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生产力

智能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智能生产力推动的。智能技术是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智能管理是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第二生产力,智能教育是智力开发的第三生产力。这三种生产力,都是智能生产力,是新一代生产力,最终决定智能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新一代生产力是第四代生产力 就生产工具而言,前三代生产力只有劳动工具;而第四代则有智力工具,故是智能生产力。

智能机器是新一代生产力的代表,因为它使智力物质化。人工智能就是物质化的智力,亦即人工智力。智能技术之所以成为高技术核,就在于它不仅是高智力的投入,而且产出,又使智力增殖,故能起核心作用,能代表新一代生产力。不论是智能计算机还是智能机器人都是智力物质化的机器,是机器发展的质变,因而不同于以往任何工具和机器。

原始工具(石器)和简单工具(铁器)都是手的延长,分别属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生产力;传统机器是体力放大,属于第三代生产力;智能机器是智力放大,属于第四代生产力。实现自动化的控制机不具有智能,只是代替人的操作,因而不是新一代生产力的代表。控制机只使机器系统在量变过程发生部分质变,是第三代生产力向第四代生产力的过渡形式。就此而言,控制机可以看作一种新生产力,但它只有从自动控制发展到智能控制,才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生产力。我们所指的智能机器系统,有智能机(智能计算机)子系统、知识库子系统、智能机器人子系统、智能传感器子系统和智能接口子系统。这种智能机器系统能进行人—机对话,构成人—机智能系统,形成新一代生产力系统的基本形式,使放大了的人的智力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由此可见,新一代生产力有两个基本要素:高智力和智能机。

第一生产力是智能技术,并非任何科技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出高科技时,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正在这时,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使高科技成为新一代的智能生产力,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首要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只有高科技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从生产力的“三要素说”(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看, 可将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做以下区分。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产生和数效应,生产力公式中增加第四项科学技术: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产生倍数效应,生产力公式中的乘数项是科学技术: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正是这种倍数效应,体现了一般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点。那么, 这与高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又有何不同呢?

  1. 高科技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高科技对生产力产生指数效应,生产力公式的乘数改为指数高科技: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高科技

正是高科技的作用,才使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要素的渗透由算术级数增殖上升为几何级数增殖,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强大的第一生产力。然而,量增必然导致质变,使高科技成为智能生产力,特别是高技术还能使高智力成为直接生产力,形成新一代生产力。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高技术,为什么能成为智能生产力?因为高技术的特点首先是高智能,它是智力密集型技术,可以称之为广义智能技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就是高智能。

第二生产力是智能管理 包括人机决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因此,也不是任何管理都是第二生产力。智能管理,既发挥人的高智力作用,又发挥机器智能作用,例如,决策专家系统的应用。智能管理是科学+艺术,半是科学,半是艺术,是两者的结合,高智能起决定作用。所以,第二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还是高智能。

高科技的第一生产力和智能管理的第二生产力相结合,构成新一代生产力系统。这两种生产力协同作用,产生经济的高效益,如制造业中的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便是范例。

CIMS 不仅是技术集成的系统,而是由人、技术与管理三者集成的复杂的大系统,三者密切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人员之间,技术单元之间,经营部门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构成 CIMS 大系统。由于离散的要素集成为系统,从而获得 1+1>2 的整体效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追求整体效应,是 CIMS 哲理的基础。CIMS 的重要特点,就是生产制造过程与信息管理过程二位一体,使第一生产力与第二生产力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获得经济的高效益。

如果说第一生产力是刚性的,那么第二生产力就是柔性的。两种力相互作用,既可“刚柔相克”,彼此制约,又可“刚柔相济”,相互促进。两种力的合力,构成经济增长的高生产力。

第二生产力是催化剂,它激励第一生产力,使高技术产生高效益,在经济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以高技术对抗高竞争。

第二生产力是集成器,它使人的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构成有机的整体,通过互补性协同的非线性过程,产生融合聚变的创新效应,加速高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

第二生产力是粘合剂,它把第一生产力和经济活力连接起来,形成技术经济一体化,获得经济效益。只有这时,高技术才有高效益。所以,两种生产力的合力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内在机制。

