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技术战争后勤动员准备

高技术战争后勤动员准备,是为军事后勤动员实施预先进行筹划、安排和采取落实措施。就后勤动员准备的时间范围而言,分为平时后勤动员准备和临战后勤动员准备。平时的后勤动员准备必须寓于国民经济建设之中,必须与军事动员准备协调一致,并且与后勤自身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到临战前,随着形势的发展,各项后勤动员准备工作,要在平时准备的基础上,搞好具体的落实。

(一)调查研究后勤动员潜力

后勤动员潜力,是指国家在后勤动员方面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这是后勤动员的基本对象,是后勤动员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而后勤动员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后勤动员潜力转化为军队后勤保障实力的过程。后勤动员潜力调查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力资源潜力调查。主要是指具有后勤基本技能,经过必要的训练后,战时能够遂行保障任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军队后勤退役官兵。应对能从事一定后勤保障任务的人员进行详细登记,按专业和年龄进行适当分类,掌握其分布状况,并存入计算机,以便战时征用。

二是物力资源潜力调查。主要指战时可供军队使用的各种军民通用物资、器材、技术装备、设备、设施等。

三是精神力量潜力调查。主要是指存在于后勤人力资源之中的主观能动力量,如爱国主义、国防意识、勇敢精神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下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把国防教育纳入社会教育轨道, 作为社会教育重点工程,并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从而不断增强教育效果,为提高后勤动员速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后勤动员潜力的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对这些潜力进行综合开发,才能使其形成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后勤整体保障力量。为了科学地进行后勤动员准备, 必须对后勤动员潜力进行认真调查,对其可能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调查方式,可分为全面调查、局部调查和专项调查。全面调查,一般由国家统一组织,军队后勤参加,每 3—5 年应进行一次。局部调查和专项调查主要由军队后勤或军种后勤、战区后勤在地方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根据需要进行,以便随时掌握发展变化了的情况。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战时可供动员的能力,芹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根据需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例如,1988 年通过对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和上海市的商船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民用船舶类型繁杂,大小不一,性能各异,平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各自的特长与作用。然而战时海上军事运输对船舶有一定的选择性,输送部队、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物资的民船,既要载重大,又要吃水浅、航速快、机运性好、装卸方便。而吨位过大的船舶虽然载重量大,但受港口、航运技术条件限制也大,灵活性和机动性较差;散货船、原油船等专用化程度高,也不宜大量征用。因此, 真正适于海军动员的商船是十分有限的。通过调查分析,我国建造军民、平战兼用的海运船舶,应是我国造船工业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寓于地方的一些后勤动员潜力,战时却不一定都能转化为后勤动员力量。因此, 在平时发展民用力量的同时,还必须尽量考虑到战时军用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后勤动员法规

后勤动员法规是平时进行后勤动员准备,战时实施后勤动员的法律依据。有了健全的动员法规,后勤动员工作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利于后勤动员工作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有利于后勤动员各项目标的实现。后勤动员法规应对后勤动员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作出规定,一般应包括:

后勤动员的目的、基本原则、基本任务、主要手段、动员范围与对象;后勤动员的授权、时机和实施程序;各级后勤动员机构及其职责;后勤预备役的等级划分和使用原则;预备役后勤人员与装备参加军事训练、演练或实兵演习;预备役后勤建设;战时后勤动员物资装备的供应、储备和使用;地方车站、机场、码头、港口等军民通用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地方人员、物力参训及参战受损后的补偿;地方人员参训、参战后的补贴和待遇;对逃避动员的惩处;后勤动员中各项经费的来源和使用等等。

后勤动员法规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不能一成不变。后勤动员法规中的有关内容,应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而发展,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以及废除过时的法规和制定新的法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例如,美国的

《商船法》早在 1920 年就已颁布实施,1928 年进行过一次修改。由于该法对美国的民船发展和国防建设起的促进作用不够,故于 1936 年又进行重大修改,新的《商船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时期美国民船动员的主要法典。

