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后勤保障体制
后勤体制,是后勤组织体制、指挥体制、保障体制、管理体制、军工生产体制和后勤动员体制等有关后勤组织与制度的总称。它是随着军队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社会与军队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后勤保障体制,使之与高技术战争的需要相适应,既是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高技术战争后勤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技术战争的产生与发展,必然带来军队体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后勤体制的重大变化。对此,许多国家军队十分重视高技术战争对包括后勤体制在内的军队体制的影响,并根据高技术战争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对军队后勤体制进行调整改革,力求建立适应高技术战争特点和需要的后勤体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又是一个与十多个国家领土接壤和海洋比邻的大国。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肩负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的重任。为保障我军完成这一重任,保障高技术局部战争胜利,必须对后勤体制进行有计划地改革。
(一)高技术战争对后勤体制的改革的要求
高技术战争具有与以往常规战争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对军队后勤体制编制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 后勤结构要具有合成性与整体性
高技术战争是诸军兵种参加的技术密集的战争。它不仅要求整个军事系统中的指挥通信系统、侦察情报系统、武器装备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要求保障整个军事系统正常运转的后勤保障系统内部的后勤通信指挥、侦察情报、交通运输、技术修理、医疗卫生、财政经费、
物资器材、后勤防卫、军工生产等各个子系统和单元,也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否则,后勤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或单元失衡,就将影响着后勤系统的正常运转。而后勤系统的不正常运转,又将影响整个军事系统这部大机器运转。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这种结构的合成性与整体性,决定了后勤体制必须具有优良的合成性与整体性。
军队后勤,作为军队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基本构成通常包括:统帅部后勤和精干灵敏的各级后勤指挥机关,协调发展而保障有力的后方基地、仓库、医院,和各种健全的专业技术保障部(分)队,高效率的培训、轮训各类后勤人员的后勤院校、教导队和其它训练机构,研制高技术后勤装备的后勤科研结构,适应各类高技术战争需要的合理的后勤指挥与后勤保障系统,具有快速动员能力的后勤后备力量动员体系等。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 军队后勤结构的这种合成性与整体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技术战争后勤保障的需要,使后勤结构的合理性与整体性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目前许多国家军队都十分重视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对后勤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一是注意统筹计划和集中使用后勤力量,使后勤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保障高技术战争的胜利,不少国家从战争的实际需要和本国国情出发,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整体功能出发,对后勤的编制力避分散使用人力物力,减少人力物力浪费。美军针对介人海外突发事件多,运输任务重, 陆海空运输力量分别隶属各军种使用指挥不灵,效益不高的情况,决定成立军事运输司令部,统一计划、使用和管理陆海空战略运输力量。这样不仅便于指挥、使用、管理,而且大大提高了效率。在军事运输司令部成立不久的海湾危机中,集中统一计划和使用陆海空军的运输力量,为海湾地区的美军空运了 48.2 万人次,55 万吨物资,海运 1020 万吨物资和几千万吨的装备, 有力地保障了海湾战争胜利。
二是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各国军队对包括后勤在内的非战斗人员进行大幅度裁减,使后勤这个“尾巴”越来越小。为使这个越来越小的“尾巴”精干而有力,及时保障军队对敌人的突然袭击作出快速反应,不少国家军队组建了五花八门的后勤快速反应部队。又如高技术的发展使军队的机动力大大提高,提高后勤机动保障能力,既是后勤要从体制上解决的重点,又是后勤保障的薄弱环节。为此,不少国家军队后勤都十分重视从组织体制上保障提高后勤的机动保障能力,不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规模相当的战略运输部队,而且还建立了机动能力很强的战役战术运输部队,使各级后勤机动保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十分重视后勤理论研究与法规建设。要使后勤结构更加合理,整体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后勤理论研究必须走在前头。对此,不少国家军队在后勤体制改革中,以后勤理论研究为先导,成立相应的后勤理论研究机构,专门研究高技术战争中的后勤理论与后勤法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后勤管理,建立和健全各种后勤规章制度、条令、条例,为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应高技术战争需要的后勤体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庄重军兵种后勤和后勤专业技术兵结构的合理性
