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安初见

1938 年 4 月 17 日天一亮,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的军队由延水关出发, 经过延川县,直奔延安而来。

10 几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在今天是极普通的车队,毫不足奇;但是在

40 多年以前,在这个很偏僻的陕北乡村中则为少见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了。村

落中窑洞里的居民被吸引出来看热闹。这 10 几辆大卡车满载着总指挥部里的几大处人员,以及一个特务营和一个新成立的战地工作团。

走在车队最前面的是两辆黑色的小汽车,第一辆小汽车中坐的是卫立煌、参谋长兼第九军军长郭寄峤、副参谋长文朝藉,和司机并排坐在前排的是戴着金丝眼镜、白手套,佩挂着左轮手枪的交际副官罗香山。第二辆小汽车中坐的是一个参谋、第九军军部参谋长杜凤翥,一个秘书赵荣声,以及一个随从副官张学诚,和司机并排坐的是一个佩带盒子枪的卫士排长。

到了延安城受到热烈的欢迎,其盛况出人意料。离延安城二三十里即发现新贴出的用红绿纸写的标语,上面写着“加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 “欢迎卫副司令长官”等标语,越近延安城越多。车到延安城外,远远就看到欢迎的队伍排列在道路两旁。走近一看,许多机关都派人来了,各学校差不多都出来了。汽车一到即敲锣打鼓,呼喊口号,此起彼伏,非常热烈。我对于延安的情况是知道一些的:1937 年 4 月,我第一次到延安,对于延安有一个很深的印象;第二次是 10 天以前,跟新成立的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战

地工作团一起,在延安逗留 3 日,这一次可以说是第 3 次到延安了。延安有多少人口,多少机关,我心中大致有个数目。现在,我在车窗中看见这么多的人,看来延安是倾城而出,礼遇之隆重恐怕是延安城中空前未有的,可以看到延安人士盼望国共合作的热忱,可以看到延安人士对于和八路军并肩作战的友军的热情。我想卫立煌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样热烈欢迎的场面,我自己也觉得深受感动。

车队抵达城门不远处,前面两辆汽车停歇下来,卫立煌等人走下车来, 由来迎的滕代远参谋长、十八集团军陕北留守处主任肖劲光、交际处处长金城等人迎接上去。其余 10 余辆大卡车没有停留,一辆接一辆地直向南开。滕代远参谋长等陪伴卫立煌一行,走进贴满标语的城门,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 走到城中一个接待处。这时,毛泽东已跨出客厅房门半步,表示欢迎,和每个客人亲切握手。

寒暄之后,卫立煌即称赞八路军对日本作战打得非常好,表示敬佩,觉得自己有机会来到延安,有机会聆教,非常荣幸。毛泽东也夸奖卫氏抗日坚决,和八路军友好,说我们要沿着这样一条路继续走下去。

毛泽东谈锋极健,首先谈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继而谈到反对投降主义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国际和国内均有投降主义在活动,这是一种很大的危险, 我们决心抗日的人决不能忽视。我们必须把片面抗战转变为全面抗战,在政治上有许多地方需要改造,也有改造的可能。

话题一转,政治家又变成军事家,毛泽东对于日军的动向作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目前在山西的抗战非常重要,如果不是我们大家都在山西拖住日军的尾巴,日军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夺取潼关,掐断陇海线,就能截断中国和苏联的国际路线,进一步压迫中国投降。根据我们的判断,最近日军要进占徐州⋯⋯卫立煌和郭寄峤等人听了极其钦佩。

毛泽东接着谈到八路军深入敌后,存在很多困难,弹药消耗很大,没有子弹怎么打敌人?需要得到补充;特别是医药卫生器材缺乏,希望卫总司令帮助向主管部门催促;还有,现在已经要到 5 月,快夏天了,夏服还没有影子,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卫立煌表示一定要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中午,毛泽东设宴招待。客人除了卫立煌,还有两个参谋长和一个参谋、一个秘书,一共 5 人。主人方面除了毛泽东,作陪的还有滕代远参谋长、肖

劲光主任,一桌共坐 8 个人。筵席非常丰盛。延安方面向来有一个好客的风俗,自奉极其清苦,有最美好的食品都拿出来飨客。毛泽东酒量大,谈笑风生,宴会历时甚长。卫、郭等前些日子在山西受日寇追击,给养补充不上, 有什么吃什么,体重都减轻了,现在对于每一道菜都感到满意,饱饱地吃了一顿。

半个月以前在西安,林伯渠嘱咐我随战地工作团北行经过延安的时候, 去见一见滕参谋长。后来战地工作团离开西安前往延水关,果真经过延安, 在延安停留了 3 天,我乘全团参观抗大听刘少奇报告的机会,自己秘密去见滕参谋长,把我怎么进入卫立煌司令部及在那里所见所闻,向滕参谋长作了详细的汇报。滕参谋长又带我去一个设在抗大范围内的窑洞——中央军委统战部,向当时正在这个窑洞里值班的刘向三同志汇报。没隔多久,今天我又随卫立煌由延水关到延安,和滕参谋长就不陌生了。我到达延安没有多大一会儿就偷偷地把预先写好的一个材料——新的情况——交给了他,并且在客厅外面的过道上简单地交谈了几句。滕参谋长闻悉卫立煌已经背熟了到抗大演讲的稿子,就临时更改了接待卫立煌的日程,下午请他去参观抗大。这样, 饭后没有多事休息,拍了几张毛、卫两人的照片和 8 个人的照片,两部黑色小汽车就驶往抗大了。

⋯⋯

延安之行对卫立煌产生很大影响。从此,他对于延安出版的书籍杂志看得多些了,不只是看看标题,而且翻阅一部分文章。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叫我陪他细读 7 月 7 日发表的毛泽东的名著《论持久战》。这本书对于卫立煌的“速胜论”、“唯武器论”等思想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看到抗战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相持阶段才能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根本的问题在于发动群众,在战争中须经过内线与外线,包围与反包围,根据地由小块逐渐变成大块等段落后,卫立煌对于八路军打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有所理解,有所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