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技术战争后勤准备的基本指导方针和要求

(一)高技术战争后勤准备的基本指导方针

制定正确的战争后勤准备的基本指导方针,对于做好战争后勤准备至关重要。建国以来,我们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周边国际环境的实际情况,适时地确定了不同历史时期战争后勤准备的指导方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争后勤准备,比较好地保障了西南剿匪、抗美援朝、东南沿海对敌斗争、几次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胜利,顶住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威胁,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总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和缓,对话正在代替对抗,和平与发展正在代替战争与冷战,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减少了。但由于一些大国谋求世界利益及一些地区民族矛盾的加深,局部战争和军事武装冲突频繁发生,有些地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就我国周边地区而言,尽管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分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加之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较快,军事实力也日渐增强,对我已形成潜在与现实的威胁。因此, 发生军事武装冲突,乃至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不可排除。根据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周边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符合实际的新的高技术战争后勤准备的指导方针,对于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障未来高技术战争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新时期战争后勤准备的指导方针,一是要根据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从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看,局部地区的军事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是主要的武装对抗形式,且可能的作战对象都装备有不同数量的高技术武器。因此,战争后勤准备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放在保障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军事武装冲突的胜利上。二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即综合国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综合国力不强。为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充分利用当前良好的国际环境,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国家不可能在国防建设和战争后勤准备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战争后勤准备只能是量

力而行。三是根据我军后勤准备的实际情况,这是进行战争后勤准备的重要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今后一个时期我军高技术战争后勤准备的基本指导方针应该是: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把着眼点放在保障部队应付局部战争的突发事件上,并重点做好主要战略方向的战争后勤准备工作。

(二)高技术战争后勤准备的基本要求1.以保障局部战争胜利为着眼点

战争后勤准备的着眼点,是进行战争后勤保障准备筹划和决策的首要前提。它不仅决定着后勤准备的规模、速度、水平,而且也决定着国家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程度;它不仅与战争准备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也与国家经济建设休戚相关。

不同制度、奉行不同战略方针、追求不同利益的国家,由于战略方针不同,其战争后勤准备的要求也不一样。一些奉行全球争霸、谋求海外利益的国家,其战争后勤准备的着眼点,放在为实现其霸权主义的全球利益上。一些奉行中立或本土防卫的国家,其战争后勤准备的着眼点则放在保障军队进行本土防卫上。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第三世界国家,不仅现在奉行不称霸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将来强大了,也永远奉行不称霸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既不谋求全球海外利益,也不要别国的一寸土地,但也不允许别国侵占自己的一寸土地,因而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战争后勤准备的着眼点,都放在保障军队进行本土防卫作战上。

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也使战争后勤准备的着眼点有所不同。本世纪六六十年代,美苏实行全面的对抗,两国都准备打核战争,因而其战争后勤准备的立足点都放在保障全面核战争上。进入 80 年代以来,由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两国的全面核对抗,逐步转向局部热点地区的对抗或打代理人的战争, 因而其战争后勤准备的立足点放在打有限规模的局部战争上。我国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及我国周边地区所面临的现实威胁,我国的战争准备是应付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因而战争后勤准备的立足点,也放在保障军队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上。80 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周边环境的改善,以及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我军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入以和平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和应付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因此,战争后勤准备工作也由保障军队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后勤保障状态,转入保障军队和平时期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和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把着眼点放在保障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胜利上,并为保障全面战争扛下一定的物质基础。

  1. 集中力量,保障重点

高技术战争的后勤准备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军队内部的各个方面以及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外贸的各个领域,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后盾。在当前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军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应突出重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战争后勤准备的主要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在整个军队建设的规模上,要加强宏观调控,收缩摊子,集中力量把拳头部队的建设搞上去。目前,我军经过几次大的精简,军队的规模由过

去的 600 多万人减到了现在的 300 万人,但各个摊子仍然没有减下来,还维持着一个五六百万人的摊子,使本来有限的经费没能用到最关键、最需要的地方去,效益不佳,从而影响了一些拳头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削弱了军队的突击力和对敌人突然袭击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应根据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和军费的可能,对与军事斗争需要不相适应和过多过大的不必要的摊子予以坚决的裁减,将节省下来的经费集中用于快速反应部队、战略预备队和海空军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这些高技术战争的拳头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搞上去了,使其具有与高技术战争需要相适应的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才能一旦在突然事变发生时,作出快速反应, 争取战争的主动权。美军根据军费逐年减少的趋势,提出了削减军队规模、调整部队结构、优先建设快速反应部队的方针,以应付低强度的地区性冲突。对此,我军应借鉴外军的经验,根据我军可能担负的任务和介入冲突的地区, 调整军队的结构,优先发展海空军及应付高技术战争的快速反应部队。

二是集中力量,优先做好重点战略方向的战争后勤准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应根据我国周边的实际情况和可能面临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确定主要作战对象和主要战略方向,集中有限的物力和财力,把主要战略方向上的战争后勤准备工作做好。在战争后勤准备的规模与计划上,应优先考虑主要战略方向的需要,进行重点安排,在财力和物力的投向和投量上,优先向主要战略方向倾斜,重点保障其需要。在人力资源分配上,尤其是高技术军事人才,优先保障主要战略方向上部队的需要, 在主要战略方向上形成高技术军事人才群体。在战略指导上,重点关照主要战略方向的战争后勤准备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主要战略方向战争后勤准备的落实情况、发展变化、存在问题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协助主要战略方向上的各级后勤部门,认真抓好各项准备工作落实。