高技术战争中,军队技术密集的整体结构,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密集的后勤整体结构,因而要求在军队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的海空军后勤专业技术兵有较大发展,从而形成与军队技术密集整体结构相适应的合理的
军兵种后勤和后勤专业技术兵的结构,以完成高技术战争中海空军后勤保障任务和技术保障任务日益加重的艰巨使命。
在高技术战争中,能否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是取得战争胜利至关重要的环节。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海空军,在整个军队结构比例中,海空军比例日渐增大,陆军比例日渐缩减。海湾战争之后,一些发达国家更加重视海空军的发展,并着手调整军队编制体制。与此同时,为保障海空军的发展和作战的需要,各国也十分重视海空军后勤力量发展与建设。马岛战争之后, 美国为全面提高海军在海外作战的后勤保障能力,在提出“重振海运事业”, 大力发展民用海运的同时,增加对海军运输补给装备研制与采购费的拨款, 建造了一些新型的大型海运船只。英军认真接受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也新采购了一些海军运输补给船只,特别是海上特种运输船只。海湾战争后,美军为全面提高其海外快速反应能力,国防部在 1992 年 1 月提出的“未来机动
需求”的研究报告中,计划到 1997 年投入 35 亿美元,加强海上预置船队的
建设,新建 9 艘航速达 24 节的大型滚装船和租用 2 艘集装箱船。与此同时,
后备役船队也由 99 艘增加到 1999 年的 142 艘。为提高战略空运能力,新组
建了空中机动司令部,统管战略空军的第 15 航空队和军事空运司令部所属第21、22 航空队,新编写了空运和加油条令,并强调充分利用民航飞机,调动军内外一切可能的空运手段,组成强大的整体空运能力。此外,美军还计划在 1995 年前新改装 300 架大型空中加油机,以全面提高空军在海外的远程作战能力。日本、南朝鲜、印度、法国等国家在海湾战争之后,对海空军后勤力量建设都作了大幅度调整,以大力增强海空军的后勤保障能力。
大量高技术装备的使用,需要大量的后勤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保障。高技术战争不仅使军兵种的结构比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且使作战人员与后勤人员的结构比例——即战勤比,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军队中的后勤专业技术人员,已由第二次大战的 300 多种,增加到现在的 3000 多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军作战人员与后勤人员之比为 66:34,越南战争为 51: 49,目前已上升到 48:52,海湾战争中高达 1:4 和 1:5。几乎每个作战士兵都需 4 至 5 名后勤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保障。今后随着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中更广泛地运用,从事后勤专业技术保障人员将越来越多,战勤比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 按照作战任务的区分建立不同档次的野战部队后勤
尽管在高技术战争中,海空军比例逐步增大,陆军比例逐步缩减,但最后解决战斗的胜负还要靠陆军。因此,各国在重建发展海空军及其后勤力量的同时,也十分注意陆军部队,特别是突击、火力、机动力强的装甲与机械化部队的建设。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拉开档次,按任务组建各类部队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后勤保障部(分)队。现役部队中不少国家将其分为:一类作战部队,如快速反应部队、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战略预备队等,这些部队准备随时出动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其后勤保障部(分)队按战时编制齐装满员, 随时可执行作战保障任务;二类作战部队,如甲种作战师、作战值班部队、一线守备部队等,一般在突发事件的适当时机投入战斗,其后勤保障部(分) 队基本上齐装满员,临战进行必要的扩编,即可保障部队作战;三类作战部队,如架子师、简编师、乙种师等,一般根据战争发展需要视情况进行动员扩编后投入战斗,其后勤只有少量现役人员,主要力量靠临战动员扩编之后, 才能保障部队作战,后备役部队或人员也分为一、二、三类。一类预备役部
队,如国民警卫队、预备役师等,只有少量现役主官,以预备人员为主,战时经过紧急动员扩编后才能投入战斗,其后勤保障部(分)队也只有为数极少的各级后勤主官和工作人员,以预备役后勤人员为主,战时要进行紧急动员扩编后才能形成后勤保障能力。其余二、三类预备役部队及其后勤保障部
(分)队,因各国情况而异,五花八门,但都以预·备役人员为主。此外, 许多国家战区以上的后勤专业技术保障部队,也分为一、二、三类,战时根据战争发展变化进行动员。
- 重视战场立体保障能力,特别是直升机运输的发展
地面作战部队机动能力的提高,使地面部队以运输汽车为主的补给方式,难以满足作战部队在各种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各种样式作战的需要,因而要求大力发展直升机运输。美军在越南战场上为克服山岳丛林作战后勤补给困难,广泛使用直升机运输作战部队、作战物资和后送伤员。据美军称, 在越南战场仅运输物资即出动直升机 150 万架次,运输物资 260 万吨,有效地克服了战区补给线长、战场地形复杂给后勤保障带来的困难。此后,各国军队都十分重视发展直升机运输,相继组建了直升机运输部(分)队,将其编入地面作战部队。我军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机械化集团军也将编有直升机。这标志我军地面作战部队立体补给能力进入了新阶段。
