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案例:社会主义中国和“人与自然”

1989 年,一个以“生态赤字:未来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分析(1989)”为标题的中国生态预警研究报告赫然公之于世①。它提出了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中国其生态环境存在着 9 大具体问题。它们是:

  1. 水土流失严重。流失总面积已达 160.3 万 KM2,比解放初(116 万KM2)增长了 38%,占国土面积 16.7%。

  2. 自然灾害频度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增大。1979—1987 年,全国灌溉面积净减 900 万亩,40%水库处于病险状态,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御灾能力下降。1991 年中国安徽、浙江等省的特大洪涝灾害证明了这一点。

  3. 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采伐量远远超过生长量。自 1988 年以前 7 年间,赤字采伐 1.7 亿 M3,用材量(年消耗量)超过生长量 0.97 亿 M3。

  4. 长期过度放牧,重用轻养,盲目开垦,草原每年退化 2000 万亩, 累计达 13 亿亩,约占可利用草场的 1/3。

  5. 不合理的过度利用土地自然资源所导致的植被破坏,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的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中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 149 万 KM3,目前约有 5900 万亩农田、7400 万亩草场和 2000 多的铁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6. 中国本是严重缺水大国,过量开采,惊人浪费,人为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危机。1979 年 154 个城市缺水,1984 年上升为 188 个,目前 20%

① 胡鞍钢等:《科技导报》3/1989;4/

城市供水困难。农业灌溉用水占用水总量的 85%,而其用水效率仅有 25—4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 20—30%,而单位产品的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 5—10 倍,每年约有 70 亿 M3 工业用水白白流掉。水体污染明显加重,1981 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 292 亿吨,1988 年上升为 368 亿吨。①l987 年典型城市监测结果表明,42%城市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调查的 532 条河流中,82

%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 资源分布不平衡,承载能力差异甚大,人口负荷过重已处于临界状态。

  2. 大气污染严重,酸雨态势扩大,废渣排放量过大,垃圾问题十分突出。对全国城市 SO2 等 4 项代表性污染物监测,结果表明,降尘、颗粒物 100

%超标,SO2 浓度多数均在 2 级标准附近波动。1983—85 年间,酸雨污染明显区域从 2 增加为 4 个中心区域:重庆、南昌、厦门—福州和青岛区域。废

渣年生产量超过 5 亿吨,历年积存量达 60.8 亿吨(人均 5.63 吨)。380 个

城市中,至少有 2/3 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中,全国城市生活垃圾 6000 万吨/年, 比 10 年前增加了一倍,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平均不到 5%。

  1.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由点到面向全国蔓延,40%乡镇企业成为污染源。1978 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现在不仅有化肥、农药,而且还有乡镇工业污染。由于乡镇企业激增(152.4 万个,2826.5 万人, 激增为 1987 年的 157.87 万个,4702.5 万人),因此农村环境污染特点有四: 重污染,快速度、分布不平衡和资源浪费严重。

以上 9 大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自然环境先天因素、人口因素以外,我们认为也与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1)在社会生产力方面,基础薄弱,设备落后。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许多甚至广大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及其文盲半文盲仍占相当数量同时存在。这就必然带来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的状况,如表 13-1 和 13-2 所示。

表 13-1 能源技术效率(产品能耗倒数)

中国

发达国家

中国:外国

造纸(吨张/吨标煤)

0.83

1.69

1∶2.04

合成氨(吨/吨标煤)

0.34

0.77

1∶2.03

白糖/(吨/吨标煤)

4.47

4

1∶2.72

锻件(吨/吨本标煤)

1.43

3.3

1∶2.31

钢(吨/吨标煤)

0.74

1.47

1∶199

平板玻璃(重量箱/吨标煤)

21.7

50

1∶2.30

水泥(吨燃料/吨标煤)

4.83

8.33

1∶1.72

平均估计

1∶2.0

① 中国国家环保局:”中国 1988 年环境统计公报”,《中国百科年鉴 198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年版。

表 13-2 能源经济效率(GNP 美元/吨标煤)

能源经济效率

中国∶外国

中国

421

日本

2538

1∶6.03

法国

1818

1∶4.08

联邦德国

1721

1∶3.90

1642

1∶3.90

美国

1605

1∶3.81

发达国家

1666

1∶3.96

平均估计

1∶4~6

资料来源:徐寿波:“节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真正出路”,《科技导报》4/1990。

(2)现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落后,这就使得社会的首要目

标是解决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生态需要甚至根本无暇顾及。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又囿于资金与技术匮乏,再加之外部环境中资本主义敌对状态的存在与经济封锁,因而不得不首先将重点与目标洲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增长上。换言之,由于社会主义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环境的包围中,“目标经济化被迫获得了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必须高于资本主义,否则将不能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更不能证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1. 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本身就是探索,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因此不免要犯错误、走弯路,甚至出现“倒退”现象。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屡遭左的错误干扰、破坏。在人口问题上,经济发展手段上,以及重大政治问题上(如以阶级斗争为纲),意识形态上(如对待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均有过重大失误,每一次失误都间接直接地严重影响到环境政策、经济政策及其后果上。特别是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长期以来将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自觉调节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而非手段来认识和利用,加之经验不足,以行政手段过多过死干预经济过程,造成计划失误, 管理不当等,致使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2.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对生态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际上是国有化的,国家不仅反映并保护现存的生产关系,而且成了生产关系一个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过于落后,因而只有强有力的中央集对政府才能组织并发展经济,由于无产阶级在组织管理和文化上的力量太弱,无法迅速形成有效的新的管理方式;由于体脑分工,以致于只有知识阶层从事着社会管理活动;这就造成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其优点是可以集中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使从事大规模的建设事业成为可能。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这种方式曾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集中计划管理体制在实际运动过程中也造成一些弊病,从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上看,主要是:

第一,集中过多,管理过死,势力造成被管理者——他们本来是国家的主人——及其部门的自我管理能力衰退。因此,与企业部门和被管理者无直接关联而涉及社会主义社会全局、长远和根本利益的事情,如生态与环境问题,就会被认为是国家和管理部门的事情,是与已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所以, 深层次上社会主义主义翁责任与能力衰退的状况决定了公众环境意识薄弱。

第二,由于按行政系统进行计划管理,割断了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加

之缺乏严格的计划责任制,因此在生态与环境方面就不可能运用经济杠杆与法律手段,将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自动地协调起来。

第三,计划体制由于计划面大,层次多,集中所需时间长,以及计划不周,认识不足,就会造成计划落后,实施滞后,出现偏差,难以纠偏等问题, 再加之久而久之形成官僚主义等消极因素,就会严重影响环境或生态质量。

总之,计划体制在管理和解决环境生态问题方面既有有利一面也有弊端一面,问题在于如何发挥其优势而克服其短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管理和决策层更应注意在以市场为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时,如何将经济利益特别是短期经济利益同生态利益(属长远、根本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有效地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