三是逐步调整军费结构,重点保障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军费结构是否合理,反映着军队建设的重点是杏合理,一般他讲,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军费的投向和投量应重点用于购置武器装备,进行军事科研及武器装备的维修,而用于行政事业费和人员生活费的比例不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高技术装备价格日益昂贵,因而购置高技术装备需要的经费越来越多。对此,许多国家在逐年增加的军费的同时,纷纷调整军费结构比例,缩减军队行政事业费和人员生活费的开支,增加武器装备购置和维修费,并重点研制和装备高技术武器,使军队的作战能力与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相适应。我军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军队规模过大,有限的军费相当一部分用于人员生活费的开支,难以拿出更多的钱来购买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使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落后外军一大截子。进入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军的总员额虽然大幅度裁减了,但由于国家对国防建设投入有限和军品价格逐年上涨,为了保障官兵的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又将有限军费中的大量资金用于保障生活需要,因而使武器装备购置费和维修费, 在军费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又使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失去了几年宝贵的时间,进一步拉大了同发达国家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差距。对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在不影响官兵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前提下,逐步增加武器装备购置费和维修费,调整军费结构比例,将更多的经费用于购置新的武器装备, 以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提高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四是在作战样式上,根据可能作战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对作战行动的影

响和主要作战对象的特点,进行重点作战样式的后勤保障准备。如果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在陆上边境地区进行,战争后勤保障准备应以保障高技术的空地一体作战为重点。如果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在海上进行,战争后勤准备应以海空军一体作战为重点。如果未来高技术战争在濒海方向进行。应以登陆和抗登陆海空军联合作战的后勤准备为主。如果未来高技术战争只进行某种特种作战,如空袭与反空袭、空降与反空降、封锁与反封锁,战争的后勤准备应以保障这些特种作战为重点。如果未来高技术战争可能在热带山岳丛林、高原严寒缺氧地区、沙漠、严寒地区、水网稻田地带进行,战争的后勤准备应以保障部队在这些特殊地形条件下作战为重点。

五是就后勤自身的准备工作而言,也必须有重点的进行。从后勤工作的全局来说,应抓好影响后勤保障任务完成的关键性工作。如交通运输,是完成后勤保障任务的中心环节。战争的实践证明,后方的物资再充足,没有可靠畅通的交通运输线,也无法保障作战的胜利。因此,平时应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国力的可能,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大力抓好交通运输,尤其是主要战略方向的交通运输网建设和交通运输工具的现代化,为战时组织可靠畅通的交通运输打下基础。又如物资储备问题,随着军队武器装备的不断现代化,使高技术战争中的物资消耗越来越大。没有充分的不间断的物资补充,就难以保障战争需要,因而对物资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后勤必须把物资储备作为战争后勤准备的重点。要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根据高技术局部战争物资消耗的特点和高技术发展对物资储备的影响,适时、适量地储备高技术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

  1.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在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中,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是做好战争后勤准备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从后勤工作的特点看,后勤的许多装备和设施具有军民通用、平战两用的特性,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技术修理等工作和机场、码头、仓库等后勤设施,都具有军民两用的性质,有利于做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目前为迅速改变我国落后的状况,国家要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不可能对战争后勤准备投入较多的经费,战争后勤准备工作必须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因此,应充分利用后勤工作在许多方面具有军民通用这一特性,结合经济建设来发展和建设后勤力量,通过加速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来加速战争的后勤准备工作。从目前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进行战争后勤准备的情况看,为既能在平时做好战争后勤准备,保障军队及时对各种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又不至因战争后勤准备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在军事工业、交通运输、技术修理、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军事科研、物资准备、后勤设施等方面,都力求做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战争后勤准备于经济建设发展之中,把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战争后勤准备的物质基础和源泉,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从近期几场高技术战争的实践看,许多国家由于在战争后勤准备上贯彻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在突然事件发生时,大大缩短了由平时转入战时的时间,保障了部队快速反应的需要。马岛事件发生后,英国之所以能在三天内保障特混舰队远征马岛;海湾危机发生后,美军之所以能迅速作出反应,并有效地保障远离本上的几十万军队作战,都得益于在战争后勤准备工作上贯彻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

战争后勤准备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有着广阔的领域。至少

在以下一些方面大有作为:

一是军工生产。军工生产,主要是机械加工工业,在技术、工艺、流程和管理上,与民用工业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加工生产的产品不同。因此,和平时期,尤其在军品生产不足,大量军工设备闲置的情况下, 军工生产应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以主要生产设备转向民用。这样既可解决平时军工生产订货不足,资金短缺问题,又可以其人力、技术和设备的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这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所共同走的道路,美、英、法、俄等国的军事工业,平时 70—80%是生产民用产品的,有的高达 90%。近年来,我国军事工业在军转民方向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产业结构方向上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内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经济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生产民用产品的同时,如何保留相应的生产线以适应紧急情况下的转产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总之,和平时期军工生产以生产民用产品为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处理好平时与战时的关系,军需与民用的关系,还有待于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解决。