90 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军队高技术武器装备逐步增多, 对战场的直升机运输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不仅美、英、法、俄等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地面作战部队的直升机运输,而且印度、马来西亚、中国、巴基斯坦、阿根廷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军队也开始重视发展直升机运输。目前,美军陆军有各类直升机 8000 余架,专门用于运输的就有 2000 余
架。其步兵军仅卫生直升机即达 28 架,师编有运输直升机营,步兵师运输直
升机约为 120 架,空降师 158 架,空中突击师 242 架。为适应战场作战保障的需要,不少国家还研制和装备了不同种类的重、中、轻运输直升机、卫生直升机、修理直升机等品种配套的机种,使地面作战部队的战场保障向综合立体化方向发展。
- 后勤编制多样化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新的军兵种不断出现。后勤要保障这些新出现的军兵种作战的需要,就必须编制相应的具有新的军兵种特点的后勤保障部队。因此,后勤的编制必须打破过去统一的公式化、模式化的框框,因地制宜设置后勤保障机构,确定各专业技术人员在后勤整体结构中的比例,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进入 90 年代以来,美、英、法、日、俄等国,根据高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军队结构的变化,和新的军兵种的不断出现对后勤保障的要求, 相继对军队后勤体制,特别是作战部队的后勤编制进行了调整。美军为适应高技术条件下打中、低强度局部战争的需要,在原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空降师、空中突击师、海军陆战师的基础上,又新组建了高级技术摩步师和轻步兵师,并根据其作战保障需要,编制了相应的后勤人员与装备。这样, 美军仅 8 种不同的地面作战师就有 8 种不同后勤编制。这种多样化的后勤编制,适应了不同作战类型部队对后勤保障不同的需要。
随着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现代高技术战争多以局部战争为主。由于局部战争是为解决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因而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常常事先难以预料,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盖然性。为适应这种情况,需要组建一些能适应各种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作战的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由于
各种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作战和快速反应部队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不一,其后勤编制自然也各不相同。如美军地面作战部队,就有专门担负沙漠、山地、城市、森林、河流等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作战的部队,有担负游击战、秘密活动和恐怖活动的特种作战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这些作战部队都因作战地区和作战任务不同而后勤编制不同。法国 1983 年组建的快速行动部队,就有空中机动师、轻型装甲、伞兵师、山地师、海军陆战师五种不同的后勤编制。法军推行这种后勤编制多样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快速反应部队对突发事件具有很快的反应能力。
- 后勤力量编组要力求灵活
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战役兵团和战术兵团的编组,常常因作战需要由过去的相对固定已变成较为灵活的形式。如美军的轻步兵师除担任城市、森林、山地、河流等作战任务外,还可与重装备部队组成合成部队,担任重装备部队的翼侧掩护任务。就地面作战的战役军团——军来讲,依作战任务可编成不同类型数量不等的作战师。旅一级战术兵团平时无固定编制,战时师长根据作战任务,指定数个不同专业兵种营给旅指挥,临时组成合成旅投入战斗。为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目前不少发达国家的后勤保障部(分)队也无固定编制。平时以积木式专业技术部(分)队为单位进行专业技术训练,演习依据需要进行合成训练。作战时,根据后勤保障任务,以不同的专业技术部(分)队组成不同规模的合成保障部(分)队遂行任务。这种灵活的后勤编制可根据作战任务需要灵活进行编组,因而能较好地适应战役战术兵团编制不固定的灵活编组需要。
- 后勤指挥机关精干,补给系统灵便
高技术战争参战军兵种多,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敌人对后勤的威胁日益增大,因而要求后勤实施不问断地灵活指挥和组织不间断地补给。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后勤指挥机关精干,后勤补给系统灵便。