1970 年,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国际海运形势和现代战争对后勤动员提出的要求,美国又对该法进行了一次大修改,如充实国防后备船队、建立海上预置仓库船系统等等,对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美国民般动员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海湾战争后,美国针对战中动员存在的一些问题,又对有关后勤动员法规进行了修改,经过修改后于 1991 年底生效的《联邦采办条例国防部补充条款》的条文还不到原条款的一半,废止了很多与高技术战争后勤动员需要不相适应的条款。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较完备的军事动员法规,后勤动员法规寓于其中。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制定了一系列后勤动员的法规。如物力动员法规主要有《1979 年战略与重要物资储备法》、《1948 年国家工业储备法》和《战时财产证用法》;交通运输动员法规有《国防商务法》、《海运法》、

《商船法》和《民航预备队条例》等,为美军的海湾战争中快速的军事运输和物资补给提供了法律依据,创造了有利条件。英国根据战争动员的经验, 也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人力和物力动员法规,其陆、海、空三军的后备队均有相应的动员法规,规定了动员后备队的种类,战时动员后备队的程序,后备力量的编组、训练、装备,以及战时紧急动员措施,征召后的任务等。英军认为,仅仅依法完成战争前夕征召后备队的任务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足够的交通运输工具来保证迅速运送后备队到指定地域,为此,英国把军事运输法规包含在交通运输民法之中,在《民航法》、《民航公司法》、《运输法》中均有特定条款,规定国防部有权由于防御的目的,征用民航飞机及民用船只,用于战时或紧急情况下运送军事人员或军用物资等。马岛战争中,英军能在短时间内组成一支包括民船在内的特混舰队,得益于其完善的动员法规。原苏联也非常重视战争动员法规的制定。据有关资料介绍,原苏联包括后勤动员条款的动员法规主要有:民用工业部门的动员准备规程、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的工厂要建设双套厂的决定等平时动员准备的法规,以法律形式保证部队战时作战物资、器材等的优先供应,战时动员措施的法规包括政府的有关部门战时成立专业部队(如运输部队、专业修理部队等)的条例和办法,运输车辆及建筑机械战时征用证购办法,战时征用房舍、学校和医院的办法,战时征用文化娱乐器材的办法等。

(三)制定完善后勤动员计划

制定后勤动员计划是后勤动员准备的一项重要工作。后勤动员计划是后勤动员准备与实施的基本依据。后勤动员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周密的计划。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对后勤的需求扩大,后勤动员涉及国家各个部门和后勤的各个业务领域,更加需要完善的后勤动员计划,来保证战时动员有条不紊地进行。

后勤动员计划的内容十分广泛,通常应根据军队战略目标和作战预案来制定,主要是明确后勤动员任务、等级、时机和动员的种类、数量、质量等等。根据动员内容的不同,后勤动员计划通常分为:后勤部(分)队动员扩编计划,后勤动员协同计划,后勤人员动员计划,通用物资、民用设施、技术装备动员计划和运输力量动员计划,以及一系列相应的保障计划等。原苏军根据作战预案的要求,制定了从物质和技术两个方面保障军队扩编和作战需要的各种后勤动员计划,有装备和物资技术保障计划,运输动员计划、医疗力量动员计划和动员的财务保障计划。

在后勤动员计划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应做到:一是动员计划应与高技术战争的需求相适应。高技术战争的后勤动员计划,必须与各种不同的作战样式、作战手段和不同的作战环境相适应。仅就战场环境而言,有海上作战、沙漠作战、山地作战、高寒缺氧地区和热带丛林地区作战,后勤动员计划必须与不同的战场环境对后勤的特殊需求相适应。

二是后勤动员计划应具有整体性。首先是后勤动员计划应与作战计划、后勤保障计划形成整体。其次后勤动员计划应体现军民一体。在制定动员计划时,应根据最高决策机构对后勤动员提出的总任务和总要求,由政府和军