二是交通运输。无论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江河航道、管道、机场、港口、车站、桥梁等,还是交通运输工具,如飞机、机车、汽车、船只等,除一些特殊设施和工具外,大都具有军民通用的性质。因此, 应结合国民经济的交通运输建设,把国防交通战备网逐步建设和完善起来, 把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现代化建设搞上去。这样使交通运输平时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战时为战争服务。但国防交通运输既有与国民经济交通运输的同一性,又有与国民经济交通运输的差异性。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国防交通运输可与国民经济交通运输融为一体,但在西部地区和一些边境地区,则往往不易融为一体。一些在军事上看来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交通运输网络,在经济上看来效益并不明显,甚至没有经济效益。这就要正确处理好国防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凡是军民两利的交通运输道路,要积极兴建,军民两用。凡是军事上需要,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交通运输道路,应在以经济建设需要为主的同时,兼顾军事上的需要。凡是军事上需要,平时无力修建,战时修建又比较容易的,要做好路基勘探和修建计划,一旦战时需要,组织力量修建。凡是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而又必须修建的战略运输道路或战场运输道路,应商请国家有关部门,在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逐渐修建。一些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研制,在以民用运输为主的同时,应尽量考虑军队战时征用的需要,以减少战时改装和加装时间, 交通通信体制的改革,既要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又要利于战时为军事斗争服务。地方铁路、交通、民航、邮电等部门的行政体制应半军事化或准军事化, 并视情况建立若干铁运、汽车运输、民用船只、民航、通信后备或预备役组织。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都建设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预备役交通运输组织,如民航后备队、预备役船队等。不少国家还将民航、铁路、邮电等部门列入准军事部门,平时就按军事化的要求编组和管理,战时立刻转入为军队作战服务,如美国的民航后备队、国防后备役船只,俄罗斯的海军预备役船队等等。

三是后勤保障装备、设备与设施。后勤保障装备、设备与设施方面,也具有军民通用的性质。例如,普通载重运输汽车、运输船只、运输飞机、卫

生汽车、卫生飞机、卫生船只,输油管线,各种加油器材与设备,机场与码头的补给设备,各种修理装备、设备,通用物资生产与加工设备及设施,各种医疗器械、设备等。这些军民通用的后勤保障装备、设备与设施,平时既可为经济建设和广大民众服务,战时又可为战争服务。因此,完全可以结合平时的经济建设和民用的实践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换代,在平时就把这些装备、设备和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搞上去。这样,平时就为战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战时就可利用这些现代化的装备、设备与设施进行高技术战争的后勤保障。可见,后勤在战争准备中进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有比其它方面进行战争准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来发展后勤装备、设备与设施,可节省大量研制经费,解决因技术装备换代加快所带来的经费不足和装备发展赶不上技术发展的矛盾,并充分利用民用后勤装备、设备与设施为军队作战服务。

四是各类后勤技术人才。后勤工作的军民通用性决定了后勤人才的通用性。可以说从各类专家学者到普通技术修理工、炊事员,都具有军民通用的性质。许多国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后勤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基本上以地方为主,军队后勤只培养必需的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如军队的医生、护士、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等,基本是从地方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或应征入伍,司机也是从地方司机中应征入伍,从而减少了军队大量的培训机构。同时,对于从地方应征入伍到后勤部门工作的人员,也要求在军队学会一技之长,以便退役后到地方就业。有鉴于此,不少国家采取平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常备现役后勤部队,而将后勤保障人员主要寓于地方各行各业之中。可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地培养和储备后勤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所走的一条共同道路。尽管后勤人才具有很强的军民通用性,但由于从老百姓到军人还有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为缩短这一过程,许多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地方院校开设军事后勤课程,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使地方在校学生毕业时, 就具有一般的军事知识和军事后勤专业技能,或在军队后勤院校和后勤部队开办训练队、教导队等轮训机构,将从地方应召来的各类人员进行短期训练, 掌握必要的军事知识和军事后勤专业技能。

五是后勤科研。由于后勤工作的军民通用性,使后勤保障能力的提高, 在许多方面都有赖民用科学技术的提高。实践证明,只有民用科学技术提高了,后勤才能得到用最新科学技术研制出来的装备、物资、器材。因此,后勤科研的许多项目,既是军队后勤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民用和经济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后勤装备方面,各种先进的运输飞机、船只、车辆、医疗器械设备、修理设备等,都是军民需要解决和平战需要的科研项目。在物资器材方面,如各种新材料、新能源、原料、燃料、服装、食品等,既是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高技术课题,也是军队后勤保障需要解决的高技术难题。在技术方面,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 既是国民经济有关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后勤指挥自动化、修理与检测自动化、物资补给自动化、物资管理自动化,以及各种军工企业自动化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还有各种药品,以及防冻、防暑、抗感染、高山反应、各种烈性传染病、流行病和有毒动物伤害的防治问题,既是平时民用需要解决的重要科研课题,又是后勤保障平时和战时都要解决的重点科研项目。由此可见,在后勤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都与民用科学技术具有同一性。为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广阔天地。因此,国外许多军队后勤

除一些特殊的装备和物资器材,由军队专门的科研部门研制外,一般不设专门的科研机构。对军队后勤所需要的军民通用科学技术,均由民间的科研部门承担。军队对于有些特殊专用科技攻关项目,采取招标方式委托民间科研机构负担。这样不仅使后勤机构更加精干,节省大量经费,而且可充分利用民间雄厚的科技力量为军队后勤建设和后勤保障服务。