要使后勤保障适应高技术战争战场复杂多变的情况,后勤指挥机关必须精干,减少层次,提高效率,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军队普遍采取了两种措施: 一是把后勤指挥与后勤保障分离,由各级后勤副参谋长具体负责后勤保障的筹划与指导,而具体的后勤保障组织实施,则由各级后勤保障部(分)队负责。这样使后勤指挥精干,并可专心致力于后勤指挥。如果后勤指挥与后勤保障不分离,不仅使后勤指挥机关庞大,而且后勤指挥官由于陷入一些具体的事务工作,而无暇集中精力考虑后勤指挥问题。二是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和其它电子技术收集后勤情报,传递信息,指挥决策和战场后勤保障控制,从而提高后勤指挥效益, 减少不必要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使各级后勤指挥机关更加精干,目前,许多国家军队后勤都建立了 C3I 系统,使后勤指挥机关人员大大减少。可见, 精减后勤指挥机关人员,提高后勤指挥效率,已成为高技术战争后勤指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后勤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不间断的补给。过去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后勤补给手段与补给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技术战争中灵活多变的作战样式和瞬息万变的战场补给需要,因而应对后勤补给系统进行改革。为此,不少国家一是打破固定的传统的补给模式的束缚,采取多种样式和方法,对作战部队进行补给。二是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后勤物资补给自动化系统,提高后勤补给的可靠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空军建立的
先进的物资补给自动化系统,不仅及时、准确地进行了补给,保障了作战的需要,而且做到了 95%的补给活动是无人操作的,减少了大量人员,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基本上实现了战场无储备补给。
(二)高技术战争后勤体制改革的原则
- 适应高技术战争诸军兵种联合作战需要,便于统一指挥
高技术战争,是诸军兵种在不同的空间为完成同一作战目标而进行的联合作战行动。这种军事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联合作战行动,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后勤保障体制,才能保障诸军兵种在不同的空间为了完成同一作战目标而协调一致地行动。如果后勤保障体制在组织编制上不具有保障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就难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为此,不仅国家和军队的战略后勤体制要适应军兵种联合作战保障和实施后方统一指挥的需要,而且战区内也应建立以战略后方为依托的三军联勤的保障体制。战争的实践证明,建立与诸军兵种联合作战需要相适应的后勤保障体制,是保障战争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马岛战争中,英军由于根据三军联合作战需要组成了三军联勤保障体制,从而有效地保障了重返马岛的胜利。与此相反,阿军由于三军后勤保障自成体系,互不协调,因而未能保障部队作战的胜利。由此可见,与联合作战需要相适应,便于后方统一指挥,是确立后勤保障最基本的原则。
要使后勤体制适应联合保障的需要,首先是后勤体制的总体结构要合理。要根据组成后勤体制构成的要素,按照总体功能的要求进行最佳组合。从总体结构上,军队后勤与民用后勤的结构和比例要适当,即军队后勤、国家军事经济部门和后勤后备力量要保持恰当的比例和有机构成,使民用后勤力量的总和大于军队后勤,以便为军队后勤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在军队后勤系统上,后勤指挥、军工生产、后勤保障、科研训练和后方防卫等系统的组织结构要合理,尤其是对完成后勤保障任务起决定作用的后勤保障系统的结构要合理。此外,总后勤部与各战区和军种后勤部之间、各战区和军种后勤部内部各部门和子系统之间,均应按其在各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构成最佳的比例,形成最佳的组合。
其次是后勤系统内部各部门、各部队后勤要合理编组,构成恰当的比例, 协调发展。尤其承担具体保障任务的后勤部(分)队,应根据担负的保障任务,编制相应的人员和技术装备。从战略上考虑,应根据今后可能面临的战争,使后勤的编组能适应高、中、低三种作战强度的需要。本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重点解决适应高技术、低强度局部战争的需要。
三是各级后勤力量的编组。都要按供、救、运、修、防一体化编组,即按照战略、战役(战区、集团军)、战术(师、旅、团),分别编成与其合成保障能力需要相适应的各种保障和防卫力量,在战略、战役、战术范围内都形成合成保障能力,完成本级后勤合成作战的后勤保障任务。
四是要强化集团军以下部队的合成保障能力。集团军以下的部队后勤, 应按战时可能担负的任务来确定编制,使其本身的编制与合成作战保障能力相适应,尽量减少战时临时加强配属的后勤保障部(分)队。如果把战时可能加强的后勤部(分)队,平时就编到集团军以下部队后勤的建制中去,就可使管理、训练、指挥、保障、防卫一体化,以此来提高各级后勤合成保障的凝聚力。如果平时不宜编制的话,也可列入战时编制,为战时解决集团军以下部队的合成保障打下基础。
- 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建立军政民一体的后勤保障体系
依靠人民群众支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是人民战争在后勤保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未来高技术战争,仍然是党政军民总动员的总体战,参战兵力多,人力物力消耗大,军队后勤如果离开了地方政府和战区人民群众的支援,就难以完成后勤保障任务。为此,必须建立适应人民战争需要的军政民一体的后勤保障体系。
一是军队生活服务要社会化。目前,我军的生活服务活动,如军官家属住房、离休干部、家属子女就业上学等,都由军队包起来,使军队成了一个小社会。这样,不仅使后勤大部分精力用于解决这些服务性工作,影响平时正常的后勤战备建设,而且战时还要组织庞大的留守处,给战时后勤保障带来了许多问题。对此,应结合国家和军队的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军队生活服务的社会化,使军队后勤从平常大量琐碎的服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而集中精力抓好后勤战备建设。
