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挚的情谊

1941 年 4 月上旬,由于胃病、肺病等多种疾病复发,续范亭满怀惜别之情,告别晋西北人民,被同志们用担架抬上船,渡过黄河,来到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续范亭的身体在早年战争中曾受到严重损失,南京中山陵剖腹后留下残疾,所患的肺病、胃病一直没有彻底治好,时常发作,但他一直忍受着这些疾病的折磨,坚持战斗和工作。当担架抬着他到达党中央所在地杨家岭时, 毛泽东特地在附近的山坡上迎接他。他刚到延安的时候,毛泽东特意让他住在与自己邻近的窑洞里,他们不时地见面、交谈。

还在 1939 年续范亭参加完秋林会议后,曾通过延安交际处单独拜会毛泽东,那次的会见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教育。他这次来到延安后,生活上受到优待,毛泽东亲自过问他的病情,并将他安排进位于延安城东 15 里的柳树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治疗,并让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校长王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鲁之俊以及该院内科主任黄树则等为他诊断,他曾在一首诗末自注说:“余二十年前身体已失健康,多随时调剂幸未致死,今日转送延安如归者家。”续范亭享受到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照顾,及医生们的精心治疗,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当时,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对边区的双重封锁,延安的医疗条件十分困难,毛泽东听说他过去用过一种进口药治胃病有效,马上把续范亭的秘书找来,让他开出英文原名,亲自发电报要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法购买。药买来后,毛泽东立即派人给他送去。1946 年初,国际友人带来几箱配尼西林, 毛泽东马上派人分送一部分给续范亭。续范亭在柳树店养病之时,毛泽东还把冀中人民送给他的雁绒,特地转给他缝被御寒。

有一次,毛主席专程到中国医科大学来看望续老(当时他住在学校后山窑洞里),一进校门就被同志们请进了大礼堂给大家讲话。续老对毛主席非常景仰,他虽然病情很沉重,知道毛主席在这里讲话,马上带病从山上走下来听。毛主席看见他走进来的时候,中止了讲话,走下讲台,和他握手,亲切地探问他的病情。在招呼他入座后,才继续上台讲下去。以后,续老从柳树店移居杨家岭党中央驻地附近,同毛主席住处相距不远。毛主席经常去看

望他,使他有机会多次聆听毛主席的教诲。后又移居枣园,毛主席、朱总司令,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去看望他,在延安休养期间保存下来的,毛主席给他的亲笔信就有 10 多封。

1944 年春天,他在毛主席身边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那是“五一”劳动节的前一天,毛主席邀请他和另外几位同志吃饭。毛主席亲切地探问续老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还讲了一些有效的疗养、167 方法。饭后,毛主席请大家喝茶叙话。他在席间得知旧历十一月十九日是毛主席的诞辰,1943 年正是50 整寿,但没让延安举行什么活动。续老怀着衷心的崇敬,即席赋诗祝贺毛主席的健康:

半百年华不知老,先生诞日人不晓, 黄龙痛饮炮千鸣,好与先生祝寿考。

这天夜里,白天和毛主席谈话的情景,久久萦绕在他的脑际。他以无比欣奋的心情,写了一首《五百字诗》,在长序中详细记述这次难以忘怀的会见,抒写无比欢欣的感触:

“毛主席身体健康,器字雄厚,脚踏实地,眼光向下。至于毛主席的智慧,究竟在哪里?我看他的智慧就是群众的智慧,同时群众的智慧,就是他的智慧,此其所以为大智慧。古人说‘大智慧亦寿考’,不祝亦必寿考也。三十年奔走无成,见到如此领袖,使我心悦诚服,中国革命,从此再不会走冤枉路了。”

他把毛泽东看作自己最好的老师和最知己的朋友,他在《赠毛主席》诗中写道:

领袖群伦不自高,静如处子动英豪。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

毛泽东对续范亭在政治上也非常关怀和信任,每逢时局有了重要变化, 就及时写信或当面告诉他。在毛泽东的关怀下,续范亭主动地参加了中共中央的整风运动,带头学习文件,写心得,谈体会,并为我党对阎锡山的统战工作鞠躬尽瘁,做了大量工作。在延安的 6 年时间里,他以不断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地精研革命理论,进一步突破固有的阶级观念的局限, 彻底抛却了以前精神上的负担,在思想上有了惊人的飞跃,逐渐使自己从一个党的同路人转化成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战士。

续范亭不仅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个特殊的诗人。他在早年战争时期,不只用军人的刀剑和枪炮杀伤敌人,同时又用他那犀利的笔锋痛击反动势力,他的诗义正词严,大胆泼辣,力透纸背。给人以无限的勇敢和希望。在延安,续范亭与著名的“五老”即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来往很是密切,他们经常互相探望,互相赠诗,互相勉励,共同研讨抗战政策,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续范亭还参加了“怀安”诗社,在《解放日报》上经常发表诗作。此外,续范亭还与朱德、周恩来、贺龙、叶剑英等人来往也颇多,在他的诗集《延水集》里,就收有《赠朱总司令》、《赠周副主席》、《赠叶剑英将军》等。续范亭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其他革命老人相互之间诚挚的革命友谊,以及在诗坛上酬赠唱和的韵事,至今仍常常为

人们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