六是物质储备。军队所需的物资,除作战装备、弹药、一些特殊的油料和器材外,在许多方面具有军民通用性。如主副食、燃料、军工生产用的原料与材料、通用车辆、船舶、飞机及其维修零部件、卫生药品器材与医疗设备等等。这些物资、装备、器材、既是平时军队和民间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又是战争胜利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国家和军队平时必须进行储备,以应急需。但在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中,战乱逐步减少,储备大量的物资,不仅会造成经费紧张,积压浪费,又影响市场流通和供应。如果不储备相应的物资,一旦有事又难以保障应付军队突发事件的需要。为此,各国军队根据许多后勤装备、物资、器材具有军民通用性这一特点,将其储备归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和市场流通轨道。既根据军队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储备相应的物资,又根据物资的理化性能、最高保管年限, 以储新用旧的方法,将其纳入市场流通领域中进行周转,定期对储备的物资进行更换。这样不仅使死物变成活物,保证了物资储备的质量和军队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又避免了因科学技术发展,物资装备更新周期加快所造成的损失浪费。

七是修理装备器材与技术。后勤技术装备的军民通用性,不仅使其研制与生产具有军民通用性,而且在修理方面也具有军民通用性。地方的许多机械加工工厂和修理厂,平时既可为经济建设服务,战时又可为军队进行技术装备的抢修,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军队除野战部队有技术装备维修中心外, 战役以上部队,尤其是战区以上后勤保障机构,一般不设专门的修理机构。其损坏武器装备由民间修理厂或生产制造厂家承担。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军队技术保障任务的需要,作出规划和计划,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在可能发生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战略方向上抓好军民后勤技术修理网的建设,给战时就地为军队抢修各种技术装备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八是医疗卫生。医疗卫生,除野战外科(包括各种烧伤、核武器伤、枪炮伤、化学武器伤)外,在医疗卫生人员培养、医疗器械设备、医疗药品研究与生产、卫生防疫与检验等方面,都具有军民通用的性质。对于一些军队战时医疗救护特殊的专业技术与专业技术人才,除现有军队医药院校进行培训外,还可根据需要,在地方有关医药院校中开设或增加相关的专业技术课程,使其培养的医疗卫生人才具有军民通用的性质。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军队所需要的医疗卫生人才,基本上由地方医药院校培养,战时从地方进行征用。目前,美军战时所需要的医护人员,有 64%是从国民警卫队和军队预备役人员中征用,医院 74%是从民间征用。有些国家的军队,根据医疗卫生工作具有军民通用性质这一特点,除旅以下部队有随队的专门卫生保障机构外,战役以上后勤没有专门的军队后勤医院。平时军队伤病员由就近的地方医院收治,并根据军队作战需要,指定若干医院战时担任收治伤病员的任务。当战争迫近或爆发时,有关医院立即腾空床位收治军队的伤病员。也有的国家的军队,在平时以少量现役医院收治伤病员的同时,在地方医疗系统中建立若干战备医院,战时根据需要进行动员征用,较好地解决了平战结合、军

民结合的问题。

在战争后勤准备方面,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方针,在战略指导上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立足于平时做好准备。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使现代局部战争的突然性增大,从而使临战时间大大缩短。同时,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使后勤准备工作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工作量越来越大。这样,不仅对战争后勤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使战争后勤准备工作更为艰巨,因此,仅靠临战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平时做好准备的基础上,既要重视临战的应急准备,更要重视平时的长期预有准备。

二是要建立健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法规。尽管后勤工作在许多方面具有军民通用的性质,但要完全做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使其在突然事件发生时,迅速转化为军队后勤保障力量,还会在全局与局部、经济效益与军事效益、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等方面发生这样与那样的矛盾。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逐渐增强,经济效益在一些经济部门地位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仅靠过去的行政命令干预,己不能适应今天市场经济发展和战争后勤准备的要求了。必须从保卫国家安全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根据战争的需要与要求,在顾全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战争准备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面的具体的原则、要求、方法、规定、有关标准、限额、奖惩办法,以及为保证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法律、制度、条令、条例等,从而使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是要统筹规划,通力协作。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涉及军队陆海空军、二炮、各战区和国家经济、科技、外贸、外交等各个部门和各条战线,工作面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由有关部门根据保卫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与实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状况与分布情况,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量力而行。各有关部门应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与计划下,从全局出发,通力合作,努力完成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所担负的战争后勤准备,以做好局部工作的实际行动,支持全局的战争后勤准备工作。

  1. 必须与军事准备相一致

战争后勤准备,是整个战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后勤准备是为军事斗争服务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军事斗争需要。要使战争后勤准备能够服从和服务于军事斗争需要,战争后勤准备必须与军事准备相一致。只有这样, 一旦有事,后勤才能保障军事武装斗争的需要。

一是要与军事斗争的方针相一致。军事斗争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所谋求的政治、军事目标不一样,因而所奉行的军事斗争方针也不一致。一些超级大国谋求世界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目标,因而为其霸权主义服务的军事斗争的方针,必然是对外扩张、以武力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以强凌弱的军事斗争方针。一些依附超级大国的国家,为谋求自身的利益,在军事上必然谋求超级大国军事保护的军事斗争方针。一些在政治上谋求地区霸权主义的国家,在军事上必然奉行地区霸权主义的军事斗争方针。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一般只谋求自身的发展,因而一般奉行自主、自卫的军事斗争方针。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仅现在不谋求世界霸权利益,就是

