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哲学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且在那个时代的技术中有所反映。从“人是机器”到“机器是人”恰是颠倒的哲学。“人是机器”是对神的挑战, “机器是人”则是对人的挑战。

智能是人特有的,还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不同的哲学观点,对此有不同的回答。断定智能是人特有的,必然坚持人为“万物之灵”,可以主宰自然, 任意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智能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智能观不同,它坚持大智能观,认为智能并非人特有的,而是自然演化的必然产物。智能主义由物理空间走向智能空间。生物智能、人的智能与机器智能在智能空间中各就各位,体现智能的层次性、阶梯性,表明智能是进化的、相互作用的。不同层次的智能, 智能度是不同的。植物有很低的智能,处于智能空间的一个极端;人有很高的智能,处于智能空间的另一个极端;石头没有智能,处于智能空间的坐标的原点。虽然,动物智能与人的智能处于同一智能空间,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动物智能只能处理信息,选择适应性行为;人的智能则能处理知识,选择优化行为;机器是模拟智能,既可模拟动物智能,又能模拟人的智能,选择相应性行为。

然而,在地球的智能空间中,并不能容纳星外智能,何况宇宙中并非“只有一个地球”,因此尚需宇宙的智能空间,容纳更多的星外智能。在宇宙的智能空间里有外星人的智能、外星动物的智能、外星机器的智能。尽管地球智能一直在寻找星外智能,可是至今没有信息。但是,地球理智地判断,宇宙的智能空间不仅存在,而且太大,大到难以寻找的程度。很可能人类智能还处在宇宙智能空间的最低层,尚不具有可与星外智能进行对话的能力。

智能是智力的外化,是物质自我发展的高级现象,是自然演化的一个层圈:地圈—生物圈—智力圈。正是智力圈使演化着的宇宙进行自我认识,创造星球文明,展现智能的光辉,照亮全宇宙。人的智能只不过是宇宙光环上的一个小小的亮点,如果没有大自然的支撑,就会暗淡无光。只有人、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文明才会光芒万丈。这是智能自然观,还有智能历史观。

智能史观,即智能历史观,强调地球文明史与人类文明史是同步发展的, 也是人类智能的发展史。当自然演化出人的脑,出现“制造工具”的智能动物时,才产生地球文明的萌芽,才有人类文明的开端。正是人的智能推动了地球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变革,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文明。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却更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不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发明,都是智力的伟大创造。即便是生产工具,也是智力的物化。所以,生产力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的智力。“财富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一切财富,不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 都是人的智力创造出来的,正是这种创造才能体现为人类智能。所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智能辐射出的光和热。就最高的创造意义而言, 地球文明史和人类文明史,都是智力和智力外化为智能所创造的。

智能创造历史,智能创造未来。一个新的智能社会就要创造出来。智能社会是一个不再以直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而是以智力和智能为基础的社

会,从而改变人类生产活动的重心,将重心由物质生产转向精神生产。同时出现社会的再分工,智能机主要从事物质生产,智能人则主要从事精神生产, 使智能社会在两个基础产业中达到两个 1/100 至 1/1000,即从事农业和工业的人口各占总人口的 1/100 至 1/1000。

绝大多数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智能设计、智力开发、艺术创作、医疗保健、环境美化、休闲服务等工作。工作时间则缩短两个一半,即每周工作 3 天,每天 4 小时。余下充分的时间,保证个性自由发展。然而,智能机器却仍然忙碌不停、不知疲倦地干活,保证人们物质需求。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历史大转折的时代即将到来。人类实践的重心将实现两大转移:一是如上所述,生产活动的重心将从物质生产转向精神生产;二是改造世界的重心将从改造客观世界转向改造主观世界。过去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而这只限于思想上无形的影响,并非物质手段的作用。在高智能时代,不仅用物质手段改造物质世界,而且也用物质手段改造精神世界, 着重智力的开发,而不着重自然的开发。也就是说,由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转向认识自我及其脑、改造自我及其脑。只有认识自我及其脑,搞清思维功能与脑结构的具体关系,才能设计脑,塑造脑。用物质手段改造思维方式, 提高思维能力,人类便可掌握自己的进化过程。否则,我们就会像其他生物一样不能掌握自己的进化过程,只能听天由命,任其自然进化。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保证人造的新物种有比人类更高的智能,在新一轮智力竞争中遭逢劣汰的厄运。

在历史转折的关头,哲学思维也随之转变。要认识自我及其脑,就不能停留在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样一些哲学原则上,而要探讨思维的微观机制。因此,认识论的重心也要转移,即由宏观认识论转向微观认识论。宏观认识论研究精神与物质的第一种相互作用,即意识与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着重于认识的本原,考察人脑认识的外部功能。微观认识论则研究精神与物种的第二种相互作用,即意识与脑内神经的相互作用,着重于认识的本因,考察人脑认识的内部机制。显然,这一研究需要脑科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高科技的支持。现在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和高分辨率脑电成像相结合构成的脑认知成像系统,将可“看到”大脑认知过程。认知科学与微观认识论的结合,有可能加速搞清人类认知和智力的本质。

高智能时代也是高技术时代。高科技需要高思维来开发超未来技术。所以,超前思维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哲学要反映时代精神,也必须改变哲学的思维方式,即由反思的哲学转变为前瞻的哲学。“反思过去,瞻望未来”, 重点在于“瞻望未来”,目的在于创造未来。过去已经过去,现在即将成为过去,未来又即将成为现实。只有把握未来,才能面对现实。农业社会依赖经验,总是回顾过去。工业社会依赖实时控制,总是只着眼前。智能社会依靠超前决策,必须高瞻远瞩,总是面向未来。因此,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必然是前瞻的哲学。

瞻望未来,一旦认识自我及其脑,就能用物质手段改造主观世界,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智能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这是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不是成为自然的主人,而是成为自然的朋友。人的头脑,乃至每根血管,都属于自然。自然环境的污染,首先损害人脑,使智能人变成愚昧人。一个有理智的高智人,必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是一

个不受污染的有利于智力进化的智能环境。尤其是人类实践重心的转移,不再着重对自然的开发,是对自然的最大保护。所以高智力结构的智能社会必然是人、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