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从文化角度看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回到古代的和谐统一关系中,因为古代的和谐统一关系受支配于“人服从自然”的文化观。在现代社会里,科学的发展已使人趋向于无所不知,技术的发展则使人趋向于无所不能。因此,人绝对不会回到古代社会中盲目地对自然“神”的崇拜境地。
未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能重复和继续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关系,因为这样的关系它受支配于“人征服自然”的文化观。在现代社会里, 征服自然的文化观受到了自然界的嘲弄,对于“人控制自然、人驾驭自然, 做自然主人”的实践行为,自然界实实在在地报复了我们,而且这一报复必将随人类对自然界的不尊重而继续加重。
未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是平等协调的关系,支配这种关系的应是“人尊重自然,人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平等协同进化”的文化观。这是由于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人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两方面决定的。第一是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了在生态系统中的普通的地位。这方面决定了人和其它生物一样,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物种。在能量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的生物按合成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为三类,彼此承担自然界不同环节的协调作用,人是自然界中的杂食消费者,同其他生物共处自然界以食物和营养关系结合起来的食物链中。因此,在生物圈中,人和其他生物一样,生物也和人一样,都是生物圈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有独特的功能和属性,共同决定生物圈的整体功能。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只占有一个生态位置,不存在两个物种占有一个生态位置的情况,反过来说,一个物种若占有了其他物种的位置,也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在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已经建立起极为紧密的协调和补偿关系,以至于自然界中任何事物及现象都是有目的、有原因的,系统中任一因素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因此,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根本上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存依赖关系,其相互作用的基本层次也是生物层次上的互补性的、制约性的关系,既使科学技术再发达,人类借助它也不可能改变人的生物属性,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只有大自然才能给予满足,从这方面说,人在其他生物面前井没有什么特殊的优越性,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人和其他生物一样服从自然选择定律。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是平等的,相互作用是协同的。
第二是人的文化性决定人在自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自然界中任一物种要生存繁衍下去的基本条件是适应于其生态环境,人类是一种高级动物, 和其他生物一样,必须与环境维持适应关系才能生存,所不同的是,其他生物依靠本能适应环境,这使它们只能用有限的手段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人类是以文化为媒介达到对自然的适应,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由于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自觉意识和劳动本领,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目的和意志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合于人,满足人的需要,自然界中也只有人可以通过文化去改变自然达到适应,而不是象其它生物那样,只能用改变自己的方式达到适应,因此,自从自然界演化中出现了人类,人类活动就构成了影响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的文化性,人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创造力在自然界中变得日益强大,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膨胀了的贪欲和手中掌握的技术,使人在自然面前不顾一切,肆无忌惮。人的行为已构成了对
生态平衡的巨大威胁。
在生态系统中,人是唯一有意识,有道德又能从事劳动的动物。由于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更不可能对其行为的后果负责,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行为的目的就存在于有意识的活动当中,恩格斯说:“人高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①人可以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于人的强大,人可以决定其他生物的生存权,所以人的责任不止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应通过自己的行为对自然界所有生命负责。由于人又是自然界唯一有道德的动物,人可以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节制,用道德规范确定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关心他人, 怎样帮助他人等等,这是人类理性所决定的,动物不可能做到这点。人类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生物在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生态平衡过程中都有其内在价值,这种价值不能只以人的眼前需要和利益来衡量,而应以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来衡量,人应当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扩展到其它动物身上,给它们的生存留下一席之地,人也应当把道德扩展到植物及其官非生物的身上,珍惜它们的生命,承认它们的生存权力。
人和动物还有一个本质差别,即人能从事劳动创造,而动物不能。因此,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中,人是唯一取得主动权和支配权的动物,人凭借劳动过程中的创造性,可以改变自然的面貌,甚至破坏自然,同样的道理,人也可以凭借理性和智慧,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对自然施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保护和促进自然界的自调节、自控制、自净化和再生产的天然功能。
人的文化性决定人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作用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行为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也越大、越深入。因此,人类要端正对自己在生态系统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对所采取的每一项适应性措施都要千百倍地慎重,一旦失误,其效应可能遍及全球,对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可能过多少年后才显现出来, 更可能过很长时间以后才能恢复。
近代以来生态问题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等,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即在人们的观念层中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足,对生态问题的基本估计有误。其一表现为把生态系统理解为人的生存环境,人站在系统之外,生态问题只是当环境问题来解决,着眼于治理污染,美化环境等。其二表现为考虑科学技术对生态的影响时,常以人们日常观察到、觉察到、或短时间内发现的,或再长一点,以一个人一生所能见到的时间做标准,忘记了自然界的演化变迁的时间周期,同这个时间周期相比,现代人的某些决定可能会产生几代人的后果。其三表现为把生态系统只看做是人赖以生存和生产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也依赖于人。由于这样的观念,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习惯于索取,而不知道保护,考虑过多的是如何开发资源以及如何加快这一进程,人们思想着的是近期表现经济效益的产值和速度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第 18 页
果,是完全被忽视的。”①其四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做了过高的和不恰当的估计。以为依靠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总认为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只是技术不完善的原因造成的,它可以由完善的技术或互补的技术来消除, 将来还可以依靠生态技术来克服单纯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等带来的生态问题。人们忘记了技术再高明也只是能量和物质的转换手段,它不能无中生有, 况且再完善的技术其使用也绝非是独立的机械过程,是在人的支配下投入使用的,生态技术也是一样。发展生态技术的目的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到生态效益,但是一方面生态技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全局性的生态问题,这可以从系统论角度得出这一结论。另一方面,只要以人的需要为中心, 考虑近期利益,那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不可能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在近代以来,人们往往被科学技术的成就所诱惑,而较少对科学技术的负作用方面进行必要的评估和检查,再加上社会缺乏健全有力的组织进行监督以及正确的思想做保证,使科学技术成果的投入使用已经带来了很多的隐患。
由于文化的动力作用,曾把人类推到自然界最优越的地位上,但现在人类面临了极为严重的生态危机,它将危及人类的生存,人类正在逐渐丧失着这一优越的地位。使人类陷入困境的原因是文化而不是人的生物性的原因, 要摆脱这一困境,为了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的条件下生存,现代人必须在文化方面来一个质的飞跃,确立一种新的适应性的文化体系。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出版,第 5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