将来强大了,也不会谋求世界霸权,因而所奉行的军事斗争方针,是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为根本目的。战争的后勤准备,必须以保障实现这一军事斗争方针为目的,适应军队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了实现军事斗争方针的需要,在具体军事斗争方略上,可能采取战略威慑与武装斗争相结合,以武装力量的实力为后盾。为此,战争的后勤准备,既要能保障实施战略威慑的需要,又要能随时保障军队应付各种低强度、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

二是要与军事斗争所要达到的目标相一致。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在有限的地区进行的有限规模的战争。要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必须首先要达到相应的军事目标,才能力政治解决创造前提条件。所以,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勤准备,要以能完成所要解决政治问题的军事目标为标准,与所要达到的军事斗争目标的需要相一致。如战争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解决某一领土争端问题,其军事目标或是以自卫还击的形式收复被占领土;或自卫反击作战抗击入侵之敌,保卫边境安宁;或抢占某一战略要地,巩固实际控制线,制止敌人蚕食扩张;或反击至敌浅近纵深,摧毁敌防御工事,歼敌一部,给敌嚣张气焰以一定打击后,撤回境内;或为维护祖国统一,平定边境地区在国外势力策动下的分裂国家的叛乱行动;或为保卫领海主权和海洋经济权益,进行的海上战略威慑和收复被占岛礁等等。不同的军事斗争目标,由于其作战规模、参战军兵种、兵力兵器。自然地理条件、作战对象不一样,对战争后勤保障需要不一样,因而对战争后勤准备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必须根据高技术局部战争所要达到的军事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后勤准备,以防止后勤准备工作的盲目胜,增强后勤准备工作的效益。三是要与军事斗争的主要作战对象进行军事较量的需要相一致。一个国

家,尤其是幅员辽阔,周边环境复杂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边界、海洋国土、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分,以及民族等方面遗留的问题可能较多,因而潜在的问题也较多。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使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因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和潜在威胁也不同,主要作战对象自然也不同。由于不同的作战对象其历史发展沿革、军队性质、武器装备、作战思想、作战方式、指挥手段不一样, 因而在与其进行军事较量的方略和战役战术上所采取手段也不一样。为保障军队战胜不同的作战对象,战争后勤准备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与之相应的对策。如主要作战对象是世界霸权主义,且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拥有高技术兵器优势。要保障军队战胜这样的对手,必须在后勤保障上进行充分的准备,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相应的高技术后勤装备,动员全民的力量,运用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运用一切可能的高技术后勤装备,保障战争的胜利。如果与主要作战对象在军事实力和高技术兵器实力相当,要保障军队战胜这样的对手,力争经过充分的准备,使军队拥有高技术兵器和后勤拥有的高技术装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对方,或略占优势,以保障军队稳操胜券。如果与主要作战对象比较,在军事实力和高技术兵器上都占有优势,也要进行充分准备,使军队的整体优势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以利于速战速决,尽量减少战争的损耗。

四是要与军事斗争规模需要相一致。不同的政治目的、不同的作战对象和需要达到的军事目标不同,军事斗争的规模大小自然也千差万别。因此, 战争后勤准备必须依据军事斗争规模大小对后勤保障力量的需要而进行,以

防止后勤准备规模过大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或后勤准备规模过小而不能保障作战需要。军事斗争规模的大小,主要指参战兵力、兵器和军兵种的多少,作战空间的大小而言。军事斗争的规模越大,参战兵力、兵器和军兵种就越多,作战空间就越大,后勤保障准备工作涉及的范围就越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越大,因而工作任务量也就大。军事斗争的规模小, 参战兵力、兵器和军兵种少,作战空间也小,后勤保障准备工作涉及的范围可能就小,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可能要小,因而工作任务量也可能小。战争后勤准备的程度,除了要依据军事斗争规模大小之外,还需要以人力、物力、财力为物质基础。对此,国家和军队要根据军事斗争规模大小的需要,为保障军事斗争的胜利,不仅军队后勤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国家也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见军事斗争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后勤准备的规模。只有后勤准备的规模与军事斗争规模需要相一致,才能保障军事斗争需要,实现既定的军事战略目标。

五是要与军事斗争的方式需要相一致。军事斗争的方式,分为非暴力和暴力两种。非暴力的军事斗争,主要包括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军事威慑、边境军事斗争、军事谈判(包括裁军、削减核武器、制止某地区可能的冲突、维护某一地区的和平)等。暴力的军事斗争,主要凭借其军事上的实力与优势,以武装斗争解决问题。但无论是非暴力方式,还是暴力方式,都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没有相应的军事实力,无论哪种方式都难以达成预定的军事目标,也就无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战略家们都力求争取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其立足点都放在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之上。如果没有这种准备, 一旦非暴力方式不能达到预定军事斗争目标,就会给暴力方式解决问题造成被动。因此,后勤准备工作,既要保障非暴力军事斗争的需要,又要充分做好暴力军事斗争后勤保障的准备。只有这样,无论政治家和军事家采取哪种斗争方式,都能争取主动。就暴力的军事斗争而言,由于作战对象、作战地点和要达成的军事斗争目标不一样,其进行暴力斗争的方式也不一样。如保障登陆与抗登陆、空袭与反空袭、空降与反空降、进攻与防御等。后勤准备工作要针对这些不同的暴力斗争方式,即作战样式,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与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以增强后勤准备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准确性和效益性。

