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支柱:产业结构

工业社会早期,大力发展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但要大规模地发展纺织业,就必须广泛使用机器,促进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乃至使机器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由于蒸汽动力成为主要动力,困此需要大量地制造蒸汽机,而蒸汽机的应用又要配置机动机械,实现机械化,又进一步促进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不论是机器制造,还是铁路建设,都需要钢铁, 钢铁工业便成为支柱的支柱。

工业化由轻工业开始,走上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不论是工业化较早的英国、法国和德国,还是后起的美国和日本都一样,只不过略有差异。例如, 德国工业革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1848 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崛起,直接推动了德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战争和战备的需要, 使德国出现了修筑铁路的热潮。而铁路的发展,必然会对煤炭、铁轨、机车等产生巨大的需要,进而也就促进了采矿、冶金、机械制造业的扩大再生产。从 1850~1870 年的 20 年中,德国工业生产翻了两番。其中煤产量提高 4.1

倍;生铁产量提高 5.6 倍;钢产量提高约 2.8 倍。

工业社会的高能结构,的确是“以钢为纲”。钢铁工业大幅度发展。特别是电炉炼钢法的发明和使用,汽车制造业的兴起,更是推波助澜。1870 年世界钢产量只有 52 万吨,1900 年猛增到 2830 万吨,增长 50 多倍。30 年以

后,仅德国的钢产量就达到 2320 万吨,日本的钢产量也达到 647 万吨。有了钢铁,既可以造机器、建铁路,也可以造飞机、坦克。1939 年德国的军火产量是英美两国之和的 2 倍,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利用自己在战时

的特殊地位,使钢产量在 1944 年达到 8130 万吨,成为强国。

战后的日本,首先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以带动其他各业,不仅使经济得到恢复,而且使经济迅速发展。到 1973 年,日本钢产量猛增到 11932

万吨,仅次于美国的 13680 万吨。

钢铁工业是汽车、机械、造船、建筑等工业的基础。它的发展,必然带

动这些产业的发展。所有这些重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动力工业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是高能耗产业。正是这些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 也是工业社会的支柱。工业社会是钢铁的社会,也是汽车的社会。1950 年, 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汽车总产量为 1048 万辆,其中美国为 806 万辆;1973

年,这些国家的汽车总产量力 31352 万辆,增长近 28 倍,其中美国为 12582

万辆,平均两人 1 辆车。汽车的发展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但也消耗了大量的油料。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这根支柱似乎要倒下。由于西方经济陷入“滞胀”(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普遍出现困难。1982~1986 年,美国有 400 家钢铁厂倒闭。1985~1987 年,日本各大钢铁联合企业的高炉停火,数万人失业。人们惊叹:传统工业即将没落。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称之为“夕阳产业”。

如果支撑工业社会的柱子倒下,工业社会就会坍塌。然而经过高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到 90 年代初,却又开始复苏。这种“复苏”展示:钢铁支柱不可动摇。

现在,中国也是“亿钢”(1 亿吨)之国,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工业化, 进入工业社会呢?这可称为“亿钢”之谜。

不论如何,工业化是用高能耗换来的。没有高能耗就没有工业社会。但不能说,有了高能耗就一定有工业社会。否则,就不存在“亿钢”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