二是军工生产军民一体化。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深入,对我国现行的军工生产体制也要逐步进行改革。除一些特殊的军事技术装备由专门的军工生产企业生产外,其余军工企业应全部改成军民通用的生产企业。一些军民通用的物资应全部由民用企业生产。这样就可平时为经济建设服务,战时为战争服务。
三是后勤战场建设军民一体化。战场后勤建设,应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进行。凡是军民通用的设施,如交通道路、机场、码头、仓库、医院、修理工厂、加油站、供应站等,均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计划,由地方建设或由地方和军队共建,平时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战时全力以赴地为保障战争胜利服务。
四是后勤指挥军民一体化。要充分发挥军民整体保障的力量,应实行统一的后勤指挥。对此,平时国务院和军委应建立协调机构,协调军队后勤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之间的行动。各个战区和省、市、自治区也应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协调平时军队后勤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及地方支援军队后勤建设等方面的行动。战时,统帅部、战区均应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成立军民结合的后勤指挥机构,集团军以下部队条件可能时,也应与作战地区的政府成立军民结合的后勤指挥机构,或加强与地方支前机构的联系,共同研究和指挥作战后勤保障事宜。
- 减少中间环节,便于组织快速保障
高技术战争节奏的加快和战役战斗频度的增加,要求后勤保障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为此,在后勤组织编制体制上要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要尽量减少后勤指挥、供应和转运环节。为了争取时间,后勤指挥要尽量减少层次,不设或少设临时的派出指挥机构,或中间指挥环节,以免政出多门,多头指挥或层层接转,影响指挥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加强后勤指挥的自动化建设,提高后勤指挥的时效性,为了争取后勤保障的速度, 在后勤物资供应和伤员后送上也要尽量减少层次,实行越级前后送,在战场尽量减少中间保障环节,以提高后勤补给的速度。
1974 年以前,美军海外战区申请领取物资时,通常要经过师——军—— 战区——国内四大供应环节,国内向海外部队发放物资,又要经过国内仓库
——海外战区仓库——军或师三个发放层次。后来美军认为这种补给层次太多,影响补给速度,改为军、师直接向国内申请,国内物资部门通过空运和海运,直接将物资送到军、师,大大缩短了物资申请与补给周期,减少了海
外战区物资储备量和仓库设施,节省了人力物力。我军目前后勤技术装备和补给手段比较落后,实施逐级补充的办法,层次太多,补给速度慢。今后应随着后勤技术装备的改善,逐步改革目前的补给系统,减少补给层次。同时, 还要尽量减少物资和伤员的转运环节,实施直达运输补给和越级后送伤员。
二是要实施划区就近就地补给。实施划区就近就地保障,不仅可以减少战时物资的长途运输和物资回流运输等问题,节省运力,而且可提高后勤保障的及时性。因此,应尽快实行战区范围内的三军联勤保障,为实施划区就近就地保障创造条件。
三是要建立精干、灵活、高效率的后勤机构,这是组织实施快速保障的组织基础。为此,各级后勤保障机构应力求精干、灵活、注重效率,防止臃肿重叠,人浮于事,力求避免内耗丛生。尤其是集团军以下部队后勤保障机构,应力求精干、灵活,具有根高的保障效率,以适应机动作战的需要。
四是要建立快速后勤动员体制,使后勤人力物力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尤其在战争初期,这是组织快速保障,保证军队和后勤迅速扩编、迅速展开和争取初战胜利的重要条件。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从确信阿拉伯国家要发动进攻到战争开始只有四小时,几乎没有临战准备时间。它之所以能在战争开始后三天时间就动员全国参战,迅速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就是建立了包括后勤在内的快速而有效的动员体制。这不仅保障了 30 万人的预备役部队迅速开赴前线作战,而且对充分挖掘国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合理地用于战争也起了重大作用。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后勤的快速保障也主要是依靠了后勤的快速动员体制。在英军特混舰队中,后勤船只占 60%;在后勤船只中,动员的民间商船又占了 2/3。这批在三四天内动员来的商船,解决了英军后勤力量不足的困难,保证了马岛海区作战兵员的运输,弹药、油料等作战物资的补给,以及医疗救护、装备修理、生活供应等问题。商船实际上成了英军这次战争中的后勤主力。英国商船界也自称是英国国防力量的“第四军种”。美国报刊评论说,英国如无快速的后勤动员制度,如无大量商船参战,“什么仗也打不成”。
- 适应形势发展,不断调整改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作战思想、作战样式、技术装备和后勤保障任务与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使原来的后勤体制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 这就要求后勤体制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
一是要根据作战指挥体制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后勤保障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合成军队首长的决心组织保障,并从物质上保障合成军队首长决心的实现。因此,后勤体制要考虑作战指挥体制对后勤保障的要求,大致上与作战指挥体制相一致。如果作战指挥体制发生变化,后勤体制要相应地进行调整。