因此,不实现决策科学化,不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即使有第一生产力的优势,而没有第二生产力的支持,就可能仍然没有经济优势。科技强、经济弱,这种反差是一种客观现象,陕西省就有这种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发挥第二生产力的作用,是“由于体制上、观念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归根结蒂是管理与决策的问题。只要管理人和决策者也能狠抓第二生产力, 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高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抢占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陕西经济也会腾飞起来。

第三生产力是智能教育 教育是智力开发和智源开发的基础。智能教育培养高智能人才,可以看作是“造就人才工程”。普通教育是特殊的生产, 它“生产”有文化素质的人。与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不同,智能教育着重智

力开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造就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智能教育的生命就在于创造,是对人的再创造,造就高智力的人。

高智力运用于高科技和高管理恰恰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和第二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可以说,高智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与第二生产力的创造者; 或者说,智能教育是智能生产力的生产力。所以,高科技和高管理之基础在智能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智能教育是潜在的第三生产力。智能教育造就的高人才,通过开发高科技,从事高管理,则可将智能教育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和第二生产力。实际上,第一生产力与第二生产力也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一体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如果由于教育与科学需要通过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而否定其具有生产力的功能,是站不住脚的。同样,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教育与科学等其他功能。教育最大的特点,不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恰恰相反,它是克服人类遗传之不足。如果人的智商生来就超过 200,也就不用智力开发了。可惜这样的人,世界上一个也没有。我们都是常人,智商超过 150 的天才很少。因此,需要教育、教育再教育,而且教育越早越好,它可以影响脑的发育。通过教育,即使不能造就天才,也可以造就高智力的人才。

人的智力与体力一样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实现智力放大,需要开发人工智力,发展人工智能,以作为克服人类遗传不足的另一种手段。同时,智能教育也需要智能机的辅助教育,智能网络的远程教育。只有实现教育的智能化,加速智力开发,才能使教育走在时代的前面。

冷战之后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竞争。经济竞争是生产力的竞争,关键在高科技,实质是高智力竞争,高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教育,特别是智能教育,是 21 世纪发展的大战略。从这一高度来看,智能教育就是第三生产力。从现在起,从小学到大学至少也要 10~15 年,才能使潜在的第三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果没有超前发展的第三生产力,也就没有我们的 21 世纪, 更不会进入智能社会。

智能生产力,第一生产力与第二生产力的互动,使生产系统的结构重新组合,从而改变生产形式。

生产形式的改变 从工业时代(工业社会的初期和中期)、信息时代(工业社会的后期)到智能时代,是随着生产力的不同水平而改变的,这些改变可用框图表示,见图 2。

工业时代,生产过程为机械化或半自动化,实现开环控制,工人操作机器工具作用于生产对象制造出产品,至于产品销售问题则是管理人员的事, 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相分离,而工人则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

信息时代,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相联系,由人—计算机系统组成的控制系统(人—电脑—机器人—工具机—生产对象),实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见解认为:当我们把马克思的预见与当代(指信息时代)的客观趋向相对照时,不是立刻可以发现一种惊人的呼应吗?所谓“产业结构变化”,不正是人本身得以从直接劳动过程中解脱出来吗?其实,即便是“在更先进的使用电脑—机器人系统的企业里”,人本身也不能从直接劳动过程中解脱出来,不会出现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人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电脑化不等于智能化,当代投入使用的机器人几乎都是产业机器人而不是智能机器人,它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代替人,许多精巧的体力活仍需要熟练的蓝领工人去完成,所以人依然

不能脱离生产过程。这也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生产模式只不过是工业时代生产模式向智能化。中仍此时,才有可能出现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也只有在智能时代,人所承担的直接形式的劳动才能转交给智能机器人。随着智能机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也将会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直接劳动本身不再是生产的基础。

由此可见,智能革命对未来社会冲击之大,以致动摇了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以直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马克思就预言过:“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群众的剩余劳动不再是发展一般财富的条件,同样,少数人的非劳动不再是发展人类头脑的一般能力的条件。于是, 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