队负责后勤动员的领导机构,按照专业分工,分别拟制各自主管业务方面的后勤动员计划,经过双方综合、会审、平衡,形成后勤动员计划草案,报请国家最高动员领导机关(或授权机关)批准后生效。经过批准的后勤动员计划,要按照政府和军队系统分别逐级下达。各级都要根据总计划对本级规定的动员任务,制定具体落实计划,并逐级上报审批备案。

三是后勤动员计划应具有权威性和灵活性。所谓具有权威性,就是说经过国家批准的后勤动员计划,应具有法律效力,政府和军队各级有关部门都要严格执行。所谓灵活性,就是说在后勤动员计划的落实过程中,要经常进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为不断修改和完善后勤动员计划提供依据。

(四)建立健全后勤动员机构

后勤动员机构,是平时进行后勤动员准备,战时实施后勤动员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后勤动员机构,是做好后勤动员工作的组织保证。

根据高技术战争的要求和后勤动员任务的需要,设置后勤动员机构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军地一体。由于后勤动员涉及地方的范围很广,因此,后勤动员机构一般是按军队和地方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分别设置的。在设置军地后勤动员机构时,应力求与战争需要相适应,便于组织协同,有高度的权威性,在统一领导下,搞好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使军队和地方两个系统的后勤动员机构形成整体合力。在重点战区和方向,应尽可能设置军地一体的后勤动员机构,也就是说应把军队和地方的后勤动员机构融为一体,军队有关领导和业务部门及地方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以实现重点战区和方向的后勤动员机构军地一体化。

二是结构合理。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对于后勤动员系统的结构来说,一般区分为最高决策机构、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等三个层次。最高决策机构是后勤动员的最高权威性机构,负责下达后勤动员指示,确定后勤动员目标;领导机构是实现最高决策机构的决心和组织领导后勤动员工作的业务性机关,负责后勤动员的组织、计划、协调和监督;执行机构是落实和完成后勤动员各项准备与实施的基层部门,具体负责落实动员决策,执行动员计划,完成各项动员任务。

三是精干、高效。各级后勤动员机构应力求精简,能不设的就不单设, 能少编的就不多编,在科学区分不同层次动员机构的分工与职责的基础上, 按需要设置后勤动员机构。后勤动员机构的人员应力求精干。要选配素质好的干部,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又要精通业务、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组织计划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决策应变能力等等。

(五)加强预备役后勤力量建设

预备役后勤力量是保证实施快速动员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也是质量建军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预备役建设,特别是重视预备役后勤力量建设。近期儿场局部战争的实践,也充分显示预备役后勤力量的优越性和独特的地位作用。

预备役后勤通常包括预备役部队后勤和后勤预备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后勤,是指各军兵种预备役师以下部队建制编成内的后勤机关和专业技术分队。在平时,它担负着保障预备役部队战备、训练、管理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战时,保障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集结、转入现役和机动、部署。因此,预

备役部队后勤建设应根据其所担负的任务,与预备役部队建设同步进行。 后勤预备役部队,是指战略后勤、战区后勤和各军兵种所建立的后勤各

类专业性质的预备役部队。战时,当国家动员令下达后,相关的后勤预备役部队迅速转入现役,在总部、战区后勤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同现役战略、战区后勤部队一起,立即投入保障战略和战役动员、集结、扩编、机动及展开, 保障战略、战役行动的组织与实施。后勤预备役部队建设,在国防建设中易被忽略。而高技术战争,不再仅仅是人力优势的竞争,而是科学技术、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想真正保障战争的胜利,平时就应重视后勤预备役部队建设,后勤预备役部队建设内容很多,一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区分后勤预备役部队的种类。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后勤预备役部队的种类很多、按专业结构划分,可区分力军事交通运输部队、物资供应部队、技术保障部队、建筑工程部队和医疗卫生部队等。美国的后勤预备役部队比较齐全,有的甚至是后勤现役都没有的。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动员的后勤预备役部队,从控制到安全,从运输到装卸,从给养到供水,从工程到维修,从医疗到殡葬,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为保障海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战备程度划分,后勤预备役部队可区分为三类:一类后勤预备役部队,战时经动员 3—5 天即可投入作战后勤保障,是首批动员对象;二类后勤预备役部队,经过动员,半个月左右即可组建成建制后勤部(分)队,实施后勤保障工作;三类后勤预备役部队,经过动员,一个月左右可动员扩编完毕。目前美军后勤预备役部队就是按此划分的。海湾战争中,美军首先征召的就是一类后勤预备役部队。