二是根据后勤保障任务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要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就要有与完成任务需要相适应的人员、装备和物资器材,否则就难以完成后勤保障任务。但后勤保障任务的大小是随着部队技术装备的改善而发展变化的。如抗美援朝时期,我军一个师防御作战日消耗弹药平均为 30 多吨,而目
前高达 500 吨左右。如果不根据这种发展变化的情况调整改革后勤体制,就不能完成后勤保障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队技术装备的发展变化, 后勤保障任务可能发生许多深刻的变化,后勤体制应随着这种变化而不断改革,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是根据技术装备水平的发展变化而调整改革。后勤技术装备是进行后勤保障的工具和物质条件之一。后勤技术装备水平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后勤保障机构的设置、人员的调配比例、组织指挥关系和后勤各种规章制度的确立等。但后勤技术装备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后勤体制也应随之相应调整改革,新技术革命将使后勤技术装备高度自动化,今后后勤保障系统中,从事后勤技术工作和技术装备维修的人员越来越多,这种发展趋势可能使现行后勤体制面临革命性的变化。只有根据这种新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改革,才能使后勤体制形成最佳的结构,使新的后勤技术装备发挥最佳效能。
四是平战结合,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后勤体制既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改革,又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后勤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大的问题,要慎重稳妥进行。同时,每一新的后勤体制出现,都有它相对的历史使命,一般应待其完成或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时进行调整改革。
要使后勤体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平建设时期,在确定后勤体制时, 应考虑战时后勤保障的需要。无论是军工生产体制和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在总体结构上力求平战结合,以便为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创造条件,力求避免在战争爆发时进行重大调整,影响对军队作战的保障。为此,除后勤体制结构要考虑平战结合外,对一些平时不宜编配的后勤机构应作好战时动员扩编计划,以便战时迅速动员扩编。
(三)高技术战争后勤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技术战争后勤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和根据我国、我军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地逐步实施。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军后勤体制改革应力求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建立有权威的后勤决策机构
高技术战争后勤保障,实际上是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后盾的经济力与科学技术力的竞争,因此,后勤保障涉及到国家经济、技术、外交、外贸的各个部门。为使这些部门在统一的意志和目标下,齐心协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完成保障战争胜利的任务,无论平时或战时,都需要建立一个有权威的后勤决策机构,来统筹计划和指挥平时有关后勤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战时有关后勤动员和军队作战后勤保障的组织实施。最高后勤决策机构可称为国家军事后勤委员会或国家军事后勤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的主要负责人、军委分管后勤的主要负责人为主席、副主席或组长、副组长;政府机关的交通、铁路、民航、邮电、化工、轻工、商业、卫生、银行、计委、财政等部门的部长、主任和军队系统的总后勤部长、国防科工委主任及各军工系统的负责人为委员,统一负责制定军事后勤战略,军事后勤发展战略目标、规划、计划, 组织军事后勤建设的实施,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协调军队后勤与地方有关军事经济部门的工作,处理有关突发事件和局部战争的后勤保障,负责经济动员,组织战时生产,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供应等工作。实践证明,没有这样一个具有权威的最高后勤决策机构,不仅平时不利于后勤建设,而且战时也难以保障军队应付突然事件的发生。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由于没有建立最高的国防和后勤决策机构,在英军重返马岛时,没有能有效地动员国内的人力物力支援战争。与此相反,英国由于建立有“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作为国防和后勤的最高决策机构,在阿军出兵占领马岛后,立即召集国防与海外
政策委员会会议,当场作出出兵马岛的决定,当即增拨军费,调动部队,征召商船,保证特混舰队第三天就远征马岛。
在后勤最高决策机构之下,设立协调委员会,具体承办最高后勤决策机构决定的事宜,协调军队和地方的有关事宜。在协调委员会之下,按军队和地方两个系统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军队系统应以总后勤部为主,设立军事后勤协调局,负责协调武装力量系统的各军兵种、武装警察、民兵、地方部队、各战区之间后勤保障活动;地方系统在国务院设立国防后勤协调局,协调地方政府各部门有关国防后勤建设的行动。协调委员会和下设的协调局, 既是后勤最高决策机构的办事机关,又是后勤最高决策的智囊团。
