、韩馥等十七路人马赶来,多的带三万人马,少的也带有一两万,与曹操共十八路诸侯,杀奔洛阳。北平太守公孙瓒率一万五千精兵去会盟,路经平原县,刘备与关羽、张飞出城相迎。当公孙瓒得知关羽仅是马弓手、张飞仅是步弓手,让刘备弃了县尉之职,跟他去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到齐。河内太守王匡说:“我们共举大义,应该立一个盟主。”曹操说:“袁本初祖上四世三公,可当盟主。”众诸侯筑起三层高台,请袁绍登坛。袁绍说:“既然大家公推我为盟主,就要严守军纪,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袁绍派弟弟袁术总督粮草,供应各路诸侯,又派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进攻汜水关。

figure_0019_0012

◆陈宫

李儒接到告急文书,忙报知董卓。关西人华雄[2]自告奋勇,要杀尽诸侯。董卓命华雄为骠骑校尉,同李肃、胡轸、赵岑领兵五万,星夜赶到汜水关。济北相鲍信怕孙坚夺了头功,暗中派弟弟鲍忠到关下挑战,不想被华雄一刀杀死。

孙坚带着四员将领来到关前。四将是:程普,字德谋;黄盖,字公覆;韩当,字义公;祖茂,字太荣。胡轸引兵迎敌。程普挺矛出战刺死胡轸。孙坚挥军攻城,城上箭如雨下,只好退回梁东。孙坚派人去袁术处催粮。袁术听信谋士谗言,不发粮草。李肃跟华雄定计,夜袭孙坚营寨。孙坚只好败退。华雄追来,孙坚连射两箭,都被华雄躲过,想再射却拉断了弓,只好丢弓逃窜。祖茂见孙坚戴的红头巾太惹眼,就将自己的头盔换给了他。华雄引军直追戴红头巾的。祖茂见一个断柱子,把红头巾挂在柱上,躲入树林。华雄追来,祖茂挥双刀去砍华雄,却被华雄斩杀。待到天明,华雄才收兵回关。

程普、韩当、黄盖找到孙坚,收拾了兵马,派人向袁绍报告。袁绍大惊,忙召诸侯商议对策,众诸侯面面相觑,只有公孙瓒背后的三人在冷笑。袁绍问是什么人,公孙瓒将刘、关、张三人向袁绍做了介绍。袁绍命人给刘备看坐,关、张立在刘备身后。探马来报:华雄用长竿挑着孙太守的头巾来挑战。袁绍问:“谁敢出战?”袁术的骁将俞涉领兵出战,死在华雄马下。韩馥派上将潘凤出战,也被华雄杀死。袁绍长叹说:“可惜我的上将颜良、文丑不在,没有一人可斩华雄。”关羽站出来自告奋勇要去斩华雄。袁术对关羽非常不屑,不赞成他去。曹操劝道:“此人既敢说此话,必然有本领,让他出战,打败了再责罚也不迟。”关羽说:“我要打败了,就请你们砍了我的脑袋!”曹操斟满一杯热酒,请关羽饮了上马。关羽说:“酒先放这儿,等我得胜回来,再喝不迟。”说罢出帐,提刀上马。帐外战鼓如雷,杀声震天,不一会儿,关羽战罢归来,将华雄的头扔在地上,那酒还是温的。张飞站出来说:“俺哥哥斩了华雄,还不趁机杀进关去活捉董卓?”袁术怒斥:“你一个小卒怎敢耀武扬威?”曹操说:“有功的就该赏。”袁术说:“你要重用他们,我就走。”曹操为了大局,只好让刘备等先退下,暗地派人送酒肉慰劳。

figure_0021_0013

李肃派人向董卓告急,李儒说:“太傅袁隗是袁绍的叔叔,为避免它和袁绍里应外合,应先除掉他。”董卓就派人马把袁隗全家斩首示众。他点起二十万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李、郭汜领兵五万支援汜水关,他自己与李儒、吕布、樊稠、张济带兵十五万,守虎牢关。袁绍得知此事,与诸侯商议。曹操建议分兵两路迎敌。袁绍就命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曹操领兵接应。各路人马来到虎牢关,被吕布连杀了几员大将,把前三路诸侯杀得大败。后五路人马赶来,去战吕布,又有几员大将死伤。公孙瓒挥槊战吕布,几回合便败下阵来。

figure_0022_0014

◆吕布

张飞挺矛杀将过去,吕布与张飞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又挥刀杀去。吕布独战二人,杀了三十回合,仍未分胜负。刘备抽出双股剑也杀了上去,弟兄三人围住吕布厮杀,八路诸侯都惊呆了。吕布渐渐不敌,往刘备脸上虚刺一戟,冲出包围。刘备三人紧紧追赶,八路大军一齐掩杀,吕布只好逃回关内。三人赶到关下,被乱箭射回。诸侯们收了兵,为刘、关、张贺功,又派人向袁绍报捷。