二是保持一定的数量。后勤预备役部队的数量,受国家的军事战略,军队的现代化程度,陆、海、空军部队的编成和比例,作战任务和方法、手段, 现役后勤保障部队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动员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通常是以战争的需求与现役后勤部队的保障能力之差进行计算, 不足的部分由后勤预备役部队弥补,大体是现役后勤部队数量的 1—2 倍,占整个预备役部队的 1/3 以上。美国在保留一支精锐的现役部队的同时,还有一支 210 万人的庞大预备役部队,其中大部分是后勤预备役部队。海湾战争

中,陆军共动员预备役部队 1033 个单位,将近 14 万人,而后勤单位和人员占 70%,部署在海湾地区的 7 万多预备役人员,2/3 担负后勤支援任务;海运司令部动用了其第一类预备役船队 96 艘船只中的 79 艘,加上租赁国内外

商船 282 艘,占海运司令部动用的海运船只总数 385 艘的 91%;美军空运司令部 94%的 C—5 运输机(126 架中的 118 架)和 73%的 C—141 运输机(262 架中的 195 架)都是属于预备役部队的,并征用了 30 多家航空公司的民用航

空预备队飞机 115 架(作战第一阶段 39 架,第二阶段 187 架。实际使用 76 架),使得空运司令部 86%的战略和战术空运部队是转服现役的预备役部队。根据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美军还将扩大某些后勤预备役部队的规模, 其中包括提高预备役战略运输部队的保障能力,计划到 1997 年将预备役运输

船只由现有的 96 艘增加到 142 艘。

三是进行合理编成。科学合理地编组后勤预备役部队,关系到后勤预备役部队平时和战时的管理、训练和使用,是后勤预备役部队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后勤预备役部队的编成,既要适应作战的需要,便于战时组织指挥, 灵活机动配置和使用,又要适合其业务上的特点,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

发展。综合世界各国后勤预备役部队的编成情况,大部分后勤预备役部队是以独立营、团为单位编成的,部分是以旅、师为单位编成的。如汽车运输、技术保障、工程保障力量等,以独立的营、团为单位编成;铁路运输、后方防卫力量等,以旅、师为单位编成;空、海、江河运输力量等,以中队、大队为单位编成;医疗卫生力量,以院、所、队为单位编成。除按专业编成外, 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编一些综合性的后勤保障部队,如编有各种保障分队的后勤独立保障营、团、旅或兵站等。后勤预备役部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保障装备应与地方有关部门业务对口,互相衔接、配套定位,每年应随人员装备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另外,国家对有关部门的发展,不仅要提出经济上的目标,还要提出国防要求,使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便于战时动员征用。如国家交通战备部门应对全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军事上的要求, 运输装备的发展应庄重军民两用,战时利于改装征用,飞机尽量发展大型宽体、大载量机种,船只应发展远洋大型滚装和集装箱船,汽车应发展越野性能好、载重量大、便于野战维修、便于装卸的车种。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军民两用的技术装备的通用性十分重视,并在设计、建设等方面考虑适应国防建设需要,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完善的动员法规和具体措施来保障实施。有的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种车辆、船只型号和性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战时军用,新的远洋船只和大型车辆的设计图纸必须经军队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建造,以保证战时征用改装工程的简化。美国对预定征用的民航客机,由军队出钱加大机门,加固机舱托板,以便战时运载军事装备。英国商船的设计、建设均考虑到军队使用特点,并制定有改装计划,储备有改装的图纸、设备和材料,所以英军重返马岛时,在很短时间内顺利地改装了大量远航的油船、飞机运载母舰、车辆运输船、运兵船、救援船、医院船等。这些经验应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