各战区后勤最高决策机构,由战区首长牵头,所在战区有关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同志组成,在国家军事后勤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须导下,负责战区平时的军事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下设相应的讥构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和协调地方有关部门与军队后勤的行动。
各省、市、自治区后勤最高决策机构,由省、市、自治区负责同志或省军区负责同志牵头,省军区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在战区后勤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省、市、自治区平时的军事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与支前问题。
- 改革军队后勤体制,逐步实现三军联勤
我军目前的后勤体制,如后勤指挥、保障、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体制, 与高技术战争的需要不相适应,应随着军队建设和高技术战争的发展变化调整改革。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是改革后勤保障体制,实现三军联勤保障。我军后勤保障体制目前仍然是三军自成体系,平时不适应军队建设的需要, 战时不适应打仗的要求,有四个明显的弊病:
一是不便作战上的统一指挥。高技术战争是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合成军指挥员,尤其是战区范围内需要对参战部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这就要求后勤保障必须能从物质上保障各军种在统一的号令下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保证合成军队指挥员决心的实现。而目前这种三军各自为政的办法, 战区内的后勤实际上是陆军后勤,只能保障陆军,而对海空军无法保障,这就不能在物质上确保三军在战区首长的统一号令下,协调一致的行动,使战区首长的决心落空。
二是后勤机构、后方基地建设重复。由于三军后勤保障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控制,各军种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各自为政,往往在同一地区, 陆海空军都设有相同的后勤机构,在同一地点都各自建有仓库、医院、工厂, 从而形成后勤保障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后方基地建设相互重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经济效益很三是物资倒流的现象严重,浪费惊人。由于三军自成供应系统,因而都各自按照自己的保障系统实施保障,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舍近求远的人员、物资倒流的不合理现象。
四是各自为政,整体效益发挥不好。由于三军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使后勤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根据上述情况,应从我国和我军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三军联勤的改革。从宏观指导上讲,应抓好四个问题。
一是统一认识,从保障战争胜利的全局出发,下决心把后勤体制改革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抓紧抓好。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实现三军联勤,关键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顾全大局,着眼高技术战争后勤保障的需要,以开拓者的
精神积极搞好后勤保障体制改革。
二是要处理好同各方面的关系。后勤保障体制改革,涉及到军队和地方的许多部门,要注意处理好同各方面的关系。既要坚决革除现行后勤保障体制中那些不适用的东西,又要注意保留那些合理的部分;既要善于吸取外军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又要从我军后勤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后勤保障体制;既要处理好总部与战区、陆海空军、二炮之间的关系, 又要处理好军队后勤保障与国家支援、人民支前之间的关系,做到后勤保障与作战指挥相适应,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供管结合,层次少,效率高,指挥灵,供得上。
三是有计划有步骤,积极而稳妥地进行改革。后勤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军队和地方的各个方面,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积极而稳妥地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现有基础上,实行三军后方基地建设统一布局,统一建设,通用物资和通用技术装备统一供应, 统一修理,专用物资和专用技术装备由各军兵种供应与修理,伤病员划区统一收治,并对三军现有后勤保障机构作必要的调整。第二阶段,在逐步扩大三军联勤的基础上,建立以战略后方为依托的战区联勤保障体系,实行战区内的三军统一保障,并对三军现有后勤保障机构进行全面调整。
四是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我国疆域辽阔,海边防线长,作战方向多,各战区的情况又不一样。在进行后勤保障体制改革时,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和一个模式。三北地区怎样搞,西南地区怎样搞,沿海地区怎样搞,应区别对待。对海军比较集中的地方,可由海军负责驻地的三军保障;陆军比较集中的地方,可由陆军负责驻地的三军保障等等。