六是要与军事斗争的地理环境对后勤保障的要求相一致。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与要求不一致,因而对后勤保障的需要与要求也不同。只有针对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与要求,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事先做好准备,才能保障军事斗争的胜利。历史上因忽视自然地理环境对军事斗争影响与要求而造成战争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唐初名将薛仁贵北伐匈奴,因对严寒地区后勤保障准备不足,冻死大半,惨败而归。拿破仑和希特勒因对在俄国冬季作战的防寒问题毫无准备,几乎全军覆没。日军第 15 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对在缅甸热带丛林作战防病问题准备不周,

10 万之众竟因病减员 6 万人,兵败缅北。隆美尔对北非作战的运输问题重视不够而败北非洲。军事斗争的后勤准备工作,应牢记这些历史的教训,根据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对军事斗争的影响与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完成军事斗争任务创造条件。如高原严寒缺氧地区,对部队作战行动影响最大的是高山反应所造成的减员和机械功率衰减,使战斗力受到严重损害。为此,后勤准备工作除完成一般高原严寒作战的后勤准备工作外,还要

动员军队和地方的各个部门,尤其是医学研究部门和机械研究部门,下大力气解决高山反应和机械功率衰减所造成的战斗力下降问题。岛屿进攻作战,要注意了解海军远洋编队、登岛作战及巩固既占岛屿的坚守作战后勤保障的准备,并就作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再如封锁某一海域或海峡作战,要针对海上封锁作战的方式、参战军兵种,尤其是海空军在海上进行联合作战的后勤保障,作出详尽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实践证明,后勤准备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争取后勤保障的主动权,进而保障战争胜利。要真正做到后勤准备工作在以上六个方面与军事斗争需要相一致,在后

勤准备的具体工作上,必须做到五个同步。

一是后勤保障计划、方案要与作战计划、方案同步。作战计划与方案, 是制定后勤保障计划与方案的直接依据,也是战争后勤准备的基本依据之一。同时,后勤保障计划与方案,是组织实施战争后勤准备的行动纲领。后勤准备怎么做,从什么地方做起,准备战争打多大的规模和什么样的仗(即作战样式),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重点是什么,大体上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家的战争经济动员的程度与要求等等,都需要以后勤保障计划与方案为直接依据,才能进行。因此,无论战略战役后勤,还是战术后勤, 都必须根据作战部门制定的作战计划与方案,制定相应的后勤保障计划与方案。这样后勤准备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使之有序地进行。国际格局的变化,会导致作战对象的改变,因而作战计划与方案也会随之改变。为适应这种变化,后勤保障计划与方案也必须随之改变。同时,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运用,也会导致在军事思想、作战方法与作战手段方面的变化,因而作战计划与方案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对此,后勤保障计划与方案也要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而适时修订,以便使后勤准备工作跟上发展变化的情况。

二是战场后勤建设要与战场建设同步进行。战场建设是战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场后勤建设是战场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战时组织实施后勤保障的依托。因此,战场后勤建设应与整个战场建设同步配套。以往的战争实践证明,如果战场后勤建设与整个战场建设不同步配套,就会使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失去依托,从而影响战役战斗的结局。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帛琉群岛抗登陆作战中,由于没有构筑防护工事和进行战场后勤建设,整个部队和后勤防护力很差,结果在美军登陆前的空袭中,大部分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被炸毁, 使部队过早地失去抵抗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由此可见,战场后勤建设是保障战争胜利的重要依托与物质基础,战场后勤建设应该与整个战场建设同步进行。尤其是一些远离战略腹地,交通不便,补给困难而又必须坚守的战略要地,重要岛屿、沿海大中城市等,更要重视战场后勤建设。通常情况下, 战场后勤建设应包括后勤防卫工事、人员掩体、作战工事与后勤工事中的人员生活设施、地下或半地下的物资仓库、地下或半地下的医院、修理机构、后勤指挥机构等后勤保障活动场所,战场交通运输道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尤其是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使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两架 Fll7A 飞机所载的两枚巡航导弹, 其破坏力和精确度,相当于 20 年前 95 架F105 飞机所载的 190 枚炸弹的威力。这就对战场后勤建设各种后勤设施的隐蔽伪装、坚固耐用及实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后勤人才的培养要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同步。从某种意义讲,高技术

战争的后勤准备,实际上是后勤高技术人才的准备。高技术的发展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现代化的高技术装备, 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技术人才,仍然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军队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是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装备的质量与数量,而且首要的是人才的现代化。因此,战争的后勤准备,首先要把培养高技术后勤人才放在首位,使后勤人才的培养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高技术战争后勤保障的需要。做到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技术战争需要什么样的高技术后勤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高技术人才。在我军目前高技术装备发展滞后于高技术发展的情况下,还要超前培养一部分高技术后勤人才, 以便一旦获得新的高技术后勤装备,就可立即形成后勤保障力。

四是后勤技术装备发展要与作战技术装备同步。战争的实践证明,高技术作战装备,只有拥有相应的高技术后勤装备来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其高技术性能。否则,再先进的高技术装备也难以发挥作用。马岛战争中,尽管阿根廷军队有西方进口的 100 多架可与英军媲美的先进作战飞机,但由于其地面场站的保障设施与空中加油机不配套,致使其空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失去了制空权,从而成为导致马岛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后勤技术装备的发展,应改变目前落后于作战技术装备发展,与作战技术装备不配套的局面,做到同步发展。尤其是高技术作战装备的研制与发展,在确立科研计划项目时,就应把后勤技术装备的研制纳入计划,并在为部队装备新科研的作战技术装备时,同时装备相应的新研制的后勤技术装备。在进口新的高技术作战技术装备时,也要进口相应的高技术后勤保障装备,以便形成整体的综合作战能力。