袁绍命令孙坚进攻汜水关。孙坚来见袁术,质问袁术为什么不发粮草,害得他大败而回。袁术羞愧难当,杀了进谗言的人,请求孙坚原谅。正说着,有人来报告孙坚,说关上有一战将要见他。孙坚回到营寨,来的人却是李。李说董卓愿把女儿许配给孙坚[3]之子,被孙坚骂走。李将情况回报给董卓,说孙坚如何如何无礼。董卓向李儒问计,李儒认为,吕布刚打了败仗,兵无斗志,不如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董卓与吕布回到洛阳,在早朝上,宣布要迁都长安。司徒杨彪、荀爽与太尉黄琬反对迁都,被董卓削去官职。董卓出门刚要上车,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也上来劝阻董卓不要迁都,董卓勃然大怒,污蔑他二人与袁绍是同党,命令武士把他们杀了,传令第二天就迁都。李儒又建议,把洛阳富户的财产都没收,再把与袁家有牵连的人都杀光,没收家产。董卓就把洛阳富户都捉住,说他们是叛臣逆党,统统杀死,没收财产。

李、郭汜把洛阳的几百万人赶出来,迁往长安。一路上军士奸淫杀掠,无恶不作,百姓死伤不计其数。董卓动身时,一把火把洛阳城烧了,又命令吕布盗挖先朝皇帝、后妃的陵墓,取出陪葬的金银珠宝。军士们也都趁乱把官员富户的墓掘盗一空。董卓抢来的财宝装了几千车,劫了皇帝后妃迁往长安。赵岑见大势已去,向孙坚献了汜水关。刘备三人也夺了虎牢关。

figure_0023_0015

◆孙坚

孙坚率人马赶到洛阳,见洛阳城火光冲天,忙命兵士救火。曹操建议袁绍乘胜追击,一举歼灭董卓。诸侯都不愿进关,曹操大怒,率本部人马万余人去追杀董卓,不料中了李儒的伏兵计,幸亏曹洪力战,救下了曹操。荥阳太守徐荣追杀曹操,被夏侯刺死。最后曹操只剩下五百残兵,退回洛阳。孙坚救下皇宫的火,把大帐设在建章殿基上。夜里,有军士报告:“殿南井中发出五色微光。”孙坚命人下井,捞出一个玉玺,方圆四寸,上刻五龙交扭,缺了一角,用黄金进行了镶补。孙坚问程普这是什么印,程普说那是传国玉玺[4],原本是楚国的和氏璧,后来秦始皇吞并六国,得到了它,就命能工巧匠雕琢为玺,李斯在上面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秦朝灭亡,子婴把玺献给了汉高祖刘邦。王莽篡汉,孝元太后用玺打王寻、苏献,碰掉了一角,用黄金镶补了。光武帝刘秀在宜阳再次得到这块玉玺。十常侍之乱时,这块玉玺丢了。程普劝孙坚既然得到了传国玉玺,就应该撤兵回江东。孙策下令不许泄露此事。他的部下却有一个是袁绍的老乡,偷偷把这事告诉了袁绍。孙坚率人马离开了洛阳。袁绍给荆州刺史刘表写了一封信,让刘表半路截下玉玺。

figure_0024_0016

◆袁绍

曹操兵败回营,痛斥袁绍与各路诸侯按兵不动,见死不救,失去追杀董卓的大好时机。袁绍等无言以对,曹操率领本部人马前往扬州。公孙瓒对刘备说:“袁绍是个无能之人,无法掌控各路诸侯,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率军北上。来到平原,他任命刘备为平原相,自己回去训练人马。兖州太守刘岱向东郡太守乔瑁借粮,乔瑁借故不给,被刘岱率军杀死。袁绍见诸侯自相残杀,领兵走了。

荆州刺史刘表,字景升,与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并称江夏八俊,有蒯良、蒯越、蔡瑁等人辅佐。他接到袁绍的书信,命令蒯越、蔡瑁引一万人马截孙坚。孙坚命黄盖大战蔡瑁,把荆州军杀败,正要冲过去,刘表却亲自率军赶来,把孙坚的人马团团包围。

人物谱

吕布

figure_0025_0017

吕布,东汉末年董卓部将,汉末群雄之一。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人。素以勇武著称,使一枝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飞将军”,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武将。原为荆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后投靠董卓为义子,加上自己姓吕,所以张飞说他是“三姓家奴”(史实中并无“三姓家奴”一说)。王允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蝉。公元198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杀。吕布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后人有诗叹道:

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

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

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1][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2][华雄]东汉名将。袁绍领诸侯军共讨董卓,华雄为董卓军前先锋,在汜水关前斩鲍忠祖茂、潘凤,诸侯军队无人可敌。后被关羽所杀。

[3][孙坚]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4][玉玺]指皇帝的玉印。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