- 建立战区军民一体化的后勤保障体系
从今后战争规模的发展趋势看,全面的世界范围的战争不可能打起来, 而局部的战乱仍不可避免。从我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威胁看,尽管大规模的战争不可能爆发,但边境冲突和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不可排除。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后勤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应付高技术、低强度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保障上。但过去长期以来,后勤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保障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准备上,而对应付高技术局部战争,尤其是运用战区的力量来应付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保障准备不足。因此,需要加强战区后勤保障建设,建立以战略后勤为依托的战区后勤保障体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一是有的战区人力资源不足,工农业生产不发达、交通落后,生产能力有限,缺乏独立保障的能力。二是战略后方对有的战区支援比较困难,难以进行及时而充分的战略支援。三是在大规模高技术战争情况下,战略后方因力量有限,也难以同时对各战区实施及时有效的战略支援,只能有重点地予以支援。为确保各战区在战略后方支援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独立作战,也必须加强战区一体化的后勤保障体制建设。
建立战区军民一体化的后勤保障体制,首先应按战区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保障的要求和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统筹规划,抓好工农业生产基地、军工生产基地、后方基地的布局调整与建设,在战区范围建成具有军民一体作战保障能力的战略经济区。其次是根据作战后勤保障需要,战区和省、市、自治区建立军民结合的后勤保障机构和体制,一旦有事,便可利用现有机构组织战区内作战的保障。三是在战场后勤建设上采取军民共建的办法,即战
区内军民两用的机场、码头、交通道路、仓库修理工厂等平时军民共建共用, 战时用于支援作战。四是针对各战区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把关键性的薄弱环节搞上去。五是在进入 21 世纪之后,要根据我国的经济总体发展规划,逐步把建设的重点转向中部和西部地区,加强西北、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增强西北、西南两个战区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和军民一体化的保障能力,为巩固西北、西南边疆作出努力。
- 建立多样化的后勤保障部队
为保障突发事件和局部战争的需要,和平时期应建立多样化的后勤保障部队。
一是建立快速反应后勤保障部队。为保障战略快速反应部队和战区快速反应部队应付突发事件以及局部战争的要求,总部和各战区均应建立快速反应后勤保障部队,战区应建立快速后勤保障旅,每个快速后勤保障旅应能保障 1 个机械化师或 1 个摩步集团军作战为宜。海军、空军、二炮也应根据保障应付突发事件和局部战争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海上快速机动保障部队、空中快速保障部队、战略火箭机动保障部队。
二是根据各战区的不同情况,建立有各战区特点的后勤保障机构和部队。我国疆域辽阔,各战区的地形特点不同,作战对象有异。因而对后勤保障的影响和要求不一样,在建立后勤保障机构和保障部队时,应从各战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使之与战区作战需要相适应。如西南地区,应建立与山岳丛林和高原地区作战保障相适应的后勤保障部队,西北地区应建立与沙漠、戈壁地区作战相适应的后勤保障部队等等。
三是根据各战区可能面临的作战任务,建立不同类型的后勤保障机构和部队。根据各个战区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现实威胁,建立不同类型的后勤保障机构和部队。如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和局部战争的战区,应建立甲种后勤分部和后勤保障部队,即齐装满员的后勤保障机构。没有现实威胁的战区可建立乙种后勤分部和保障部队,即只有齐装满员后勤保障机构的 50—60%左右的人员与装备。处于战略纵深的后勤分部和保障部队,还可组建预备役后勤分部和部队。有条件的战区,也要建立一些预备役后勤分部和部队,以减少现役后勤保障机构。
- 建立健全后勤后备力量体制
一是建立军工生产后备力量体制。军工企业改为生产民品为主之后,应根据不同作战规模的需要,将战时可转为军工生产的民用企业分为一、二、三类。一类企业,应能立即转入军工生产,二类企业三个月内可转入军工生产,三类企业半年内可转入军工生产。为此,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民转军生产法规。战时担任军工生产的企业,应按规定储备相应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图纸资料、原料和生产线。
二是建立和完善后勤动员体制。后勤力量动员是战争力量动员的一部分,后勤力量的动员应纳入各级动员部门的工作议事日程,并建立相应的后勤动员机构。总部和战区、省军区动员部门,应将战时后勤动员有关的要求与计划及时提供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并协同地方有关部门抓好动员计划的落实。目前,地方各级武装部门应建立后勤军官和士兵的后勤预备役登记制度,以便战时及时征召。
三是组建后勤预备役部(分)队。总部和各个战区应根据作战需要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组建一些后勤预备役分部、仓库、医院、汽车团、空运团、
船艇运输队、修理厂(所)、管线队、工程团等部(分)队,以便一旦有事, 能迅速保障部队对敌人的突然袭击作出快速反应。