五是后勤编制体制要与军队编制体制改革发展同步。后勤编制体制是完成后勤保障任务的组织保证。完善和建立健全与高技术战争需要相适应的后勤编制体制,既是战争后勤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保障高技术战争胜利的后勤组织保证。为此,应根据高技术发展对军队编制体制发展的影响与变化,相应地调整后勤编制体制,使后勤编制体制的发展与军队编制体制的发展相适应。

··做到有什么样的作战编制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后勤编制体制,改变目前后勤编制体制发展滞后于军队编制体制发展,后勤编制体制不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局面。

  1. 后勤准备必须与后勤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

战争后勤准备与后勤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是战争后勤准备与后勤现代化建设统一性客观规律的要求。二者既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所谓相互排斥,是指后勤准备与后勤建设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后勤准备,是指根据战争需要,运用国家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各方面做好战争后勤保障准备工作实践活动的统称。后勤建设,是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运用国家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思想政治、教育训练、技术装备、战场和后勤设施、物资储备等方面,全面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与作战能力的实践活动过程。所谓互相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是指要做好战争后勤准备,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必须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做好战争后勤准备。战争后勤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离开了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去进行战争后勤准备,后勤现代化建设就失去了

目的和方向。只有加速后勤现代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做好战争后勤准备工作。原苏联在卫国战争爆发以前,由于一些军队高级领导人对后勤存有偏见,不重视后勤工作,并极力反对成立总后勤部来统一负责全军的后勤建设和战争后勤准备工作,而由总参谋部第五部和各级司令部第五部(处)负责,结果后勤建设与战争后勤准备处于无人负责的地步。战争爆发后无法保障作战需要,结果加快了军事上的失利。

后勤准备与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既加快了后勤准备工作的落实,也加重了后勤准备工作的份量。所谓加快了后勤准备工作的落实,从一定意义上讲,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加强后勤准备工作,是加速后勤准备工作落实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加重了后勤准备工作的份量,是指后勤一方面要抓战争后勤准备的全面落实,因为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毕竟不是战争后勤准备工作的全部;另一方面要抓后勤现代化建设。但在具体工作上两者之间容易出现以下偏差:一是把二者混为一团,相互代替。认为抓后勤现代建设就是抓后勤准备,用抓后勤现代化建设代替抓后勤准备;或抓后勤准备就是抓后勤现代化建设,用抓后勤准备代替抓后勤现代化建设,从而从根本上忽略二者之间的区别。

二是重视后勤准备,忽视后勤现代化建设。认为后勤准备是硬指标,各项工作必须按期完成,到时候必须能保障部队出动,因而对一些后勤战备工作的硬指标,如物资储备数量,武器车辆完好率、战场后勤建设等有形的东西抓得紧、抓得有力、落实得快。而对后勤现代化建设中一些带根本性的东西,如思想作风、规章制度、组织体制、人才培养等无形的、长远的、需要长时间才能抓出成效的工作,抓得不够,抓得不紧,忽视了这些后勤保障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建设。

因此,在高技术飞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战争后勤准备,一定要处理好后勤准备与后勤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注意搞好后勤准备与后勤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做到既有利于战争后勤准备,又有利于后勤现代化建设。在力求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根据国际格局和周边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当时的实际需要而有所侧重。

  1. 把提高后勤准备的质量放在首位

高技术战争准备,实质上是在潜在的军备竞赛中,有关国家进行的以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的科学技术力量的竞赛。谁拥有这方面的优势,谁就能走在军备竞赛的前列,首先占领高技术战争胜利的制高点。因此,作为高技术战争准备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准备工作,必须把提高后勤准备的质量放在首位。

把后勤准备的质量放在首位,就是要根据高技术战争对后勤保障要求, 把立足点建立在保障战争胜利的基础上。而要保障高技术战争胜利,后勤保障准备的重点必须放在争夺高技术战争胜利的制高点上,即军用高技术领域竞争的热点——电子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光电子技术等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目标监视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复合材料技术和航天技术在后勤领域的运用和发展上。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把这些最先进的新技术在军事后勤领域中的运用,作为后勤准备工作的重点,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主要表现:一是重视军用高技术, 特别是高技术后勤装备的发展,并作为其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进行有效地后勤准备,保障高技术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二是认为高技术对后勤保障的影

响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些影响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将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广泛。因此,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后勤准备的中心环节,不仅充分利用现有高技术对现有后勤装备进行改革,而且还对传统的后勤体制、保障方式、后勤理论进行变革, 使传统后勤向现代化后勤进行转变。三是认为高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技术群体而又不断发展,不仅纵横交错运用于后勤领域之中,而且随着整个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因而普遍制订了综合运用高技术的计划和后勤高技术发展战略与规划。四是认为高技术互相渗透和互相排斥,互相制约,要根据后勤保障的需要和本国的国情、军情选择发展方向。如目前不少国家研制后勤隐形车辆、船只、仓库,以及反隐蔽后勤装备等等。当前,我军的军用高技术在后勤领域中已开始运用,并取得初步成效。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术也会有很大发展。我们在后勤准备中,一定要抓住长期准备的有利时机,将世界和国内的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运用后勤装备的研制发展和其他后勤领域中,从根本上提高我军后勤保障高技术战争的能力。

把提高后勤准备的质量放在首位,要正确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摒弃那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观念,走精兵之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为应付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需要,我军后勤准备工作处于一种应急准备状态,因而在许多地方修建了大量后方工程,储备了大量作战物资,摊子铺得很大。由于是应急作战保障的需要,因而许多仓库、地下医院修建的质量和自动化管理水平差,通信联络不畅;不少后勤设施不符合标准,长期不能投入使用;后勤工程建设规模过大,战线过长,胡子工程较多,造成较大浪费;通用装备、器材、物资储备数量过大,造成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后, 大量物资过时淘汰,浪费惊人。对此,应根据国际格局和周边形势的发展变化,将后勤准备工作的立足点,从过去保障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到保障高技术局部战争上来。并根据保障高技术局部战争胜利的需要,调整后勤准备的规模,收缩后勤摊子,在提高后勤准备的质量上下功夫。如在战略战役后方工程建设上,着重提高仓库和后勤设施的自动化管理与补给水平,增强各种仓库和后勤设施的防高技术兵器袭击破坏的能力。物资储备,应少储或不储军民通用物资和装备,多储高技术装备与物资器材。在后勤保障力量建设规模上,力求精干,压缩和削减那些现代化水平不高,与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勤保障需要不相适,或已经落后过时的部门机构,建立一支保障有力的精干的后勤保障力量。

把提高后勤准备的质量放在首位,关键是要以后勤现代化建设为中心, 全面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为此,必须把提高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作为提高后勤准备质量的关键,抓紧抓好,并以此为中心带动其它后勤准备工作的现代化。后勤建设的现代化,应重点抓好高技术后勤人才的培养,高技术后勤装备的研制与发展,高技术后勤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后勤保障体制的改革。

  1. 量力而行,讲究效益

战争后勤准备,尤其现代高技术战争后勤准备,需要国家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一定的人的、物力和财力作为物质基础,后勤准备就无从谈起。因此,各个国家在和平时期都根据国际格局和周边环境,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必要的战争后勤准备。尤其 80 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高技术战争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

要求,因而更加重视后勤准备工作,并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其后勤准备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经济和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力和科学力有限。但保卫国家利益的需要,又要求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后勤准备。因此,在国力可能与后勤准备需要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对此,必须处理好后勤准备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国力可能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地进行后勤准备。建国初期,由于正确处理了包括后勤准备在内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及时作出了从武装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的决策,使国防建设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仅完成了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而且也使后勤准备工作得到了较好地落实,比较好地保障了西南剿匪、进军西藏、抗美援朝、中印边境反击作战等军事武装斗争的胜利。但到六七十年代,由于某些原因,使后勤准备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一度超出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不仅延缓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在目前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历史时期,应牢记过去的经验教训,服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在国力允许的条件下,量力而行的进行后勤准备,切不可因后勤准备规模过大而影响经济建设大局。

正是因为国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对于进行后勤准备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所以在后勤准备中要特别注意经济效益,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在宏观指导上要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是要注意后勤准备工作决策与计划的科学性。决策失误,计划不周, 不仅会造成大量人才、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后勤准备工作的落实。因此,对于后勤准备的规模、重点、目标、方式、完成时限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充分进行科学证论,认真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多种决策方案,按照科学决策的要求,使用现代科学决策的方法,实施最优化的决策,力求减少因为决策失误而造成后勤准备的失误。周密而详尽的计划,是加速后勤准备,减少失误的重要一环。周恩来同志曾指出,计划所造成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计划所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我军在六七十年代的后勤准备工作中,由于计划不周所造成的浪费触目惊心。为此,在计划后勤准备工作时,必须周密而详尽地考察各项工作在后勤准备的地位与作用、可行性与经济效益、本项工作与其它工作盼联系,需要与可能等因素,而后制定计划。尤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使用分配上,要讲究整体的综合效益,从后勤准备的全局出发,区分轻重缓急,科学而合理地确定其投向与投量。

其次是后勤准备工作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提高后勤准备的效益,是加速后勤准备,落实后勤战备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使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来全面提高后勤准备的效益。如在后勤准备的管理上,要因地制宜地运用经济责任制、目标管理、全面计划管理、统筹法、计划滚动法、全面质量管理、全面人员培训、ABC 管理法、系统工程管理等科学管理方法;在战略物资生产与采购方面,要运用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原理与方法等。此外,还要注意向科学技术要效益,通过加速发展后勤高技术来加速后勤准备工作的落实。如某部在训练的实践中,运用国外先进的高技术对现有野战拖挂加油车进行改造,提高工效 20 倍。这样既节省了后勤装备费用,又提高了后勤保障速度。

三是要建立健全后勤准备的监督控制体系。实践证明,要提高后勤准备

的效益,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必须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后勤准备,要花费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浪费。为此,应制定相应条令、条例与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后勤领导应负的责任,并依据其工作政绩和效益进行奖惩。同时,为从宏观上对整个后勤准备工作进行调控,还应建立至下而上的自动化信息反馈系统,以便及时了解后勤准备的实施与进展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有效对策纠正偏差,保证后勤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